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近日,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的一樁「合併」,受到圈內極大關注。
當事方之一為國內「本土八大」之一的致同,另一方則是排在其後業務量僅為其1/3的華普天健(現已更名為容誠),後者為「收購方」。
緣起廣西注會協會公示當地排名前50的會計所時,提到了致同廣西分所團隊成員和業務整體轉入容誠廣西分所,而致同在廣西排名第一,容誠廣西分所去年11月剛成立,尚未進入當地前50的榜單。
同時,去年底即有傳言,華普天健將收購致同的華東四所業務。券商中國記者查詢信息後已經確定的是,致同華東四所中的廈門、福州分所,已經有多位註冊會計師「轉會」到了華普天健。隨之,也有廈門的上市公司,欲將會計師事務所,由致同變更為華普天健。
事實上,會計所之間的合併、大吃小的兼併,並不稀奇,而致同和華普天健的特殊之處在於「小吃大」特徵。目前,致同和華普天健雙方並未就此有官方發聲。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這一分拆收購的一大背景可能在於,致同合併成立以來始終存在南北地區業務理念、管理風格差異。致同雖然總部在北京,但華東四所為內部業務較好的區域。此次華東四所分拆出來與華普天健合併,也是與勢頭較強的新進入者有進一步業務發展的考慮。
天下大事,分分合合,背後的動機都是一樣的——利益。兩位受訪的會計領域學者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這一案例可能是新一輪會計師事務所洗牌的縮影。自去年開始,會計師事務所開始進入洗牌階段,證監會通報懲戒了一批會計師事務所,還有加強處罰的態勢。作為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的會計所承受較大聲譽壓力,今年的年報披露,會計所「求生欲很強」,要靠資本推動優化組合。
廣西會計所行業上演「蛇吞象」 廣西註冊會計師協會6月5日在官網發布《廣西2018年度業務收入前50家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公示稿)》的通告。外界除了了解到當地收入前50的會計師事務所外,還注意到一則信息,事關當地市場的會計師事務所龍頭的被「合併」。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廣西分所團隊已與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現已更名為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籤署合併協議,致同廣西分所團隊成員和業務整體轉入容誠廣西分所。」廣西注會協會的這份信息公示提到。
之所以受關注,是因其中的致同,在廣西為業務收入第一的會計所。根據廣西注會協會信息,致同廣西分所2018年業務收入4300萬元,註冊會計師人數61人,從業人員126人。
同時,「吞併」致同廣西分所的華普天健會計所,暫未出現在廣西前50的名單中。
據券商中國記者查詢工商信息,致同廣西分所早在2012年即成立,而華普天健廣西分所,為2018年11月成立,為新設立的一家分所。
華普天健與致同的「合併」,還有廈門、福州等華東四所? 進一步查詢資料,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華普天健對致同的「吞併」不僅在廣西地區,還至少涉及福建地區。
福建省註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2019年1月、5月註冊會計師轉所名單中,致同廈門分所、福州分所的多名註冊會計師,轉入華普天健廈門分所。
事實上,去年11月以來,在註冊會計師中即有這樣的消息傳來,華普天健要收購致同的華東四所——廈門、福州、南京、蘇州四個分所。其中,廈門分所被視為致同華東四所的小總部。
而天眼查信息顯示,華普天健的15家分所中,有5家分所為去年11月以來新增的,包括無錫、廣西、廈門、福州、南京。可以發現,新增的這五地分所,除了前述已經有了上述「官宣」的廣西外,其餘四地正與致同華東四所的所在地,有不少重合。而致同的廣西、福州、南京、廈門分所,都在2012年即已設立。
另外,福建注會協會4月份註冊會計師轉所名單還顯示,致同廈門分所、福州分所的多位註冊會計師,已轉為「協會代管」,備註的原因為「擬設新所」。
公開信息顯示,致同廈門分所前身為成立於1988年的廈門大學會計師事務所,在改制與合併過程中,形成了以廈門分所為核心的華東區域,包括福州、南京、蘇州等地。
廈門上市公司也跟著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致同和華普天健的業務和團隊合併,有此前聘用致同作為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也跟著要變更會計師事務所。
建發股份5月12日公告,擬聘任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公司2019年度財務報告審計機構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原因即,審計團隊離開致同,加入華普天健。
建發股份稱,為保持審計工作的連續性,公司擬聘任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公司2019年度財務報告審計機構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
全國排名:致同第8、華普天健第17 從這兩家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看,在「四大」的光環下,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的存在感並不太強。雖然外行人士對於這兩家都比較陌生,但在財會人士看來,這兩家還是有明顯差距的,致同為國內本土「八大」成員之一。從券商中國記者採訪的數位財會人士看,致同的知名度也遠高於華普天健。
從數據上看,根據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近日發布的《2018年度業務收入前100家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公示稿)》,致同業務收入18.36億,排名第8位;華普天健(容誠)收入6.99億,排名第17位。
二者團隊陣容也有較大差距,致同的人員數量達華普天健的3倍。擁有的註冊會計師數量上,致同有1200多位,華普天健485人;從業人員數量方面,致同接近6000人,華普天健不到1400人。
近年大宗會計所合併較少,偶見合伙人「跳槽」 根據致同官網信息,致同是中國最早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成立於1981年。致同總部設於北京,是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Ltd(GTIL,致同國際)在中國唯一的成員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內,致同在全國擁有24個分支機構,超過260名合伙人、5500餘名員工。其中,註冊會計師逾1200人。
業務方面,致同是首批獲得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首批獲準從事特大型國有企業審計業務資格及首批取得金融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同時也是首批獲得H股企業審計資格的內地事務所之一,並在美國PCAOB註冊。
華普天健則是2008年由原安徽華普會計師事務所與遼寧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成立的,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審計資格、金融相關審計業務資格、特大型國有企業審計資格、軍工涉密業務諮詢服務審計資格等,是全球排名第六位的RSM(羅申美)國際會計公司成員單位。
隨著我國企業數量的增多,尤其近年來企業的不斷上市,對財務審計的的需求不斷上升,會計師事務所也逐年增多。中注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9005家,其中總所7875家,分所1130家;事務所數量比上一年度增加400家。
一位金融機構財務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記者稱,日常主要是與「四大」有工作交集,並不具體關注和十分了解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合併,但聽說過一些。
事實上,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合併在這個行業時有發生,歷史上也出現過多次的大宗合併案例。
上述事件當事方之一的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即是2008年由原安徽華普會計師事務所與遼寧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成立的。
另一當事方致同,則也有此前數次合併的歷史沿革:
1981年,北京會計師事務所成立;
1992年,京都會計師事務所成立;
1998年,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改制為北京京都會計師事務所;
2008年,與天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併為京都天華會計師事務所;
2009年,加入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Ltd(GTIL,致同國際)成為其中國唯一成員所;
2010年,香港辦公室成立;
2011年,吸收合併天健正信會計師事務所;
2012年,正式更名為致同會計師事務所。
(據公開信息)
在會計所行業,大宗的合併案例並不少。國內2018年業務收入排名第六位的瑞華,於2013年由中瑞嶽華和國富浩華合併而來,公開信息顯示,這一合併得到了包括兩家事務所合伙人、員工的普遍認同。而這一合併案例的雙方,本身也是合併的產物,這些相關方在合併前,年收入也都在數億元級別。
有分析認為,會計所主動尋求合併,可以在自身團隊和客戶、業務量上有較大提升,有助於拉近與「四大」之間的距離。不過,自2013年瑞華案例後,會計所之家大宗的合併以及「大吃小」的兼併案例較少,零星出現的是一些合伙人「出走」,帶著業務改投他家。
此前即有媒體報導,「國內八大」之一的會計所挖同業牆腳,僅單一年度從另一會計所挖的合伙人團隊,就帶來七八個上市公司審計項目。
「小吃大」的區域整合加速,背後原因多重 據券商中國記者採訪了解,從以往看,會計所的分立、合併,則可能有被動、主動或兼而有之的多種可能。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一位博導、教授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了會計所分拆合併的多種可能性:
1、可能與大的市場形勢不好有關,市場萎縮、會計所面臨較大的業務壓力,在危機感面前「抱團取暖」。
2、可能在於尋求業務協同,通過收購來拓展更多業務,這是一種積極的變革。
3、可能是為了規避目前強制輪換制度的考慮。如果有大客戶、優質客戶,但是有合作時間上限要求,但是會計所或合伙人又不想丟客戶,就通過合併更名,來繼續與客戶維持合作。
4、一家會計所的合伙人之間產生利益衝突或矛盾,也會有合伙人帶走自己分管的業務和團隊的可能。
5、收購方和被收購方之間有一定的合作基礎,比如實際控制人有關聯,或者合伙人之間有淵源,也會基於一定情況推動合併。
6、還有被動的合併可能,可能一方因處罰或懲戒,聲譽受損,被迫「改頭換面」,用新的品牌重新開展業務。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會計學教授也表示,自去年開始,會計師事務所開始進入洗牌階段,證監會通報懲戒了一批會計師事務所,還有加強處罰的態勢。作為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的會計所承受較大聲譽壓力,今年的年報披露,會計所「求生欲很強」,要靠資本推動優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