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米亞戰爭,地緣與信仰的帝國博弈

2021-01-07 新京報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的《克裡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將150多年前發生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那場戰爭場面呈現出來,也將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作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在一般的歷史教科書中,1853至1856年間的克裡米亞戰爭,基本上算是維也納體系「百年和平」中的意外插曲,但費吉斯認為,這場戰爭是歐洲國際關係的轉折點,它改變了19世紀下半葉歐洲外交的理念和規則,這場戰爭留下的影響至今猶存。

克裡米亞戰爭,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的群毆

「克裡米亞戰爭」這個名稱本身就掩蓋了這場戰爭的複雜性,塞瓦斯託波爾

(克裡米亞港口城市)

的爭奪戰讓戰爭進一步聚焦。「在塞瓦斯託波爾有幾百座紀念碑,許多都矗立在軍人公墓裡,那是在圍困期間,由俄羅斯人建立的三座巨型墓地之一,有十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三名在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中陣亡的軍人埋在那裡。」可以說,克裡米亞以及塞瓦斯託波爾已經變成俄羅斯的「國家圖騰」,而不僅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從1954年克裡米亞半島劃給烏克蘭之後,俄羅斯人就一直試圖將這個半島拿回來,尤其是冷戰結束烏克蘭與俄羅斯分家之後。只有弄清歷史的來龍去脈,才能理解當下克裡米亞半島和刻赤海峽發生的故事。  

費吉斯努力還原克裡米亞戰爭的整體面貌,將其置於黑海、「東方問題」,乃至整個歐亞大博弈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闡述。他批評很多英國人只是關注克裡米亞戰爭的細枝末節,而沒有能力和意願去呈現戰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原因之一是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比不上法國,無論戰場表現還是後勤補給,英國軍隊都落在法國後面,在戰後談判過程中,也是法國起了主導作用。《巴黎條約》的籤署,本身意味著法國從拿破崙戰爭的陰影中擺脫出來。費吉斯超越了「英國視角」,從大歷史的視野去講述這段被英國人遺忘的歷史。他說,「本書也是第一部資料大量取自俄羅斯、法國、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文獻的書,全面反映了地緣政治、文化與宗教等因素是如何影響主要參戰國介入這場戰爭的。」

《克裡米亞戰爭》,【英】奧蘭多·費吉斯 著,呂品/朱珠 譯,理想國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在費吉斯看來,「克裡米亞戰爭是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戰爭,它使用了最新的工業技術、現代來復槍、蒸汽機和鐵路,還採用了新型的後勤和通訊手段,電報、軍事醫學上的一些重要發明,以及戰地記者和攝影師也出現在戰場。與此同時,克裡米亞戰爭又是最後一場依然遵從『騎士精神』的戰爭,戰場上交戰雙方靠戰場使者傳信,在戰鬥間隙,雙方會同意停火以便轉移屍體、救治傷員。」這場戰爭帶來了幾十萬人的死傷,漫長的戰爭對峙、落後的後勤保障給士兵造成嚴重的身體和精神損耗。

從戰場範圍來看,克裡米亞戰爭可以說是歐洲大戰,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從巴爾幹到高加索都是戰場,參與戰爭的國家也不僅僅是俄羅斯、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甚至還攪動了奧地利、瑞典等國。到1855年,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陷落之後,英國並不想退出戰爭,而是希望將這場勝利作為對俄作戰的起點。只是因為法國、奧地利等國不願意繼續這場漫長而看不到結果的戰爭,與此同時,法國和俄羅斯也開始進行了外交接觸。

克裡米亞戰爭的「戰場」遠遠超出了黑海範疇,而具有了「帝國之戰」的意義。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戰後的兩種大國秩序:一是俄羅斯和英國所代表的側翼大國,俄羅斯代表著大陸帝國,而英國代表著海洋帝國,從歐洲來講,兩個帝國並沒有交集,但是從歐亞大陸來說,兩個帝國在中東和印度有交集,英國恐懼的是俄羅斯南下而威脅到印度。二是俄羅斯和奧地利建立的保守主義同盟,其中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是操盤者。

克裡米亞戰爭意味著這兩種大國秩序都已經崩裂,尤其是曾經聯手制衡歐洲大陸霸權的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衝突,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和俄羅斯是中流砥柱,克裡米亞戰爭無疑是「聯盟的顛倒」。俄羅斯和奧地利之間建立了保守主義的君主聯盟,反對國內革命和民族主義,尤其是在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俄羅斯軍隊充當了「歐洲憲兵」的角色,但是在1854年,奧地利加入英法聯軍,讓俄羅斯從歐洲國際體系的主導者淪為「孤家寡人」。

可以說,克裡米亞戰爭是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群毆。從彼得一世開始,俄羅斯就希望成為歐洲國際社會的一員,但是這次戰爭對俄羅斯無疑是一次打擊,歐洲強國寧願為了保護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而與俄羅斯進行決戰。

戰爭動機:宗教衝突與帝國權力之爭

克裡米亞戰爭並不是一場意外,每一場戰爭都有深層次的原因,戰爭也是對每個國家的終極考驗。費吉斯認為,「參加克裡米亞戰爭的各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動機,民族主義情緒、帝國間的紛爭與宗教勢力交織在了一起。」戰爭最初的原因是巴勒斯坦的聖地爭奪,即伯利恆的聖墓到底由天主教還是東正教保護,奧斯曼帝國在比較強大的時候,可以作為仲裁者,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聖地保護的問題就變成了法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問題。當然,法國和俄羅斯是在18世紀通過與奧斯曼帝國籤署不平等條約,而獲得了幹預奧斯曼帝國內政的資格。

費吉斯強調,宗教是引發克裡米亞戰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俄羅斯。「領導和保護奧斯曼帝國內的東正教徒,是俄羅斯自我授予的宗教使命,中心任務之一就是重新奪回聖索菲亞,將其恢復為東正教的教堂之母,同時把君士坦丁堡變成一個擁有從莫斯科到耶路撒冷廣大土地的東正教帝國的首都。正是這份使命感引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的衝突,最終導致了克裡米亞戰爭。」宗教一直是國際政治中的恆久因素,而尼古拉一世取代那個騎著高頭大馬進入巴黎的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的首相梅特涅在歐洲革命期間離開了權位,新一代的領導人沒有意願去維繫大國之間的平衡。

當地時間2014年3月16日,克裡米亞舉行全民公投,約95.5%的投票者支持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圖為親俄羅斯民眾舉行慶祝活動。圖/視覺中國

宗教是俄羅斯擴張的動力,但是僅僅因為宗教,戰爭可以控制在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然而,克裡米亞戰爭,主要是英法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宗教,但深層次原因是歐洲權力結構的變化,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尤其是高加索和黑海北岸的擴張衝擊了歐洲的大國權力平衡,尤其是巴爾幹地區。從葉卡捷琳娜大帝開始,俄羅斯就有一個肢解和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方案,整體來說,就是巴爾幹半島東部

(即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歸奧地利,多瑙河兩公國(現在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則成為俄羅斯的附庸,君士坦丁堡成為一個自由城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俄羅斯軍艦可以自由進出黑海海峽。毫無疑問,這個方案打破了歐洲的勢力平衡,無論英國還是法國都不能容忍俄羅斯成為一個地中海國家,而奧地利也難以容忍俄羅斯軍隊越過多瑙河。  

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軍隊多次進入巴爾幹半島,但是多瑙河一直是俄羅斯潛在的「邊界」。即便是巴爾幹的斯拉夫人願意得到俄軍的幫助,但並不願意接受俄羅斯的統治。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擴張,其實已經超出了其實力限度。與此同時,19世紀,俄羅斯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比如說進入巴黎、鎮壓歐洲革命,引發了歐洲的「恐俄情緒」,關於「彼得大帝遺囑」的傳言,被歐洲外交官視為俄羅斯擴張野心的證明,雖然這份文件已經被證明是偽造,但是,這種恐慌一直延續到冷戰結束。

當然,歐洲國家也有一個肢解和分裂俄羅斯的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將芬蘭還給瑞典、波蘭建國、多瑙河兩公國及高加索歸還給奧斯曼帝國,等等。在19世紀中葉,歐洲國際關係的觀念在發生變化。無論俄羅斯的尼古拉一世,還是法國的拿破崙三世,都有意改變歐洲的現狀,拿破崙三世希望通過戰爭改變法國「戰敗國」的地位,而尼古拉一世認為,奧斯曼帝國衰落已經為俄羅斯擴張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尼古拉一世突然訪問英國,與英國女王商討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方案。「尼古拉一世以為只要說服維多利亞女王和她手下的高級大臣就可以了,沒有意識到議會、反對黨、公共輿論以及媒體可能會影響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當戰爭開啟之後,英國的主戰派將戰爭的目標設定為永久地削弱俄羅斯帝國的力量,使之無法與大英帝國抗衡。

宗教矛盾、權力政治,以及領導人的個人慾望相互交織,最終釀成了一場看起來意外的戰爭,克裡米亞半島這片海與陸、遊牧與農耕、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交接的地帶成為「絞肉機」,幾十萬人的鮮血澆鑄了克裡米亞半島的地緣政治結構。

作者 孫興傑

編輯 徐學勤;安也

相關焦點

  • 克裡米亞戰爭 一場地緣與信仰的帝國博弈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的《克裡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將150多年前發生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那場戰爭場面呈現出來,也將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作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可以說,克裡米亞以及塞瓦斯託波爾已經變成俄羅斯的「國家圖騰」,而不僅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從1954年克裡米亞半島劃給烏克蘭之後,俄羅斯人就一直試圖將這個半島拿回來,尤其是冷戰結束烏克蘭與俄羅斯分家之後。只有弄清歷史的來龍去脈,才能理解當下克裡米亞半島和刻赤海峽發生的故事。費吉斯努力還原克裡米亞戰爭的整體面貌,將其置於黑海、「東方問題」,乃至整個歐亞大博弈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闡述。
  • 克裡米亞戰爭:地緣與信仰的千年之戰
    《克裡米亞戰爭》是英國歷史學家、俄羅斯歷史專家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的第六部作品,出版於《耳語者:史達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之後。在這部作品中,費吉斯將目光轉向了這場似乎已被人遺忘的戰爭。在公眾記憶中,這場發生在19世紀中葉的戰爭,早已被兩場世界大戰所掩蓋了。
  • 我讀|遠去的帝國博弈:奧蘭多·費吉斯講述的克裡米亞戰爭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的《克裡米亞戰爭》一書由呂品和朱珠翻譯,譯者加了副標題「被遺忘的帝國博弈」,詮釋這場戰爭的要領,很透徹。(一)在《克裡米亞戰爭》一書中,奧蘭多·費吉斯發揮他一貫的鋪陳歷史細節的優勢,依據大量的文獻資料,在兩軍交戰的主線之外,穿插和引用了豐富的「當事人」口述。
  • 克裡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1)
    在高加索(Caucasus)、巴爾幹(Balkans)和克裡米亞等地,還有許多平民死於集體屠殺和種族清洗。克裡米亞戰爭是第一場「全面戰爭」,今天常見的殃及平民、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的戰爭,在19世紀就已經出現了。
  • 一場19世紀的戰爭——克裡米亞戰爭,為何最後的倒黴的卻是清朝
    克裡米亞戰爭,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是俄羅斯與英國、法國為爭奪小亞西亞地區權利而開戰的。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裡米亞半島,是拿破崙戰爭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克裡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籤訂《巴黎和約》而結束。雖然克裡米亞戰爭結束了,但是對中國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 克裡米亞戰爭中,俄羅斯的得失利弊有哪些
    只要俄羅斯能頂住壓力不把克裡米亞吐出來,無論歷史如何發展,蓋棺定論的時候俄羅斯都是賺的。認為俄羅斯外交、經濟環境惡化進而導致吞併克裡米亞得不償失,很明顯不知道克裡米亞的地緣地位和歷史地位。俄羅斯要是想淪為二流強國也就罷了,如果想再次崛起,不一定要達到蘇聯的狀態,如果達到沙皇俄國的狀態,吞併克裡米亞以及烏克蘭都是必須的,而克裡米亞的優先級遠高於烏克蘭。克裡米亞既是俄羅斯向外擴張的前進基地也是自己裸露在外的蛋,俄羅斯雖大,但蛋只有這一個。克裡米亞戰爭英法就是抓住了這個蛋讓俄羅斯這個巨人俯首稱臣。
  • 塵封的克裡米亞戰爭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導 兩百年前的這個季節,1814年4月,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籤署退位詔書,旋即被流放地中海裡的厄爾巴島,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率領50萬盟軍浩蕩通過巴黎凱旋門,巴黎市民在俄軍命令下默默敬禮。
  • 克裡米亞戰爭:從這段戰爭歷史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例如克裡米亞戰爭,這一場俄羅斯眼中的「東方戰爭」為什麼開始,又怎麼會以俄方慘敗而結束,更重要的是,這一場沙俄和歐洲的戰爭,最後倒黴的為什麼是我們? 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帝國參與了全歐洲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大家都知道,拿破崙是一個擁有著極大雄圖偉略的皇帝,在他的領導下,法蘭西第一帝國橫掃歐洲,法國的鐵騎甚至逼近了俄羅斯帝國。
  • 克裡米亞戰爭
    克裡米亞戰爭:沙俄對奧斯曼帝國「遺產」的爭奪一度稱霸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或名存實亡,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打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
  • 克裡米亞戰爭:現代化戰爭的開端
    克裡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間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也是拿破崙戰爭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在俄羅斯又被稱為東方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主要在黑海沿岸的克裡米亞半島。
  • 英俄大博弈的過程是怎樣的?它和冷戰有著怎樣的關係?
    英俄大博弈,這個詞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它是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初葉,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展開的一場長達近百年的地緣政治大博弈,最終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結構,且以英國勝利而告終。有很多研究認為,大博弈預演了冷戰,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冷戰,類似的地緣政治格局往往隱藏著深處的地緣宿命,以類似的方式重複上演,因此,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這個前所未有的大博弈,看看它與冷戰有什麼相似之處。大博弈開始的年代,是在1810年,英國人化裝成馬販子和當地人,前往阿富汗和波斯刺探情報,並會見當地王公,揭開了這場百年大博弈的序幕。
  • 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戰爭,你了解多少?
    費吉斯努力還原克裡米亞戰爭的整體面貌,將其置於黑海、「東方問題」,乃至整個歐亞大博弈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闡述。他批評很多英國人只是關注克裡米亞戰爭的細枝末節,而沒有能力和意願去呈現戰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原因之一是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比不上法國,無論戰場表現還是後勤補給,英國軍隊都落在法國後面,在戰後談判過程中,也是法國起了主導作用。
  • 克裡米亞戰爭俄國為何會戰敗,誰才是這次戰爭真正的贏家?
    這場戰爭同時在克裡米亞半島、巴爾幹和高加索展開, 其 克裡米亞戰場最為重要, 故稱克裡米亞戰爭。一、背景 14 世紀興起的奧斯曼人在經過一系 列對外徵戰之後,逐漸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但是這個依靠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在 17 世紀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 糾纏337年,烏克蘭和俄羅斯分手,「婚後財產」克裡米亞該歸誰?
    此後,烏克蘭軍隊與俄羅斯一道為奪取黑海出海口而戰,在與土耳其的數次戰爭中均立下汗馬功勞。 18世紀初,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曾一度出現鬆動,但隨著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戰爭中打敗強大的瑞典帝國,烏克蘭人對俄羅斯的向心力大為增強。由此看來,維繫聯盟從來不靠什麼條約或者別的,強大的實力才是最關鍵的。
  • 回顧人類史上首場現代戰爭:克裡米亞戰爭
    回顧人類史上首場現代戰爭:克裡米亞戰爭 2014-03-10 09:33:3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簡訊CD至106580009009  1853年,即美國內戰爆發前8年,為了爭奪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英、法、奧斯曼土耳等國先後向沙皇俄國宣戰
  • 19世紀中期的克裡米亞戰爭中,沙俄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兵敗命運?
    1853年至1856年,沙俄與英國、法國為爭奪對當時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的主導權,而爆發了一場戰爭,因其最重要關鍵的戰役在克裡米亞半島上爆發,因此被稱為「克裡米亞戰爭」。
  • 為什麼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不怕發動戰爭,也要吞併克裡米亞
    為什麼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不怕發動戰爭,也要吞併克裡米亞克裡米亞屬於蘇聯,哪怕在蘇聯成立之前都屬於俄羅斯管轄也,應該不會有人反對這個邏輯吧,克裡米亞在蘇聯時期被領導層強行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但是這違背了蘇聯的憲法。
  • 【蒙古帝國君王譜】克裡米亞汗國(上)
    是由興起於亞洲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分裂後建立的諸多獨立汗國之一。1430年,哈吉·格來正式建立克裡米亞汗國,在巴赫切薩拉伊定都。1783年,克裡米亞汗國被歸併於俄羅斯帝國領內,最後一位汗被送至羅德島遭突厥人斬首。克裡米亞汗國(1430~1783)是15世紀中葉在克裡木半島上建立的封建國家。原為蒙古帝國下轄的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的屬地。
  • 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都不曾想到,遠在歐洲的一場克裡米亞戰爭,讓清朝這塊肥肉被歐洲憲兵盯上了。 趁火打劫向來是他們的拿手好戲,雪上加霜是列強的愛好,也正是因為如此,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 吞併克裡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的得失如何?
    為了出海口,俄羅斯人拼命的在波羅的海附近發動戰爭,和瑞典帝國拼死血戰。 好不容易搶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高興的遷都聖彼得堡。 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實力大增的俄羅斯擴張勢頭正猛,兵鋒所向,貪婪的北極熊開始向南瘋狂擴張自己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