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說今古,今天跟大家聊的是《水滸》中的故事,還是宋江率隊徵遼的相關內容,在宋江率軍徵討大遼的前幾戰中,不管是強攻還是智取,梁山好漢都取得了勝利,但正所謂驕兵必敗,因為勝利來得相對比較容易,輕敵心態自然不可避免。再反觀遼軍,相應也進入了一種哀兵必勝的狀態,副統帥賀重寶便在這時挺身而出,他向遼主請令,要帶兵報仇。
接下來,賀重寶趕赴幽州,將兵馬分成三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鎮守幽州,另外兩路交給兩個弟弟,賀拆與賀雲,並且讓賀拆去打霸州,賀雲去打薊州這兩座被宋軍攻佔的城池。但賀重寶囑咐弟弟,出去攻打宋軍,許敗不許勝,只要將宋江的主力吸引進幽州境地即可。結果,賀拆在霸州被盧俊義三回合打跑,賀雲遇上了薊州的雙鞭呼延灼也是毫無懸念地敗退,面對著幽州的遼兵主動上門,宋江、盧俊義等幾位梁山頭腦人物,開始商量起攻取幽州的策略來。按照智多星吳用和神機軍師朱武這兩大軍師的觀點,幽州兵如此大膽,主動來犯,又不佔自退,肯定有貓膩,不要輕易上當。但是宋江和盧俊義不這麼看,認為即使他們認真打梁山好漢,也不可能戰勝威震天下的玉麒麟和雙鞭將,所以宋江決定,兵分三路向幽州進發。
其實宋江他們的觀點也的確是事實,盧俊義和呼延灼的本事,的確不是賀氏兄弟可以單挑的,但問題是,戰爭不可能只靠單挑,謀略才是以弱勝強的關鍵,可是,他們卻沒有聽從軍師的建議,貿然出發了。結果在幽州城外,賀重寶親自上陣,手拿三尖兩刃刀挑戰宋軍,大刀關勝作為五虎將之首,一馬當先,激戰賀重寶,兩員大將打了三十回合,賀重寶也實力不夠是真的,但他的敗退卻是另有目的。可這時的梁山兵馬已經士氣高昂,根本不考慮更多,直接追向了賀重寶逃往的山坡。可問題是,這座山地形狹長,宋江大軍只能拍成一列進入追擊,這就非常被動了,結果在追擊了四五十裡後,戰線越拉越長,防守越來越弱,他們也在不經意間,進入到了賀重寶的埋伏圈。
在這種情況下,賀重寶的兩個弟弟率兩路人馬,從左右斜刺裡殺出,瞬間衝散了宋江的陣型,被截成幾段的宋軍亂作一團,而後賀重寶回馬直接迎擊,被三面突襲的宋軍,根本沒機會取勝,這支在此前戰無不勝的精銳部隊,瞬間變成了只顧逃生的烏合之眾。宋江身後還有盧俊義率領的另一支大部隊做後援,他一看前面中了埋伏,當然要奮力殺敵,救出大哥及時雨,可是受地形限制,人越多越施展不開,盧俊義也被困在了核心,左突右殺,尋找出路。殺到二更前後,他們才率領著僅剩的五千兵馬找到一個山口,暫時休整了下來。
宋江那邊也一樣,好不容易退到一座高山之上,用帶來的輜重糧車圍成了一個臨時的營帳,勉強休息,而後清點人馬,才發現盧俊義等人下落不明,立刻派遣鼓上蚤時遷、石將軍石勇、金毛犬段景住和操刀鬼曹正這些戰鬥力一般,但情報工作很出色的頭領,前去打探消息。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失敗如此之慘,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沒有一人陣亡,看似有些不可思議,但也只能是為了後來打方臘做準備了。也就是因為這個不太現實的設定,使得很多人認為這些戰場故事,更像是後人附會添加進去的內容。但不管怎麼分析,以上就是宋江在徵遼途中,不聽智多星吳用和神機軍師朱武,這兩大軍師所言遭到首敗,使得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和玉麒麟盧俊義等大將,連續取勝也只能無功而返的故事。
雖然這些故事仍然擺脫不了小說的俗套設定,在歷史上的宋遼衝突中沒有發生過,且不受《水滸》行家們的待見,但故事本身卻又一個非常明顯的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能遇上,那就是當我們在某一階段,一路順心順意的時候,反過來應該保持更加清醒的頭腦,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更應該保持警惕,因為太過順利的生活過後,可能就要有小的阻礙與不順在未來等著我們了,所以,居安思危,更加平和的狀態去面對未知的風險,是一種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