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9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三天前,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官方特別展映——電影《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金雞特別放映會上,播放了一個短片:劉德華在片場綠幕前,穿著綠色的特效服裝,一場戲拍攝完,導演郭帆走過來拍了拍劉德華的肩膀,說這個群演演得很不錯,叫啥名來著?……這是一個劉德華客串群演的搞笑片段,卻也折射出一個現實,不少明星大腕都是從配角、群演(跑龍套)開始,成龍當過群演,周星馳更是把跑龍套經歷拍成《喜劇之王》。
越來越多的劇組在廈門取景拍攝,廈門活躍著一大批來自群眾的演員,他們中有人已和明星拍上對手戲,有的小小年紀已成為童星……他們正在銀幕上追逐明星夢,說不定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銀幕上最耀眼的那顆星。本期「家訪」欄目走近這些演員和群演,傾聽他們的故事。
放棄教職當特約演員希望幫更多孩子圓夢
演員葉清風(右)和丈夫葉靚(中)向本報記者鄔秀君展示她曾參與拍攝的影片。
出鏡家庭
妻子葉清風,38歲,演員丈夫葉靚,36歲,攝影師
未來願景
希望家庭成員身體健康,2020年趕緊過去,希望未來更美好。
主題詞
轉型
走進葉清風藝術培訓工作室,一個標準的舞臺就出現在眼前,左側牆壁上是一個壁式書架,攝像機、電影膠片等老物件以及各種書籍擺放得滿滿當當。葉清風告訴記者,前兩天她剛從泉州拍完一部戲回來,這部戲是曾志偉主演的《全城風暴》,戲中她飾演一位媽媽。
葉清風是土生土長的同安人,自小習武,2001年畢業於廈門藝校,後考入北師大進修表演,又回到藝校當老師,因為熱愛表演,她放棄了教職,全心投入到演藝事業中。
讀藝校和進修期間,葉清風不斷接一些角色磨鍊演技。到2004年開始全職演藝事業時,她已經受業內認可,成為一名特約演員。特約演員是指有特定角色的演員,有較多的鏡頭和臺詞。
葉清風戲路很廣,警察、媽媽、媒婆等角色都能勝任,她參與過很多廣告片攝製。「前兩年,我拍過一個家政公司的廣告片,片子在全國樓宇廣告屏幕播放。」葉清風說。一旁的葉靚忍不住插話:「有家長帶孩子來培訓班報名,看到葉清風後,一直覺得似曾相識,後來才知道,他們幾乎都看過這部廣告片。」
採訪中,記者聊到她參演的電影《蕃薯澆米》時,老公葉靚脫口而出:「電影是在今年1月10日上映的。」「有時候他比我還了解我參演的影片。」葉清風幸福地說道。
葉靚就像葉清風的半個經紀人,他非常疼愛老婆,每次與劇組談合作以及試戲,他都會陪著一起去。「我會看下劇組靠不靠譜。」葉靚說。不僅如此,他還會記錄下老婆拍戲的花絮,專門為她開抖音號,分享她的工作過程,為她宣傳。「他真的很暖。」葉清風忍不住誇讚起老公,而此時葉靚扭過頭看著老婆微笑,滿臉愛意。
葉清風說,同安有很多孩子喜歡表演,他們也想為同安的孩子們做點事,幫助他們實現演藝夢想。
「以前,在藝校學習時,班主任魏小春老師成為我的指路明燈,現在我也想成為這盞明燈,照亮更多孩子的夢想。」葉清風說,他們夫妻倆還計劃著去北京,進修表演和導演專業,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讀大班就去「徵戰」橫店十一歲已參演百部影視劇
俞婭(左)、俞碧程(中)接受本報記者鄔秀君採訪。
出鏡家庭
母親俞婭,36歲,全職太太
俞碧程,11歲,小童星
未來願景
希望兒子健康成長,將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主題詞
培養
當記者家訪時,長相可愛的俞碧程正在寫數學作業,他很有禮貌地向記者打招呼。母親俞婭說,雖然碧程年齡不大,但已參演近百部影視作品。
「這段時間沒有接戲,特地讓他好好補補文化課。」母親俞婭告訴記者,拍戲確實影響碧程學業,但選擇拍戲很大程度是因為兒子有天賦,也愛好拍戲,在劇組也學到很多學校之外的技能和知識,為了學習拍戲兩不誤,等戲期間他還會寫寫作業看看書。
俞婭告訴記者,她和老公都是浙江人,但選擇在集美安家,碧程在廈門出生。「碧程四歲半時,我們給他報了街舞、輪滑、遊泳、武術等技能班。」俞婭說:「一些劇組來技能班挑選兒童演員,碧程因為有靈氣,一眼就被導演相中,直誇碧程領悟能力強,特地囑咐我一定要好好培養。」導演還留了俞婭聯繫方式,說有合適的角色會第一個找碧程。
碧程第一次去橫店拍戲是在讀大班的時候,俞婭帶著碧程去面試了九個劇組,六個劇組都選擇了碧程。「在橫店拍的第一部戲是《蕩寇風雲》。」俞婭清晰地記得兒子首次「徵戰」橫店的成果。
7歲時,碧程就曾在一部故事片中飾演主角的幼年時期,這次拍攝,俞婭很心疼,拍攝時是冬天,兒子全程需要光著腳。不過,最辛苦的一次,是2018年在廈門拍攝《鐵騎回鄉》,時值冬天還下著雨,碧程前後淋了5次雨。「我也很心疼兒子,但是他堅持要把角色演好。」俞婭既心疼又自豪,導演也表揚碧程小小年紀就如此敬業。
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提高,碧程演技也在提升。近期上映的網絡電影《狄仁傑之幻涅魔蛾》中,碧程飾演的「小四子」有場哭戲演得很到位,彈幕裡全是讚許的話:小朋友比主演演得還好。
俞婭驕傲地告訴記者,以前碧程哭戲稍微需要醞釀下,現在隨時可以哭出淚水,還能把眼淚含在眼眶裡打轉,這種情緒控制力一般人很難做到。
「合作過的導演都說碧程很有天賦,加以培養會有很好的未來。」俞婭說,不管將來怎樣,她都希望兒子能快樂做喜歡的事,並堅持下去。一旁的碧程天真無邪地說:「我以後就想當大明星大導演。」
兼職演員專職保險四十多歲成為斜槓青年
玉茹(中)向本報記者柯笛(左)、林鍵權展示她參演的作品。
出鏡人物
玉茹,45歲,保險業務員,特約演員
未來願景
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技能,豐富自己,夢想成為專業演員。
主題詞
雙贏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行業,是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即使坐在柔軟沙發上,玉茹依然挺直腰背保持儀態,娓娓道來。14年前,她從東北來到廈門從事保險行業,直到2018年,朋友圈一條消息進入她的視線:「招群演,如果您有一個演員夢,歡迎加入我們。」
「當時我想,能去演戲,還能廣交人脈,同時做保險業務,一舉多得。」玉茹加上群演微信群,交了照片和資料,沒多久,就被通知去演一個短片——《中國女人0到100歲的美》。「他們需要一個45歲左右的女性形象,我正合適。」第一次演戲,玉茹很興奮,穿上最好的衣服,特地做了髮型,結果拍攝當天,在現場等了大半天,最後按要求對著鏡頭說了句「四十五歲」,一切就結束了。
「打車就花了100多元,最後薪酬只有70元,成片鏡頭只出現了不到1秒鐘,算下還倒貼錢了。」但玉茹說,她感覺心裡很高興,自己拍戲了。片子出來後反響很好,東北老家都有親戚朋友看到後特地來問,這讓玉茹覺得很有成就感。
剛當群演,很多戲份只是湊個人頭或者當背景板,在不斷積累經驗、了解流程後,玉茹的演技逐漸提升,成了有鏡頭、有臺詞的特約演員。
「鏡頭前的光鮮是觀眾們所看到的,鏡頭後的艱辛和努力需要自己消化和堅持。」玉茹說,行業更新換代快、競爭壓力大,也需要每天不停地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入行以來,玉茹控制飲食,瘦了十多斤;為了糾正口音裡的東北腔調,她還每天在家練習普通話,以至於有次一位東北導演要求她用東北話說句臺詞,她反而被嫌棄說得沒有所謂的「大碴子味」。
從宣傳廣告、微電影、抖音流量小視頻到大製作的影視劇,兩年來,玉茹參與近百場大大小小的演出,飾演醫生、農民、老師,但最深入人心的還是各種媽媽角色。玉茹說,最忙的時候,她可能每周都有通告,甚至一周就有三個,月收入平均最多可增加5000多元。而演戲以來,玉茹也真的結交了一些客戶。「不少演員朋友成了我的保險業務對象呢,如今演戲、保險雙管齊下。」玉茹笑著說。
在玉茹看來,金雞獎長期落戶廈門,對他們而言也意味著機會更多了。「好多片子開機,通告越來越多。」玉茹說,影視行業在廈門蓬勃發展,也為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和機會。「不斷積累,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夢想——成為一名專業演員。」玉茹說。
想與廈門一起迸發星光「檢察官專業戶」
江巧華(右)接受本報記者盧琛採訪。
出鏡人物
江巧華,33歲,演員
未來願景
希望我能突破自身角色限制,更好地詮釋角色,始終保持著正能量,獲得更大的發展。
主題詞
堅持
戴著一副黑邊眼鏡,穿著簡單幹練的白色外套,T恤和淺色褲子,江巧華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直、穩重,很適合電影、電視劇裡面的正面角色。
「確實,朋友都開玩笑說,我是『檢察官專業戶』。」江巧華笑道,入行幾年來,除了電影、電視劇,他拍得更多的是一些公益、科普類型微電影,飾演的多是警察、檢察官一類的正派角色。
江巧華並非科班出身,為追尋演員夢,2012年他毅然辭掉廣告公司的工作,進入群演行業。入行之初,他對於拍攝現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機位怎麼看、臺詞怎麼說、流程怎麼走,這些他都不知道。
經過三年的鍛鍊和學習,江巧華從只能在鏡頭前走來走去的群眾演員,開始有了不多的劇情和臺詞。又過了兩年,一些微電影、電視劇劇組找上了他,他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檢察官專業戶」。
「老演一個類型的角色,也會乏力。」江巧華說,兩年前,他開始陷入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對未來的迷茫之中,也曾想要放棄當演員的夢想。當時的江巧華,因為一場意外導致腿傷休息了三個月,但也因此獲得和家人相處、交談以及靜下心思考的時間。
當時,他愛人說:「你一直做得很好,為什麼不再堅持一年試試呢?」就是這句鼓勵,讓江巧華重整旗鼓。傷好以後,他也開始婉拒一些同類型的作品,從最初的重「量」轉變為重「質」。
「今年是我入行的第八年了。」江巧華感慨道,與他同期奮鬥的「戰友」們,或早早放棄演員這條路,或選擇去北京、上海繼續追夢,而他仍在廈門繼續堅持。
「廈門也是我的家。」江巧華談道,他與妻子是在廈門讀大學時相識,決心辭職做演員時,妻子沒有反對,和他一起租了房子留在廈門。
「現在我兒子已經五歲了,在廈門讀幼兒園。廈門就是我的第二個家。」但江巧華決心留在廈門,不僅僅是因為家庭,也因為這幾年廈門影視行業和環境的飛速發展。從入行前幾年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和機會,到現在每年有許多影視作品在廈門取景拍攝,江巧華說,這幾年他是和廈門一起在成長。
江巧華說:「可能一直以來演的都是積極向上、正能量滿滿的角色,所以我心態也一直很好,我一直相信,不管是我自己還是廈門的影視前景,都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