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連版「禮讓故事」全國聞名禮讓精神在濱城蔚然成風,涵養著城市文明氣質
當你行走在大連的斑馬線上,是否會有這樣的感觸:主動禮讓行人的車輛越來越多。事實上,大連的文明精神兼具厚度和廣度,「禮讓行人」只是其中一項。2020年,屢有大連版的「禮讓故事」走向全國,大連人身上克己讓人、寬以待人的精神風骨,一次又一次吸引了全國網友的目光。從街頭巷尾到小區樓院,從旅遊景點到口岸碼頭,知禮儀、樂謙讓的文明舉動無處不在,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
「謙讓停車」引發全網共鳴
今年9月,本報關於「謙讓停車」的報導,引來了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央視官方微博的轉發,報導閱讀量逾千萬次。在中山區景山街一小區,業主李先生的車位靠近柱子,孫女士的車位靠近牆體。由於停車位較窄,兩名業主的車並排停放時,受空間限制,孫女士開關車門時不太方便。
為此,業主李先生發明了「斜式停車法」,給相鄰車位留出更寬敞的空間。而後,李先生準備開車出門上班時,意外發現車的前擋風玻璃上貼著一張字條。字條上寫道:「衷心感謝鄰居每每為我讓出更寬敞的地方,原本擔心打不開車門而不敢換車,未想到鄰居如此周到,令我深深感動,謹以此信聊表謝意……」
一件鄰裡間的「小事」,何以能引發全網共鳴?社會學者指出,當事人的教科書式操作,為構建和諧鄰裡關係、化解此類矛盾起到了榜樣作用,具有借鑑意義。「謙讓停車」講出了人們對善意的期待,尤其是這種發生在身邊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具有很強的貼近性。這種與人方便的行為模式,符合心理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預期,從而能夠讓大家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和共振。
「無聲的口令」震撼人心
沒有口令,這群車主卻整齊劃一地向左、向右轉向,在道路中間讓出一條車道,以便救護車能快速通過。10月13日,市民李先生駕車沿著東北快速路入市方向行駛。當車輛進入椒金山隧道時,後方傳來了救護車急促的鳴響聲。從後視鏡一看,救護車閃著燈,顯然是在運送急需救治的傷患人員。
李先生開始減速,並向右轉向避讓。此時,他看到,前方所有的車主都採取了避讓的動作。隧道裡原本是單向兩排車道,在左側行駛的車輛向左靠,在右側行駛的車輛向右靠,車主們齊刷刷的姿勢好似在進行隊列訓練。救護車所到之處,就好似一艘破冰船,在車流中「劈」開了一條道路。
本報製作的視頻,引來海量網友轉發。這種「無聲的口令」震撼人心,自覺方便他人的文明意識已深深植根於大連人的心間。
實際上,駕駛員避讓救護車等應急車輛的事情,在大連每天都在上演。國慶長假期間,在東聯路高架橋上,發生了交通擁堵。一輛執行救護任務的救護車堵在了車流裡,一時間難以通過。此時,大連的私家車司機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45度讓路」的辦法,為救護車讓出了一條正能量滿滿的生命通道。這種義無反顧的責任感,還有市民們心有靈犀的默契,再次印證了大連的文明程度。
禮讓行人已蔚然成風
回望2020年,不少市民在過馬路時,直觀印象是「禮讓行人的車輛越來越多了」。對於此類新聞事件,本報多次予以報導。
11月10日,在西崗區新起屯,一名開著私家車的小夥見老人要過馬路,便停車禮讓。老人拄著拐棍,行走緩慢。小夥擔心他的安危,乾脆下了車,一路護送他走到了馬路對面。而後,小夥折返回來,駕車離開了現場。為此,老人家屬特意致電本報,尋找這名小夥,想當面致謝。
8月20日,在西崗區長春路上,兩名行人準備過馬路。此時,一輛404路公交車停在斑馬線前,公交司機示意兩人先行通過。行人走到馬路對面後,分別打手勢向公交司機表示感謝。公交司機則表示,下班後自己也是一名行人,經常領孩子出去玩,每當過人行橫道時,有車停下來禮讓,自己也會非常高興。
禮讓行人的文明行為,已在大連蔚然成風。今年,為了進一步提升文明意識,市交警支隊、公交集團和各街道所轄社區在全市32處路段舉行了「文明行車,禮讓行人」的主題活動,再一次掀起了一場文明之風。
除了禮讓行人,大連車主排隊禮讓梅花鹿的舉動,同樣引來了全國網友的點讚。11月25日,一頭梅花鹿沿著斑馬線穿越濱海西路。車主們發現後,怕驚嚇到這個可愛的小生靈,便紛紛停車禮讓。直到小鹿安全通過後,才發動車輛繼續前行。本報39度視頻發布此事後,現場車主和小鹿「圈粉」無數。
禮讓精神遍布大連各個角落
在大連,禮讓精神綻放的光芒,已點亮了城市的各個角落。禮讓精神不止存在於斑馬線前,而是深刻融入了大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凡事先為他人著想,克己讓人、寬以待人的傳統美德,在城市中隨處可見。
對此,外賣小哥張先生有著較深的感觸。11月6日,張先生在中山區人民路送餐時,由於商家出餐時間較晚,導致配送時間比較緊張。等他到了顧客所在的大廈時,就剩下幾分鐘的時間了,張先生的臉上難掩焦急的神情。此時,有一部電梯開了門,眾人依次進入電梯。等排到張先生時,電梯裡已擠滿了人。站在電梯內靠門位置的一名中年男子看到他,隨後走了出來,示意張先生先上。「大哥,那你咋辦?」「看你挺著急的,我鍛鍊身體,走樓梯。」剛說完,電梯門就關上了。這次送餐,時間剛剛好,沒有「晚點」。這名男子的善意舉動,讓張先生久久難忘。
9月7日,在甘井子區松江路,26歲的姑娘小周因媽媽突發疾病被送醫院救治,她急著趕過去看望母親。小周站在路邊打車,由於非常擔心媽媽,眼淚止不住地流了出來。她一邊擦著臉頰,一邊在路邊等待。在她身邊,還有一名中年女子在打車。「姑娘,你咋哭了,遇到啥難處了?」女子關切地詢問她。小周說出了事情原委。此時,恰好有一輛出租車駛來。女子揮了揮手,「你先上車,趕緊去醫院吧,別耽誤了事!」聽到這番話,一股溫暖的氣流在小周的心裡升騰,讓她感激不已。等到了醫院,把一切都安頓好了,小周回憶起這位女士的仗義言行,感慨良多。她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禮讓只是一瞬間的事,可這種精神卻是永恆的。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滿文飛本版圖片為本報資料片
■評論
「禮讓三先」浸潤城市文明底色
來過大連的人,總體的評價是這座城市的「顏值」比較高。細細品來,大連之美不止於山水相連海鷗翱翔,也不止於詩意浪漫春風十裡;很多人說,這座城市的涵養和氣質比較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城市「顏值」的不斷提高,與全體市民的文明意識不斷提升密不可分。一座城市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明進步的歷史。
禮讓精神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大連人把文明烙印與個人榮辱寫在日記本的同一張紙上。謙恭禮讓、克己讓人的傳統美德,在智慧化、「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中,非但沒有湮沒在多樣、多元的思維變化中,反而以更具活力、更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到大連人生活的各個細節裡。
這充分說明,在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大連人的答題卡上,已經填寫了以文明為筆的正確答案。禮讓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和風度,更是一種智慧和境界。「謙讓停車」構建了和諧鄰裡關係,「無聲口令」的背後是出於對生命的敬畏,而禮讓行人則把人文關懷放在了關鍵位置。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人們的共同行為會形成一種新的秩序。當每個人都崇尚和踐行禮讓精神時,大連的城市精神就會加深厚度、拓寬廣度,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道德底線的上移。
禮讓精神豐富了大連這座城市的內涵,塑造了外部的形象。「禮讓三先」浸潤了城市文明底色,涵養了城市文明氣質。城市文明的高度如何,常常被濃縮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其實,禮讓別人首先是尊重了自己。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頂牛」時主動謙讓做起,從負面的情緒中克制自己做起。正所謂一讓值千金,在不斷修養和歷練中,等待我們的必將是海闊天空。
(文章來源:半島晨報)
(責任編輯:DF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