年三十中午,當「半半集」擁擠的人潮逐漸褪去,所有人滿載而歸,露出淳樸而滿足的笑,用方言大喊一聲:「回家過年咯」。於是,年已經開始了。
在忙碌的世界中,春節是時間創造的庇護所,讓我們在生活的激流中感受到難得的平緩,為我們提供一個暫時忘記煩惱、甩下負擔,盡情狂歡的機會。這一天,高三學生可以心安理得地放下學業,開心;習慣了在寫字樓間以「996」的姿態奔波著的打拼者,可以安心陪伴家人,專心欣賞春晚;一年到頭在地頭田間辛苦勞作的莊稼人,可以帶著喜悅,細數一年的收成……
年,是一個精緻的「中國結」,是中國人前行路上的加油站。無論己亥豬年過得如何,越過這道時間的門檻,前方一定別有洞天。過了年,意味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意味著新學期,新氣象;意味著翻過舊頁、另啟新篇。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在鞭炮聲中得到確認,剛出鍋的餃子為新年注入熱氣騰騰的力量。無論是傳統的祭祀,還是新興的朋友圈祈福,在真摯的憧憬面前,我們總有理由相信「明天會更好」。
春節是現時性的時間節點,也是歷時性的跨時代敘事,邁著以年為單位的步伐,走向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明天。
迎春節,掛燈籠
貼對聯、守歲、剪窗花,這些古老的民俗噴吐著年的氣息,通過這樣一個四海同慶的節日,集中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色,將文化從歷史長河打撈起來,在現實的沃土上積澱成億萬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然而,隨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被網際網路解構與定義,經常會有人吐槽年味兒淡了,儀式感沒了,過年越來越無聊了。
一直以來,過年在輿論場裡習慣性地被嵌入傳統文化的敘事框架,人們習慣於尋找其中吉光片羽般的文化遺存,在傳承的脈絡中證明著文化的痕跡。其實,如今的過年,披著傳統佳節的外衣,守望著傳統文化的血脈傳承,卻已被賦予了商業化、都市化的現代內核。
近日中國新經濟研究院發布《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被票選為21世紀「新四大年俗」,相約看賀歲片,年夜飯點外賣等「亞文化行為」也都成為廣受青睞的「新年俗」。與之相對,舞獅、放鞭炮、殺豬、手寫春聯等年俗逐步淡出我們的生活。
體驗古城年味遊的一家人
年俗形式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無論新舊年俗,都體現了人們美好願望、祝福的寄託。「新年俗」和傳統年俗成為了當下過年的兩條脈絡,「辭舊迎新」這一特殊社會話語在一年年的輪迴中生出新意,站在宏大的視角上重塑著春節語境下的個體訴求。
一個變化發展的中國,也必將形成變化發展的傳統。有人會覺得現在的「新年俗」是對傳統的侵蝕,但是要知道,興起於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在當時也是「新民俗」,現在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春節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網絡春晚、彈幕,也讓春晚與時俱進。
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紅包,包裹著年味,跨越距離,從一臺手機飛向另一臺手機。我們的年也是如此,承載著中國人永恆不變的情愫,數著年輪的增長,見證著春華秋實。
無論是舊年俗,還是新年俗,這都是為了呈現新春的祝福。在或舊或新的祝福裡,有文化傳承的時代節點上,年味沒有淡去,而是與時俱進了,依然如陽光溫暖著大地。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希望總會在每一天灑滿地平線。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險阻,無數負重前行的逆行者,託起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拿出一份擔當與責任,讓所有的擔憂化為雲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乾了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積蓄起走進又一個春天的力量。
在此美好的新春佳節,我們將所有的希望,化為一聲最衷心的祝願:願所有的您與世界相安無事,願美好的日子如期而至,願所有新春祝福如陽光溫暖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