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家羽毛球隊員林丹,宣布退役。
今年37歲的林丹,無疑是當今世界羽壇最優秀的運動員之一,他曾2次奪得奧運會男單冠軍,5次問鼎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單冠軍。作為主力隊員,他也為中國隊奪得過6次湯姆斯杯冠軍、5次蘇迪曼杯混合團體賽冠軍。
而說到林丹,我們也不得不說羽毛球界的另一位天才人物,馬來西亞的李宗偉。據統計,兩人在賽場共交手37次,但兩人的勝負比是3:7,李宗偉很多時候都在關鍵時候丟分。其實李宗偉的技術未必比林丹差,很多羽毛球界的專業運動員認為,李宗偉的技術比林丹更細膩更全面,也就是說兩人的技術不相上下。
既然如此,為什麼技術上沒有太大差距的兩人,比賽結果卻大不一樣呢?也許李宗偉遇到林丹會有心理上的壓力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林丹更善於抓住關鍵時刻。換言之,林丹更懂得突破瓶頸,發揮潛能。
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就聊聊,如何像冠軍運動員一樣,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01發現我們身體中的兩個自我:理性和感性
提摩西·加爾韋在《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那本書裡說:每個人的思維裡面,都存在兩個自我,自我1和自我2。自我1是個體行為的主導者和發起者,也是觀察者,會給個體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而自我2則是身體本能,它是執行者,在經過自我1的大量的邏輯思考和運算後,自我2獲得指令並負責執行。
換句話說,所謂的自我1就類似於我們常說的理性,或者說處於我們的意識層面,而自我2就類似於感性,往往處於我們的潛意識層面。
比如我們在一場羽毛球比賽中,發球時不小心發出了界。這個時候,自我1就會跳出來指責我們:你看看,怎麼這麼不小心,幹嘛要用這麼大的力,又丟了一分。緊接著,自我1還會向自我2發出「下一個球力量小一點」的指令。而至於自我2接收到指令後具體的執行,由於我們已經在自己以前練習的過程中養成了一套自動執行的習慣,所以自我2的執行過程,我們並不會過多的在意。
其實我們個體意識中存在的這兩種不同的自我,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裡也有類似的描述:人的意識裡面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系統1系統2。只是兩位作者對於1和2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但其本質是一樣的,我們都可以簡單理解為理性和感性,或者說邏輯和本能。
理解了我們身體裡面有兩個不同的自我,我們也就更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何時使用的是何種自我在影響著自己。而只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控制或調整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而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02越關注,結果越差:放下頭腦才能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