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論壇上曝光了一組2015年江岸區招商項目,其中關於「臺北路新天地」的規劃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臺北新天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利用臺北路與桃源路交匯處設計並建成一個2000平方米露天音樂廣場,第二:在臺北路南側狹長地帶上,構築室內商業步行街。
但筆者查閱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1月21日,江岸區招商網刊登的一則臺灣風情街規劃新聞就有提及到「臺北新天地」。但直至今日,大家所熟知的只有「武漢天地(開業時間:2007-9-1、已籤約96個品牌)」,而「臺北路新天地」伴隨著臺北路「華潤萬象城」的拆遷改造而消失匿跡。時隔近三年再次提及,「黃了的規劃」還能再歸來嗎?近日,筆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臺北路:拆遷近兩年 華潤還建房建設迅猛
臺北路北靠建設大道武漢金融一條街,南至解放大道,全長1380米,路寬25米。臺北路附近的大街小巷都以臺灣各地命名,如高雄路、雲林街、桃園社區、宜蘭社區等等。
筆者從建設大道王家墩公交站上車,短短十分鐘即可到建設大道雜技廳站。回顧2014年9月,筆者曾實探過臺北路拆遷情況,當時整個居住區已經打圍。部分樓棟全部拆遷完畢,臺北一村葛爹爹告訴筆者:「拆遷都快一年了,共1500多戶居民居住,至今還有300多戶冇拆走,上面嫌第一家拆遷公司拆的太慢,這不又換了另一家來。」
一年過去後,映入眼帘的依舊是一副拆遷破敗的景象。拆遷戶王先生拿到了拆遷款後在青山購房,雖說沒有漢口的繁華,但青山生活還算比較舒適。下樓就能買菜,出門就是公交站,堵車的情況也很少見。即使是離開了臺北路,但王先生對於生活30多年的臺北路仍十分關心:「華潤去年拿了臺北路還建房的地塊,萬象城想開工估計要等。」
位於江岸區臺北路和臺北一路交會處P(2014)092號地塊規劃性質為住宅和商服,其中居住建築面積全部被列入限價房計劃,定向用於臺北片舊城改建的拆遷還建戶的安置,房屋最高銷售價格達到9900元/平方米。該地塊最後由華潤集團底價拿下。
在項目現場工地一片繁忙,據周邊的居民介紹,「工地現在在打樁,晚上吵得狠。」
臺北路新天地:200個中型店面 打破傳統街道式商業經營方式
眾所周知,臺北路一村到四村均為城中村。早在2012年11月29日,江岸區政府就與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置地有限公司成功籤定了關於華潤萬象城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擬定桃園(臺北一村)、和美(臺北四村)、宜蘭(臺北二村)三個社區,共佔地面積323畝,擬投資130億元。將建設集高端購物中心、甲級寫字樓、五星級酒店、特色商業街和高檔住宅於一體的地標性都市綜合體。
這其中特色商業街的規劃倒是和「臺北新天地」的設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臺北新天地計劃建為三層建築,200個中型店面,步行街頂部可開可合,突破傳統街道式商業經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態型商業走廊模式。建築物設計成兩邊商鋪分居中央弧形走廊兩側,頂部為可換氣式玻璃蓬蓋,走廊中部適當種植可觀賞型植物,並形成連續的生態商業通廊。
在行進方式上充分考慮人性化要求,消除直廊的重複乏味,通過空間上的轉換及曲廊的變化,創造出優美宜人、可駐足休憩的購物休閒空間,賦予商業步行街新的內涵。
招商項目用地命名為A3地塊,用地面積有1.9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4.75平方米,綠化率30%,用地性質為商業居住,建築限高50米。
商業現狀:傳統社區底商 臺北三村地塊尚待動工
筆者實地探訪中看到,臺北路目前的商業還是以傳統街道式商業為主,包括餐館,服飾,超市,銀行等等,除了小區大門上懸掛著名字還帶有臺灣的痕跡,距離「街景附有明顯的臺灣及閩南文化特徵」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臺北一、二、四村心屬華潤之外,萬科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成功購得臺北三村的地塊。初衷是為臺商提供高檔小高層及高層商住,規劃採用一體化設計理念,強調院落空間的圍合和開放。在臺北路兩側結合臺灣商貿風情定位,規劃大型綜合建築群體,包含有商鋪、辦公、休息娛樂,目前該地塊仍處於待拆遷狀態。
翻閱史料,臺北西村商品住宅樓是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第一批商品房。由1983年武漢市統建辦(武漢地產集團前身)開發建設的,當時的售價在20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之間,銷售對象主要是下海經商的弄潮兒和第一批萬元戶,可以說,在臺北路居住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土豪。如今,臺北路以「城中村」的形象示人,早年的「暴發戶」也已不滿那裡的住宅品質和小區環境,紛紛另尋新歡。
居民:期待「臺北新天地」 帶動地區商業變革
在筆者調查中,小賣部的陳老闆表示他從未聽過「臺北新天地」的相關消息,但如果真有這個規劃,他表示十分歡迎。陳師傅說:「臺北路的房子至少有20年的歷史了。地段是冒得話說,但看看精武路,萬松園,以後都是要大變的!反觀臺北路,拆又拆不動,想還原也是不可能了的。我們還是希望臺北路發展的越來越好哦。」
七十多歲的李婆婆說:「要是臺北路能搞成武漢天地那個風格,我也覺得蠻好!我這臺北路地段不比那盧溝橋路差!」
我們再來回頭看看臺北路的規劃,早期武漢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所作《「臺灣風情街」建設整治規劃》中,就寄希望於將臺北路能夠保留和突出臺灣文化特色,提升臺北路的商業價值。不管是「臺北新天地」還是「臺灣風情街」的創想,在近些年臺北路的建設發展上來看,都尚未得到完好的實施。有人說,你看看萬象城有多麼艱難,就應該知道老城區改造有多難,筆者想了想不遠處友誼路擱置十年還在拆的武漢水遊城,坊間甚至有消息水遊城的規劃將完全更改。總而言之,規劃很美好,如何落實才是下一步更應該解決的問題。
本文轉載來自:億房網 郭曼,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