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洛賓於1939年創作的,也是王洛賓創作的眾多歌曲中,流行最廣的一首歌。王洛賓也因為這首歌,獲得了「西部歌王」的美譽。王洛賓臨終前,還囑咐家人,把這首歌的歌詞,刻在他的墓碑上,由此可見,王洛賓對這首歌是多麼的喜愛。
王洛賓一生中,在西北地區生活了好幾十年,創作了很多首「西部民歌」。很多人以為他是少數民族人,其實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漢族人。1913年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浙江人,還是在他曾祖父那輩,就在紹興一帶以賣茶葉蛋為生,後來流落到了北京後,就定居下來。「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王洛賓曾經參加過北平地下黨領導的示威遊行。後來到北平師範大學學習藝術專業,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到了西北。
1939年,導演鄭君裡籌劃拍一部紀錄片《民族萬歲》。王洛賓正想到青海一帶去採風,於是就跟著攝製組來到了青海省的金銀灘。王洛賓善於交際,很快幫攝製組找到了一處住所,是當地一位千戶長的家。第二天,準備拍電影。其中有一場戲是一位草原姑娘放羊。千戶長的小女兒薩耶卓瑪,活潑開朗,被導演鄭君裡看中,於是就讓她扮演這位牧羊姑娘。由於羊群四散奔跑,不便於拍攝,導演就讓王洛賓穿上藏袍,拿著皮鞭在羊群邊上幫忙看護羊群。
當卓瑪姑娘騎著馬從王洛賓身邊走過時,王洛賓順手打了馬一鞭子。馬一驚,卓瑪差點從馬上摔下來,卓瑪狠狠地瞪了王洛賓一眼。倒不是因為自己差點摔下來,而是草原人對馬匹都有一種特殊的偏愛,把馬看作是自己家中的一員。他們放牧時雖然拿著馬鞭,但是並不用它來抽打馬匹。馬鞭子在他們手中,更多的是一種點綴。因此姑娘對王洛賓用鞭子抽打她的馬匹,才非常生氣。
過了一會兒,卓瑪姑娘把馬圈回來,在經過王洛賓身邊時,用馬鞭子狠狠地抽了王洛賓後背一下,也算是報了「一鞭之仇」。回到家裡卓瑪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狠狠地批評了她一頓,說王洛賓以及攝製組全體人員,都是草原上尊貴的客人,並向王洛賓鄭重道歉。正所謂「不打不相識」,經過這件事,卓瑪漸漸地對王洛賓有所好感,再加上幾天來在攝製組一起拍攝,彼此都有了一些了解。到了攝製組要走時,王洛賓他們騎著駱駝在前面走,卓瑪一家人騎馬在後面送了一程又一程,真有點戀戀不捨的感覺。
回去後,王洛賓根據自己的這次切身經歷,創作了這首流傳80年的經典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說到這裡,故事並沒有完。2002年,青海省一位地方旅遊局的局長,邀請王洛賓的兒子王海成去青海。怕他不來,還特意打電話告訴他,會有意外的驚喜等待著他。68歲的王海成,風塵僕僕地來到青海。旅遊局的領導們,帶著他又來到了金銀灘。走進了一個蓋有二層小樓的大院子,並且告訴他,這就是當年他父親來過的卓瑪的家。
卓瑪的弟弟和妹妹都到門口親自迎接他們,儘管兩人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還是這麼熱情地迎候他們的到來。走進屋子,主人忙著沏茶倒水,寒暄一陣後,主人把王海成帶到裡屋。又走進一間密室,只見裡面有一個香案。中間供奉著班禪大師的塑像,左邊是他父母的畫像,右邊是王洛賓和卓瑪姑娘的合影,家人每天都給他們上香。
看到這個場景,王海成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漢族和藏族人民一家親,他們之間那種血脈相融的深厚友情。斯人已去,友誼長存。王洛賓和卓瑪雖然都已經過世了,但是他們之間的那段友情,隨著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永遠地流傳了下來。
據說,這首歌曲最初的名字,王洛賓定的是《草原情歌》。後來歌唱家趙啟海從重慶來到西寧後,王洛賓把這首歌交給了趙啟海,讓他試唱。根據趙啟海的建議,把這首歌正式定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從此這首歌,飛過長城,跨過長江,傳遍祖國各地。作家三毛,打小就喜歡這首歌,後來把這首歌帶到了歐洲的西班牙和非洲的撒哈拉,傳唱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