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懷才而生不逢時,其志在於復興王道,恢復周禮。無奈禮崩難收,樂壞音亂,天命不佑也。但他「仁」的思想卻生在了一個合適的年代。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
儒家關於」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孔子重視「禮」,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復周禮,建立井然有序的社會制度和親近和睦的社會關係。
在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思想時,他對於社會依然是有期待的。
禮本乎心,這個心便是孔子提出來的「仁心」,在紛爭戰火四起的戰國年代,這樣的「仁心」是不可能對統治起到任何作用的,在那個年代,想要爭霸、徵服,能夠依賴的只有強權和刀劍。
樊池問」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這大約是孔子對於「仁」最簡單的解讀,一個有仁心的會「愛人」,甚至會「泛愛人」。
因此也就有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學說。孔子認為,樊遲能夠理解到「仁」是道德,便已經非常不錯了。
大儒們所追求的「克己復禮」,便是禮本乎心的外在表現形式了。而「禮本乎心」中所說的心,實際上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一顆「仁心」。
當有了「仁心」,便有了道德,這是儒家「仁」學說的第一層。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孔子的回答卻要比對樊遲所說更複雜一些:「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見大祭。」
在孔子看來,仲弓是有成君的潛質的,所以孔子傳授給他的「仁」是治國之道。也正巧貼合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思想。
對於仲弓而言,「出門如見大賓」指的並不是見到任何人都要去尊重,而是把任何人都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這樣的尊重是在尊嚴和人格對等的情況下的自然體現。
所以對於仲弓這樣「雍也可使南面」的人來說,儒家的「仁」學說有著更深層的治國含義。
顏回問」仁「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也問「仁」,作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最接近於孔子的核心思想的,在顏回問「仁」的時候,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仁」的概念,並不只是對於個人的克制,更多的是對於社會大同的奉獻,這也是儒家的理念中最終的夢想。
如果僅僅是做到克制自己不恰當的欲望的話,是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去找到目標和表達。
那麼,有什麼特點跟「仁」是接近,又有什麼品德是跟「仁」背道而馳的呢?「剛毅木訥近仁」,剛正、果毅、質樸、不愛說話的品質可能會跟「仁」比較接近,而喜歡說漂亮話的、迎合別人的,很難成為「仁」。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仁」。
克己慎獨,胸懷天下,這是「仁」。
初心不改,心智堅定,這也是「仁」。
由漢朝伊始...
漢朝初期,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老百姓休養生息,緩解戰爭帶來的傷痛。而到了漢武帝時期,農業和經濟發展迅速,這個時候,董仲舒便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念。
自此,以「仁」為核心思想的儒家學說,開始了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統治......
而醬酒,也正是在漢武帝時期所發源的,《史記》記載:「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其中的「枸醬」指的就是醬酒最早期的雛形。
當時的漢武帝在品嘗完「枸醬」之後也發出了「甘美之」的感概,據考證,漢武帝所褒獎的「枸醬」便是出自貴州茅臺地區。
仁之初戰為和
如今,仁戰醬酒以「仁之初,戰為和」為核心理念,在嚴格遵循古法釀造的基礎上,不斷深挖醬酒背後的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所結合,試圖表達出傳承千年的「仁」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在不斷發展屬於自己的戰之義。
戰,自古有之,從人類誕生起就戰爭不斷,戰不僅是戰鬥戰爭,在和平社會下「戰」更多的是一種沒有硝煙的競爭方式。
在社會上,競爭無處不在。我們將競爭理解為戰,將和理解為圓滿,只有我們抱著一顆仁人之初心,去做人做事,與人競爭,才能不負青春不負夢想,最終得到圓滿的結局。因為在競爭之下,彼此都能更加強大。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