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近日清拆,一個巨型羅馬式地下蓄水池結構曝光,美景可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古老地下水宮殿,估計有約百年歷史,曾是九龍供水系統的一部份。如此重要亦宏大的歷史建築,在香港乃至亞洲都不常見,其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無需贅言。尤其對於極度缺乏人文景觀的香港來說,更是無價之寶。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的地下建築,頗有古羅馬風格。(網絡截圖)
根據水務署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的文件,涉事配水庫為食水減壓缸用途,佔地約4,300平方米。減壓缸位於地底,直徑約為47米,深度約為7米,建於1930年之前,但早已經停止使用。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工程驚現百年歷史建築。(網絡圖片)
而翻查多份港英時代的政府文件,估計主教山配水庫的歷史,遠比水務署向區議會公開的長。該配水庫相關工程資料,最早見於1900年立法局文件《Report on Water Supply, Kowloon》,提及由於當時配水庫容量僅為25萬加侖;同時,現有供水系統的水力有數次被發現未能翻越障礙,故迫切需要興建更大規模的儲水設施。
港府當時計劃在九龍塘村北面山頭興建一個圓形;直徑達150英呎、20英呎深的儲水庫,估計儲水量達200萬加侖食水,而預算為6萬元。而九龍塘儲水庫的水道料會經過旺角咀,與油麻地水道連接,向大角咀及深水埗提供食水。
深水埗主教山的配水庫清拆地盤,被發現內藏古羅馬式蓄水池。林鄭月娥fb圖片
其後港府在1903年的文件中交代,九龍塘配水庫工程於1902年12月進行招標。1904年港府文件首次提及配水庫建築特色,形容配水庫幾乎完全沉入地下,主要由水泥混凝土,花崗巖柱和拱形磚建造,以支撐形成屋頂的混凝土拱頂。
1905年的政府文件顯示,主教山配水庫的工程在1904年8月10日竣工,約有115年歷史。
林鄭月娥fb圖片
根據水務署呈交深水埗區議會的文件,這蓄水池早已於 1970 年停用,且「結構出現裂縫,存有安全隱憂」,於是便決定把蓄水池清拆,回填後再把土地交還地政總署。目前水務署已煞停工程。
羅馬式地下蓄水池曝光後,不少網民也驚嘆香港原來有如此壯觀的「地下世界」,市民紛紛發聲要求政府保留古蹟並做好保育工作。
特首林鄭月娥也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發文, 認同市民的看法,希望該水務遺址可保育成為一處供市民欣賞遊玩的地方。
林鄭月娥fb截圖
有學者認為,主教山蓄水池是一個有潛力的地方,建議政府能仿效外國成功例子,先保留建築物,後把已破壞地方進行修復,確保結構安全下,活化蓄水池作新用途,並結合社區和古蹟元素,提供一個新休憩空間予市民善用。
土耳其的地下水宮殿成功以原汁原味保留,地下的舊水池亦有完整保留,現已成為世界級歷史建築。(網上圖片)
位於英國巴斯的羅馬浴場已成為當地地標,不少人會因為歷史建築而特意前往去觀看。(網絡圖片)
位於澳洲的paddington reservoir gardens前身也是一個蓄水池,後改成一個公園,並開放讓公眾人士使用。(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