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隸屬於宿州市,碭山縣最出名的就是碭山梨,皮薄味美、美名遠揚,遠銷海外,因此碭山被譽為「世界梨都」,這是碭山縣最閃亮的名片。除此之外,好像碭山縣很低調,實際上這個小縣不經意間卻改變了歷史走向。
碭山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處在魯、蘇、皖、豫四省交界地帶,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分別和江蘇徐州市豐縣、安徽蕭縣、河南永城市、山東菏澤單縣接壤。碭山縣屬黃河衝積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50米。碭山縣置縣始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初名下邑,後幾經更名最終變為碭山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明史·地理志》記載: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芒碭山其實是由十來個山頭芒山、僖山、夫子山、保安山、鐵山角等組成的芒碭山群,主峰海拔只有156.8米。芒碭山雖小卻是豫東大平原的制高點,碭山縣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這麼形容碭山縣:「芒碭山雄峙於前,黃河襟帶於後,古為汴京齒唇,徐淮門戶,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衝之稱。」
碭山縣有如此優越的地理條件,在歷史長河中自然不會是籍籍無名。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吹響了反秦號角,泗水亭長劉邦加入了反秦隊伍,取得沛縣、豐縣等地。不過,讓劉邦頭疼的是駐守豐縣的雍齒背叛了他,挾城投靠了魏國周巿。劉邦屢攻不下,只好先取了下邑(碭山縣),後來從項梁處借兵,一頓猛攻才奪回豐縣。之後劉邦就像開了掛,一路非常順利地打進關中推翻秦朝,直至被項羽封為漢王。
經過幾年劉邦羽翼漸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拿下關中,然後出兵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公元前205年春,劉邦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等諸侯,而後乘項羽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攻下楚都彭城(徐州)。項羽得知都城失陷,率精兵火速回救。面對勇猛的項羽,劉邦不是對手,數十萬兵被項羽三萬精兵打得潰不成軍,差點全軍覆沒。
大好形勢瞬間逆轉,兵敗的劉邦狼狽地逃至呂澤(呂后之兄)駐守的下邑,在這裡進行了一次極其重要的謀劃。正是這次謀劃,讓本來看不到希望的劉邦逐步扭轉劣勢,成了笑到最後的那個勝利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謀」,給出這個絕妙謀劃的人是張良。簡單來說就是策反心懷異志的九江王英布、拉攏對項羽不滿的彭越、重用手下大將韓信。張良的確有獨到的戰略眼光,讓人不得不佩服,最後垓下之圍將項羽逼得走投無路的正是這三個人。
如果劉邦不是在下邑痛定思痛,問計於張良,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和後續行動,或許歷史就是另一種走法,換句話說下邑(碭山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本文地圖出自下面這本《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