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時候在看《西遊記》的時候可能就會困惑了,西天取經的道路如此艱險,為什麼不用一些簡單的辦法去西天呢,減少了麻煩,還節約了不少時間。就比如孫悟空一個跟頭就十萬八千裡,那麼為什麼不背著唐僧直接去天竺呢?還有孫悟空的法器金箍棒,可以任意的伸縮,那麼為什麼不讓唐僧坐在金箍棒上,直接送唐僧去西天取經呢?
這些腦洞其實我們小時候都開過,但是作者真的會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其實作者跟我們的想法一樣,他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不過作者對這個問題是如何解釋的呢?
在原著當中,如來說自己有真經,要想得到這個真經,就必須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如來所在的地方求取真經。所以說光是到了西天是遠遠不夠的,光是到了也是不夠的,還必須經歷萬水千山,受九九八十一難才行。但其實比坐金箍棒好的方法多了去了,比如說在觀音去長安時就顯示了神跡,那個時候傳經一樣是可以讓眾人信服的,但是唐僧還是選擇了去西天求取如來的佛經,來傳誦於世。
所以看到這裡,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假設我們就是一個神仙,然後我們已經知道故事的發展結局,為何大家都在演戲?整本書只有孫悟空沒有按照劇本來走,而其他人全都是在按照劇本走的,但到最後,孫悟空也開始按照劇本來走了,這裡面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就好比唐王見識了觀音的神跡,也知道了玄奘就是天選之人,立刻與他結拜,從此唐僧就是唐王的賢弟,而在這之前玄奘就已經是唐朝知名的高僧了,可是唐王卻沒有與之結拜,現在選擇結拜那是因為,玄奘是有可能成仙的,而成仙就意味著能夠長生不老了。
所以說經典的作品妙就妙在這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維邏輯,既能夠出戲,也能夠很快的入戲,當我們進入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問題的時候,就能夠挖掘出許多的故事,故事中有許多的套路和人情,自然水也特別的深,沒有一定的生活體驗還真是把弄不透這些個故事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