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學習篇——《備急千金要方》#1#

2021-02-22 體質健康在線

作者:孫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孫思邀,隋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約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享年101歲。孫氏少時體弱多病,從青年時代就立志為醫,刻苦研習岐黃之術。他知識淵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集內外科、神經科、婦產科、小兒科、藥物學和針灸學等於一身,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也有深人研究,成為隋唐時期的醫藥學大家。孫思邀於公元652年著成《備急千金要方》,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而有此書名。該書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於公元672年(唐高宗鹹亨三年)被日本留學生抄寫帶回國去。而原本則因戰亂頻起而失傳了。現在的《千金要方》則是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順天堂大學教授、日本醫史學會理事長小川鼎三根據日考證學派多紀氏為中心的江戶醫學館在嘉永二年出版的版本為底本,與米澤的上杉神社珍藏的宋代校本作了比較校勘被命名為《千金要方》的。

  孫思邈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之後,又經過30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檢驗,於100歲高齡時撰成了《千金翼方》。以補訂《備急千金要方》之不足。

  

  此書30卷本內容,卷1為醫學總論,包括醫學倫理、本草、製藥等;卷2~4為婦科病;卷5為兒科病;卷6為七竅病;卷7~8論諸風腳氣;卷9~10為傷寒;卷11~20為臟腑病論;卷21論消渴淋閉諸症;卷22為瘡腫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論解毒並雜治;卷25為備急諸術;卷26~27系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含方論5300餘首,創分證列方的編寫體例。

  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遍涉臨床各科及針灸、食療、藥物、預防、衛生保健等。該書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中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夫清濁剖判①,上下攸分②,三才肇基③,五行俶落④, 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⑤出,觀鬥極以定方名⑥,始有火化⑦。伏羲氏⑧作, 因之而畫八卦⑨,立庖廚, 滋味既興,痾瘵⑩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11),遂嘗百藥, 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製九針(12), 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13), 備論經脈, 旁通問難, 詳究義理, 以為經論, 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 良醫和緩(14), 六國之時, 則有扁鵲(15),漢有倉公、仲景(16),魏有華佗(17), 並皆探賾索隱(18), 窮幽洞微, 用藥不過二三, 灸柱(19)不逾七八, 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 雖復名醫間出, 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20),立志不常, 淫放縱逸,有缺攝養所致耳。餘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 非忠孝也。末俗小人, 多行詭詐,依傍聖教,而為欺紿(21)。遂令朝野士庶, 鹹恥醫術之名, 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 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 缺而弗論。籲! 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

  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22)家產, 所以青衿之歲(23), 高尚茲典, 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 採藥合和(24),服餌節度,將息避慎(25),一事長於己者, 不遠千裡服膺取決(26), 至於弱冠(27),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 有疾厄者, 多所濟益, 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28),忽遇倉卒, 求檢至難, 比得方訖, 疾已不救矣。嗚呼! 痛夫枉之幽厄(29),惜墮學之昏愚, 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茲者,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30)。

注釋:

 ①剖判——分離。②上下攸分——上下,指天地。攸,語助詞, 無實意。③三才肇基——三才,指天、地、人。肇(zhao)基,開端。④五行俶落——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俶(chu)落,開始形成。⑤燧人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曾發明鑽木取火。⑥「觀鬥極」句——鬥極,北鬥星和北極星。方名,方位、名稱。⑦火化——用火燒熟食物的方法。⑧伏羲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教民漁獵, 又曾製作八卦。⑨八卦——《周易》中用陰爻(--)和陽爻(一)組成的八種基本圖形, 即乾(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離(三)、艮(三)、兌(三)。⑩痾瘵(ke zhai)——疾病。(11)「大聖」句——神農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教民稼穡,並發明醫藥。愍(min),哀憐。黎元,百姓。(12)九針——古代醫療用的九種針具。(13)「與方士」句——方士,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岐伯、雷公,均為傳說中的醫家。詳見《素問》、《靈樞》。倫,輩。(14)和緩——春秋之際名醫。(15)扁鵲——戰國時期名醫,真名為秦越人,齊國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著有《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今《難經》為後人假託。(16)倉公、仲景——倉公,漢初名醫,姓淳于,名意,齊臨甾(今山東臨淄)人。曾任齊太倉令,故又稱倉公。仲景,即張仲景,東漢名醫,名機,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南)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後人整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17)華佗——東漢末名醫,別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因不為曹操治病被殺。(18)探賾索隱——探索奧義和隱秘。賾(ze),幽深玄妙。(19)灸柱——針灸用的艾草。(20)泰甚——即太甚,過分。(21)欺紿——欺騙。紿(dai),欺騙、謊言。(22)罄盡——窮盡。罄(qing),器中空,引申為盡、完。(23)青衿之歲——求學之時。青衿,青領,指學生裝束。(24)合和——調配。(25)將息避慎——休息調養,避邪妨病。(26)服膺取決——虛心求教,據以決定。(2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28)部帙浩博——形容書籍很多。帙,包書的套子,這裡代指書。(29)幽厄——大難。(30)「庶以」句——庶,幸,希冀之詞。貽(yi),贈送。厥,之。私門,平民。

  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究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棄若是,夫何榮勢之雲哉。此之謂也。

相關焦點

  • 《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介紹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撰。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三十卷,約成書於公元652年。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圖書館所藏之歷代刻本、抄本約三十餘種,尚存之較佳者有元刻本(殘),及多種明刻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是據日本江戶醫學本影印的。
  • 《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高級培訓班(河北第一期第2次集訓)
    《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高級培訓班何慶勇教授中醫經典黃埔河北(第一期第2次集訓)時間:6月24日晚上,6月25日全天,6月26日全天(共3晚2天)地點:河北·保定報名電話:13383326820(李總)《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流傳至今,指引了無數醫者,每首方劑均價值超過千萬!但也困惑了無數醫者。
  • 《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高級培訓班(山東第六期第1次集訓)
    《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高級培訓班何慶勇教授中醫經典黃埔班(山東第六期第1次集訓)時間:11月6日(晚上),11月7日
  • 【《備急千金要方》孔聖枕中丹-治健忘諸證】
    孔聖枕中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由龜板、龍骨、遠志、
  • 【白話中醫】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代孫思邈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
  • 【共享教·⑻備急千金要方本《傷寒例》】
    】《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九.傷寒方上》《備急千金要方.卷九.傷寒方上·傷寒例第一》 【二】【陰陽大論【⑸康平本:傷寒/其他版本:傷於寒】【⑶高本:乃為/⑻備急千金要方本:乃為/⑺桂林本:則名/其他版本:乃名】【⑸康平本:其於傷/其他版本:其傷於】【⑶高本:有其/⑻備急千金要方本:有其/其他版本:無其】【⑶高本:肌骨中/⑻備急千金要方本:肌骨中/其他版本:肌膚】
  • 千金一方與名醫類案一案
    真人天資聰穎,治學精勤,品行高雅,博學多才,這些在《大醫習業》《大醫精誠》中可見一般,其醫德高尚自不必言,然而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60卷,232門,載方6500餘首。歷代研究者甚少,只有清代張璐著有《千金方衍義》一書,可謂千載之下惟此一人。現代研究者也不甚多,未能蔚然成風。一者真人學力深廣,涉及到了諸多的學科,後世解讀困難,二者書中的不少藥物已難尋找很多方子有些雞肋感。
  • 灸法篇11——隔黃土灸
    黃土灸首見於唐代孫思邈之《備急千金要方》,在後世的醫著,如《東醫寶鑑》等,均有較詳細的記載。【灸前準備】大艾炷,淨黃土,水,粗針,鑲子,火柴,線香,灰 盒,甲紫等。【施灸法】取黃色泥土,選淨雜質,和水為泥餅,厚約0. 6cm,寬約5cm,用粗針在泥餅中間扎數孔。
  • 華佗方考之三:晉唐文獻中的華佗方(雜病篇)
    2、《備急》華佗五嗽丸方。皂莢炙  乾薑  桂心右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酒飲俱得,日三。忌蔥。3、《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11、《備急千金要方》華佗云:(鹿肉)和生椒搗,薄之,使人專看之,正則急去之,不爾復牽向不僻處。12、《千金翼方》試和丸。主嘔逆,腰以上熱,惕惕驚恐,時悲淚出,時復喜怒,妄語夢寤,灑洒淅淅,頭痛少氣,時如醉狀,不能食,噫聞食臭,欲嘔,大小便不利,或寒熱,小便赤黃,惡風,目視䀮䀮,耳中兇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