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罷我登場!《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三十而驪,青春歸位」的獨立女性口號還縈繞耳邊,《追光吧!哥哥》(以下簡稱:《光哥》)就登上了2020年的末班車,高呼「追光而上,寸步不讓」的勵志宣言,熱鬧開播。
姐姐秀綜做逆齡女團,哥哥秀綜做混齡男團,節目操盤手制定的差異化路線不僅與參賽嘉賓的性別、年齡等「硬指標」有關,更與當下娛樂圈男女藝人迥異的生存現狀緊密關聯。
可以說,《浪姐》和《光哥》分別打造了一面稜鏡,折射出「她能量」與「他能量」標籤下的眾生相冰山一角。儘管嘉賓性別不同,希望通過成團解決的困境有別,但都殊途同歸到不破不立的宗旨。
可是,在顛覆傳統偶像產業秩序下誕生的姐姐團和哥哥團,究竟能走多遠?別忘了,《浪姐》團綜《姐姐的愛樂之程》正在熱播,但口碑與熱度斷崖式下跌,姐姐團似乎也難逃常規偶像團體「出道即巔峰」的魔咒。
不禁令人思考,姐姐紅利沒能成功延續,那網臺聯手傾力打造的哥哥團,就能扭轉局勢嗎?這種反其道行之的造團模式,成團前景真如幕後操盤者想像的那般美好嗎?
《光哥》VS《浪姐》,逃不掉的套路
最近愛豆塌房事件紛至沓來,秀粉對年齡尚淺且缺乏偶像自覺的年輕愛豆失望透頂,就像明明投資了一支潛力股卻突然爆雷。
相比之下,姐姐哥哥參加秀綜,成團後的塌房率大大降低,不失為秀粉追求安心與新鮮感的最佳選擇。當然,這類「超齡」秀綜的目標受眾在於打破圈層的泛眾。
從《浪姐》播出反響來看,雖然有些高開低走,但「夏日限定」爆款的確虜獲了多年齡層女性的心,這得益於節目嘉賓與核心受眾畫像的高度重疊,以及女性議題衍生的核裂變級的自來水口碑發酵。
反觀《追光吧!哥哥》,並不具備「得女性者得天下」的天然優勢,尤其在中年男藝人頻陷油膩怪圈的沉錨效應下,如何吸引且留住第一波女性受眾或將決定節目的命運軌跡。
不過好在有《浪姐》可以對標,吸取大框架的成功精髓加以適度改動,便能找到一套操作公式。
節目的吸睛亮點,首當其衝在參賽嘉賓身上。從眾多報名者中篩選出與節目調性匹配且對行業有代表性、有話題度的男女藝人,是操盤者的首要任務。
《光哥》男嘉賓21位,分為歌手、演員、偶像三大流派,年齡涵蓋20+、30+、40+;《浪姐》女嘉賓30位,分為歌手、演員、愛豆、主持人四大派系,年齡下限為30。
細看,兩檔節目的嘉賓人設有相似之處。
譬如「犀利哥」陳志朋對應「靜皇」寧靜,兩人都以直言直語著稱;李汶翰、符龍飛、孟佳、王霏霏,都曾作為偶像團體成員有韓國出道經歷,屬於「回鍋肉」;艾福傑尼、朱婧汐,則是發軔於小眾圈層的獨立音樂人。
值得玩味的是,《光哥》和《浪姐》背靠東方衛視和湖南衛視,不出意料出現了「自家藝人」的身影,如同利益關聯者的一場合謀。付辛博、劉維分別參加《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出道,李斯丹妮、鬱可唯、張含韻均脫穎於芒果系「超女」「快女」古早秀綜。
嘉賓就位後,預埋人物故事線是秀綜的另一個標配「套路」。噹噹事人產生交集、碰撞出火花,就能在相應時間點引爆話題。《光哥》裡杜淳、印小天因「插刀教事件」喜提開播的多個熱搜;《浪姐》裡李斯丹妮因是張雨綺迷妹,以至於後來兩人公演同組時裂變出多個宣傳噱頭,且CP熱度居首。
身為節目流程的臺前把控者,本職之外,還承擔與哥哥姐姐互動製造節目氛圍與產生營銷話題點的重任。所以人選的性格特質,既是節目調味劑,又是輿情催化劑。
《光哥》的教導主任是金星,人氣助力官為鄭爽,首期節目中兩人在後臺點評哥哥入場就因為「很敢說」承包了熱搜,給節目打出開門紅。《浪姐》的成團見證人黃曉明,在姐姐面前不再是侃侃而談「明學」的霸總,而降級為《曉明歷險記》的主角。
決定輿情方向的,還有真人秀+公演這套助力「情感升華與人設強化」雙箭齊飛的組合拳——這也是秀綜玩轉套路的必殺技。
前有《浪姐》的姐姐們在訓練室友愛互助、在宿舍暢聊女性話題;後有《光哥》的哥哥們在初見時跨代際的尷尬寒暄、選房間時流露小心思,真人秀部分映照出哥哥姐姐或歲月靜好、或暗流湧動的不同切面。
公演賽制方面,《光哥》和《浪姐》同樣採取現場女觀眾投票的方式決定排名來增強懸念感與營造緊張感。不同的是,前者將在每場公演邀請各年代跨領域的優秀女藝人組成追光見證團。
此外,《浪姐》有晉級淘汰賽,殘酷的成王敗寇生存法則被刻在頭上,逼得30+姐姐不得不為了成團名額拼盡體力、苦練根本不擅長的唱跳,儼然加入了揠苗助長的愛豆速成班。
而標榜沒有淘汰賽的《光哥》,競賽氛圍聽上去溫和許多,不免讓人質疑這是否是對中年男藝人的又一種寬容。畢竟就連節目總導演都說,姐姐們找的可能是青春的定格,而哥哥們在娛樂圈沒有30歲碰到天花板一說,所以他們並不是要去逆風而上。
其實,《光哥》「追光而上」的節目口號也暗含另一重意思:比起30+女藝人,事業的主動權相對更掌握在哥哥手裡。
雖然《光哥》不存在淘汰,但成團席位只有7個,高人氣取代了舞臺專業實力成為評選的頭條標準。
事實上,哥哥姐姐成團的終極目的並非靠唱跳才華收割粉絲金礦,而是人格魅力圈粉。《浪姐》七強「X-sister」開掛的舞臺功力隨著節目收官漸漸消失,但死忠粉仍舊堅挺即是證明。
秀綜套路化不稀奇,這是節目突圍的捷徑,但也容易遭到詬病。從一開始就喊出「不一樣」標語的哥哥姐姐秀綜,其實也無形中被套路捆綁,真的想獨樹一幟或許很難。畢竟有KPI要完成,一旦市場反響不及預期,操盤手便容易迷失方向、拋棄初心。
成團後,前景如何?
不可否認,混齡男團VS逆齡女團,概念新意十足,給近乎固化的偶像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也賦予了「偶像」這個詞更豐富的內涵。
但,哥哥姐姐在秀綜裡追夢,暫且拋開實現個人價值這層冠冕堂皇的濾鏡,在某種意義上,難道不是媚青思想和慕強心理奠定了節目的底色嗎?
因為80後-00後這三代人——作為節目的主要受眾,Ta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滋生的複雜情感,需要在娛樂消費品中找到投射與寄託,而秀綜正是渠道之一。
《光哥》和《浪姐》都是為了擺脫偏見。前者是為了跳出女性對男藝人標籤化認知的桎梏;後者是為了掙脫父權制下男性凝視的枷鎖,其社會意義更深刻。
引入旁觀者視角,是節目營造中立態度的方式。《浪姐》有500位女性組成的浪花團見證姐姐蛻變,《光哥》有300位涵蓋80後、90後、00後的女性觀眾親臨公演現場。她視角凝視女性,和她視角審視男性,在打破偏見與引發共情方面,誰更具優勢,不言自明。
歸根結底,所有秀綜都是為迎合氪金主力軍——女性群體而打造的。因此,節目標準儘管表面五花八門,內核卻高度趨同。
可是,女性看姐姐的成長容易有代入感而自省,但這種鏡像效應在《光哥》裡恐怕會失靈。女性看哥哥逐夢,怎麼打破性別壁壘,用同理心去達成共情?何況顏值掉線、身材走樣的哥哥,又無法激起女性的保護欲或養成心理。可見,哥哥姐姐秀綜根本就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操盤者說《光哥》不是一檔翻紅的節目,重在打造中國男人群像。但在劇集市場,男性群像劇弱於女性群像劇是不爭的事實,那放在綜藝語境裡,想要逆天改命,也並非易事。至少目前,《光哥》的登場,不能讓大眾重回今夏《浪姐》掀起的熱潮,最多算給寒冷冬日點燃了一把火。
《光哥》志不在讓哥哥翻紅,《浪姐》卻堪稱30+女藝人翻紅經典案例。不論成團與否,參加節目的姐姐,商務資源、時尚資源都肉眼可見地增多了。而成團的X-sister,還額外享有團綜的優待。
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姐姐團綜《姐姐的愛樂之程》豆瓣評分4.6,只有3000多人打分,收視率也徘徊在2-4名,熱度口碑雙撲街,《浪姐》追隨者丟下一句「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棄綜而去。
如果說團魂缺失是姐姐團綜失利的原因之一,那麼節目至始至終都沒找準定位,對7個姐姐野生放養才是致命關鍵。
鏡頭裡所有的歌舞昇平不過是姐姐們相互配合「演」的一場戲,看得尷尬至極。更令人感到不適的是,節目一方面通過輸出雞湯金句刻意拔高女性力量的議題,另一方面又祭出官推CP製造人工糖精,以期複製「乘風破浪「母體的成功。但現實殘酷到不忍直視。
警鐘被敲響。如果不能戳中女性受眾的痛點或high點,姐姐綜藝的紅利則會逐漸流失。除了《浪姐》團綜折戟,聚集了25位各年齡段跨界女藝人的《奮鬥吧主播》開播一個月,水花不大。反倒是作為發起人的楊天真在該節目反對「直播女團」的話題,給了姐姐熱潮下冷思考的契機。
30+女藝人成團,前景一定光明嗎?這個疑問同樣適用於《光哥》。但答案都是——或許未必。這不僅涉及團體後續運營,也與哥哥姐姐個人事業規劃有關。
據悉,哥哥成團後有演唱會巡演,也將圍繞追光哥哥團的IP打造影視劇。成團人選暫且不表,僅是人氣第一、才藝第二的選拔標準,請問巡演的看點是什麼呢?
即便知道「超齡」成團的前路或許晦暗不明,但中生代藝人仍願意投身秀綜紅海。說到底,這是「無奈之舉」——男女藝人各有瓶頸,希望藉助「姐學」或「哥學」的風口翻盤。
然而內娛男女藝人天淵之別的生存環境,從根源上決定了大眾對姐姐團和哥哥團不同的接受度與包容度。換言之,通過成團途徑能否扭轉事業僵局,在於社會價值觀、行業生態和藝人的職業素養。
《浪姐》和《光哥》為困境中的藝人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以平常心對待才不會患得患失。其實,只要哥哥姐姐們享受過程,自然會綻放光彩、煥然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