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時代熱點 圍繞社會關切 題目直接乾脆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7月7日上午11點半,伴隨著考試鈴聲的響起,今年高考語文考試科目順利結束。從多個考點考生的反映來看,今年的語文試卷可以說是「穩」字當頭,各部分題型基本保持穩定,作文直截了當考查「疫情」話題。不過,穩中也有變,試卷閱讀量明顯增加,作文審題容易得高分難,整體上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也更加體現出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閱讀:
題型穩定題量大,考生「壓哨」答完
「今年的閱讀量明顯變大了很多,感覺時間都不夠用的。」「我的作文是卡點寫完的,都沒有來得及檢查。」……語文考試結束後,不少考生反映閱讀量大、考試時間緊張。「語文現代文閱讀第一節是非連續性材料,介紹的是歷史地理學及其運用,第二節則是一篇關於水城建設的散文。文言文閱讀第一部分介紹了一個歷史人物,第二部分考的是一首送別詩,默寫的也只有3個小題,題型整體上跟平時練習的差不多。」考生趙浩告訴記者。不過試題的閱讀量比較大,他寫完作文時只剩下了5分鐘,草草檢查就到了交卷時間。58中考生葛旭東也表示,閱讀量大了很多,答題時間更加緊張,他是「壓著哨聲」寫完的。同時,他告訴記者,閱讀理解的題目需要仔細琢磨,「拐好幾個彎兒」才能找到答案,需要考生細心注意。
▲考場外等候的家長。 韓 星 攝
青島2中考點外,青島67中三名考生一出場就討論了起來,「選擇題挺難的,讓選擇正確的選項,感覺所有的選項都是正確的,而讓選錯的那道,感覺都是錯的。」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心態,一些考生快速離開,沒有參與同學的討論。「沒有參考答案的對答案都是沒有意義的,我怕對自己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對後面的考試不利。總之,所有的科目考完前,我的每一科都是滿分。」一名考生笑著告訴記者。
分析
今年沒有偏題怪題,更加側重考查語文素養
青島2中語文備課組組長於坤表示,高考語文試題跟平時練習的基本上一樣,試題結構比較穩定,除了名篇默寫以及語言文字運用部分1個標點符號的題目是直接考查基礎知識,其他的試題都是結合背景材料考查。可以說,體現了高考綜合改革精神,既考慮到高考綜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參加新高考的實際,又對標新高考適應性測試的結構模式,保證了新老高考的平穩對接。
「從考生反饋的情況看,今年的語文試卷沒有偏題怪題,與此前的高考模擬考基本上一致。試題的難度跟平時練習的也差不多。」青島58中語文教研組組長、高三語文集備組組長劉清蕾告訴記者。有不少考生反映閱讀量偏大,這實際上跟平時練習的也是差不多的,這也體現了新高考的特點。「新高考考查的就是語文素養,語文素養體現在什麼地方?主要就是閱讀與寫作。考生需要快速把握文本的整體思路與主旨,根據考題迅速篩選信息,組織答題。」劉清蕾告訴記者。學語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運用,所以語文考題也更加注重藉助情景化的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文:
「疫情」主題被押中,想寫好還得下功夫
每年高考作文題目都是高考的看點,今年我省高考語文科目使用的是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目則跟疫情有關。背景材料中提到,「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採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要求考生結合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老師與學生考場外擁抱。韓 星 攝
「疫情的話題是今年的熱點,前期確實做了一些相關材料的準備,但就是因為太『熱』了,以為不會考,結果最終還是考了。」走出青島電子學校(臺東校區)考點的小趙說。在她看來,這個作文題目確實可以讓大家有話說,可是想寫好並不是那麼容易,必須要有新穎的觀點、嚴密的邏輯以及比較好的文採。海山學校考生董迅也認為:「語文考題與一模難度相當。作文題目看似簡單,但想得高分不容易。」
青島58中考生葛旭東表示,提前做了「押題」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對作文題目的琢磨。他說,自己提前準備了不少關於生態保護、品德培育和抗擊疫情的素材。語文考試中,素材幫了大忙。「考前疫情的話題材料準備了不少,比如像鍾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等人的抗疫故事都了解了,還專門搜集了一些身邊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整體上應該算是押中了試題,至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理不打怵,也有自己的東西可以寫。」青島17中考生告訴記者。
分析
多數考生可以有話說,想要高分還得「有深度」
「現在的高考試題不會迴避時代熱點,而是緊扣時代熱點,疫情就是今年最大的時代熱點。只是沒想到作文題會和山東人的性格一樣,來得這麼直接,這麼幹脆,這麼豪爽。」於坤告訴記者。作文背景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時代背景;第二段側重「距離」;第三段側重「聯繫」,即使因疫情而產生距離,但人與人之間、人們的日常生活等並沒有因距離而阻隔,反而更彰顯出制度優勢、情感力量、文化底色,以及各行各業、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人們的責任擔當與價值選擇。在「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這個主題之下,根據寫作提示語看,只要扣住疫情這個選材方向,緊緊扣住「距離」與「聯繫」這兩個關鍵詞,圍繞「距離不能阻隔聯繫」這樣的立意進行有效辯證分析,就不難寫出合乎命題要求的作文,並且從原材料的傾向性來看,由於第一段的統攝作用,本次作文更適合正面選材,闡發弘揚正能量。如果考生能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反思的內容,比如「雖然有了空間的距離,但是不能以鄰為壑」「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面對疫情,要眾志成城,而不要人為製造心理距離」,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立意。
劉清蕾認為,「『疫情』確實是學生們平時準備的重點話題,每周給學生準備的閱讀材料中有好幾期都是疫情專題,應該說學生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素材。考前學校還給學生重點圈定了幾個話題,比如疫情、增強體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疫情」話題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今年作文題目對多數考生來說都有話說,但想得高分並不容易。「考生必須緊扣『距離』和『聯繫』這兩個點,既要體現出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面,更要辯證地進行分析和說理,要在文章中顯示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來。」劉清蕾說。比如疫情期間,每個人帶著口罩,看似距離好像遠了,但期間湧現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人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更近了。「『距離』和『聯繫』兩個點不能均衡用力,關鍵在於後者,文章的主題應該體現社會的大愛、力量的凝聚,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等。」
專家觀點:跑題難出彩亦難
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陳鷟對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今年全國新高考I卷作文題目緊密聯繫了現實,中規中矩,沒有超出人們的估計,也很好理解,想寫跑題都難,但要寫出彩來也難,對考生的情思和文筆是一個考驗。
「如果我來寫這篇作文,我可能會在情感上著力,寫一篇記敘文。我會告訴大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一家三代醫生,其中90後小孫女在爺爺和媽媽的鼓勵下到前線抗疫的故事,報導中的這個家庭就是我的一個鄰居。我把這家人『移植』到我的身邊來,近距離地寫他們抗疫的故事。」陳鷟說。一方面寫媒體報導中爺爺、媽媽兩代醫生對第三代90後小醫生的鼓勵和90後小醫生的勇敢,寫媒體報導出來的他們的彼此通信等;一方面會以鄰居的視角,發現他們家徹夜不關的燈,窗簾上來回踱步的爺爺的身影,早起外出時媽媽的黑眼圈和淚痕等,以此告訴大家,其實面對疫情,誰都害怕,誰都擔心,都是血肉之軀。但作為醫護工作者,他們只給外人以堅強,給遠隔千裡的親人以鼓勵。「最後,我會和很多在家裡隔離的小夥伴們交流我的發現,讓這個醫生世家的家門口每天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們送來的溫暖。在故事推進過程中,我會緊扣『距離』和『聯繫』這兩個詞,一條明線寫他們一家三代之間的距離與聯繫,一條暗線寫我們整個社會在疫情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聯繫。」陳鷟說。除了情感方向,他認為這篇作文選擇對社會乃至對文化的思考,寫一篇議論文也可以,但這樣的一篇議論文要出彩,對一個中學生的要求可能更高,難度可能更大一些。
(青報全媒體記者 趙 黎 王世鋒 郭菁荔 耿婷婷)
數學考完,有喜有憂
題型穩定,部分題目難住考生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7月7日,新高考改革,數學由原來的文理卷合併為一張卷。不少考生反映今年數學試題題型穩定,部分題目難度比較大,使得考卷的區分度也較大。
「今年的數學題型比較常規,平常基本都有練到。最後兩道題跟去年類似,有點拔高,考驗個人水平。」2中數學老師孫雲濤說。9中數學高三備課組組長常發友則表示,從考生反饋情況看,數學單選題前5個比較簡單,從第6個開始運算量就比較大,難度也就跟著上去了。多選題最後一道難度較大。「解答題分量重,前面5道題目比較常規,但都設置了一定的小障礙,最後一道大題難度大,能完全做出來的考生不多。」
「不少考生還反饋閱讀量和計算量都增加了,其實這是在情理之中的。」常發友說。新高考改革數學重視考查學科素養,閱讀量與計算量並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以此考查學生的數學運算、邏輯思維、數學建模等各方面能力。
【來源:青島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