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馬在三個手裡,是多少站在了當時貴族的立場上看這個問題,認為黎塞留把路易十三玩弄於鼓掌中。但路易十三還好不是劉阿鬥。可以說,波旁王朝裡,路易十三算是綜合素質第二高的君王。第一是他爸爸亨利四式。他兒子嘛,路易十四類似乾隆,花招爸爸和爺爺的積蓄亂搞事情。我覺得路易十四比路易十三單純,所以他多半不會像他爸爸那樣用黎塞留,但話說回來君主換成路易十四黎塞留也就不需要像在路易十三時代那樣幹了。
他想要做的都會變成路易十四的命令。路易十四就不是一個躲在別人身後操縱局勢的人,他會自己衝在前邊,那黎塞留可能是一個特別紅果果特別被路易十四喜歡的大臣。這以前我是這麼想的,結果一讀topin從主教翻出來的信,路易十三居然全程用詞amour和aime。結合一下傳說中的性取向問題,簡直不敢深挖。要是照這個思路下去,十四打死也不可能容忍主教,安妮不要面子啊。
黎塞留比俾斯麥可悲,因為黎塞留的死活都維繫在國王的喜怒哀樂上;每一次黎塞留推開那扇門都像是自己生命中最後一次,黎塞留每一次推門腦子裡都會浮現自己下一刻被十幾個男人捅死的畫面。因為當時法國國王在法國權力可能就低於上帝,在某些方面國王的話比上帝還重要。法國國王原本只是小小巴黎島的領主,後面逐步逐步的加強皇權都是靠硬實力殺出來的。法國教士的名言,雖然皇帝(神羅皇帝不高興),但是在法國,國王即是皇帝。
雖然教皇不開心,但是在法國,國王既是教皇。黎塞留是教士當然不能有合法的子女。他作為教士財產應該歸教會只有三分之一可以讓親屬繼承,所以他決定把全部財產都留給國王,然後路易十三再賞賜給他侄子,也就是第一代黎塞留公爵。作為最早開啟現實主義之門的政治家,黎塞留是後世歐洲政治家的導師。二十年後,他也借了阿託斯之口說了黎塞留讓國王變得渺小卻使王權變得強大,黎塞留在先後兩部小說裡的風評截然不同。
但是其實大仲馬在黑黎塞留,在二十年后里黑馬薩林,在布拉日隆子爵裡黑科爾貝,這三個人恰恰都是那個時代法國稱霸歐洲的基石。實際上黎塞留的成就已經超出了你提到的打破固有利益集團。第一點其他人也說到了,就是徹底終結了貴族集團坐大的可能,讓王權走向中央,為後來路易十四的那句「朕即國家」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黎塞留對法國在歐洲各國中首先實現中央居功至偉。第二點就是他首先在外交中實踐了國家利益(Raison d'etat)觀念。這點讓他在國際關係史中佔有了很高地位。他沒有按照宗教信仰在宗教戰爭中支持天主教陣營,而是從法國國家利益出發支持新教一派,這種舉動在當時具有革命性,民族國家意義上的國家利益概念就是從他那時開始形成的。
黎塞留讓法國稱霸歐洲1個世紀還多,打好了未來法國殖民美洲的基礎,這麼一看影響力就跨越兩大洲了。而且當時歐洲的局勢極大地影響了日後歐洲的格局,這個格局又影響了世界大戰。以及比格局更重要的,對國家、民族的認識,外交手段之類的。其實西班牙當時的首相也挺有才能,奈何法國當時的中央在動員上有優勢,而且黎塞留很狡猾的讓瑞典他們先當兵,最後才親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