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湖南的水災與救災

2021-02-23 湖南陳先樞
  民國時期湖南的水災與救災 

 本文原載2015年出版《湖南慈善檔案》

 

湖南歷來為多災之地,其中水災、旱災較多,危害較大。l915年以後,戰爭頻繁,災害為禍也更多更烈。據地方志和報紙雜誌對1915—1926年全省75縣水旱兩災的記載可知:1915年全省共受災52縣次,1916年35縣次,1917年43縣次,1918年29縣次,1919年為24縣次,1920年50 縣次,1921年87縣次,1922年72縣次,1924年為73(也有說是83縣次)縣次,1925年77縣次,1926年68縣次。其中水災以1918年、l922年最為嚴重,旱災以1921年、l925年最為嚴重。南京政府的十年(1927—1937),湖南水災以1931年、1935年最為嚴重。

1931年6至8月,湖南大雨磅礴,湘、資、沅、澧四水漫溢,山洪暴發,洞庭潰決,汪洋一片,全省釀成巨災。濱湖各縣水災最重。南縣、漢壽、沅江、安鄉、華容、常德、澧縣、湘陰、嶽陽、益陽、臨湘、長沙等縣開始積潦成災,加上荊江西水倒灌,洞庭湖波濤洶湧,濱湖障堤相繼潰決十之八九,濱湖各縣陷入煙波渺渺之境。漢壽全縣330垸無一留存,鄉村完全被洗者50餘處。南縣無處不災,死亡達9000人以上。

1935年夏,霪雨彌月,湘、資、沅、澧同時水漲,濱湖各縣均遭水患。田禾廬宇,概付東流;城垣倒塌,堤垸潰決;人民傷亡慘重,被災人口達數萬,比l931年水災還要嚴重。後又遇秋汛,晚稻、雜糧、棉花等皆無收穫。受災縣份達52縣之多,受災程度為民國時期之最。

大兵之後必有荒年。抗日戰爭期間,湖南幾乎每年都有水災,而且受災面積之廣、次數之多、程度之深,皆是匪夷所思,其中最為嚴重的是l937年。該年秋,全省各縣大雨傾盆,兼旬不息,導致湘、資、沅、澧同時上漲,受災地區最為嚴重的有長沙、衡山、南嶽、衡陽、祁陽、桂東、湘潭等33縣市。其後,1938年、l940年、1942年、l943年、l944年的水災也較為嚴重。旱災主要有4年次,其中較為嚴重的是l945年。是年,因無力耕種而荒廢的土地達1450萬畝。湘南、湘西各縣遭大旱,田土龜裂,顆粒無收。濱湖一帶則遭大水,淹沒稻田數百萬畝。因此,l945年全省糧食產量銳減,僅收稻穀6730萬石,較戰前1936年18600萬石減產64%。

1946年春,內戰一觸即發,國民政府在湖南省境內集結了26萬軍隊。加之1945年湖南大旱,存糧銳減,又有11萬日本戰俘滯留湖南,等待遣送。為了供給這數十萬人的食糧,國民政府火急攤派軍糧l60萬石。各地糧商乘機囤積,半月之間糧價上漲l—2倍,價格最低的長沙也漲至每石5萬元。到1946年4—7月,饑荒遍及全省。饑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飢。截至8月,湖南饑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長沙雖非重災區,但也飽嘗了饑荒之苦。對於大饑荒的成因,當時上海《申報》分析得十分透澈:「湘災之成,政治的不健全,當為一大原因。由於戰時交通的不便,運輸工具非普通商人所控制,於是權勢在手的人。也就往往成了糧食商。湖南的食糧,以營利為目的,被竭澤搜括,運往他省,造成今日的災情。何況通貨的膨脹,稅捐的苛繁,更不能不令農村由破產而終陷毀滅。所以湘災之成,除了戰爭的原因,還有著政治病與經濟病。」

可以說整個民國時期,湖南幾乎是無年不災,無年不荒,且舊災未去,新災又生,水旱相繼為禍,人民苦不堪言。

  災之後即為荒,災害可能無法避免,災荒卻是一定要救治的。救治災荒是一項非常浩大而艱難的工程,一直以來,備荒和賑濟互為補充,同為政府的主要救災手段。備荒莫如裕倉儲,而賑濟之策主要依賴政府的蠲免和賑恤;其次則為民間諸多善人創設的各種善舉,如臨時粥廠、義倉平糶,或進行急賑、冬春賑等。20世紀20年代以後,民間義賑異軍突起,曾一度取代官賑成為荒政主力,並全面推動湖南賑務由傳統向近代嬗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官賑、義賑並駕齊驅,其他慈善機構和個人對其進行有益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災害賑濟格局。整的來說,政府對賑災還是比較重視的。這方面存檔甚多,下面僅就1931、1932兩年水災善後加以說明。

1931年12月24日,水災善後委員會在長沙中山紀念堂召開成立大會,大會議決推熊秉老(希齡)任水災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即日去電敦促熊秉老就職。與會者可謂人才濟濟,委員有何鍵、趙守鈺、曹伯聞、張開璉、陳長簇、彭兆璜、譚常愷、鬍子靖、鄭家倜、胡翼如、魯兆慶、周安漢、蘆慶、邱維震、成希文、黃根石、曾浴雲、陳斌生、粟戡時、劉策成、方克剛、任祖黎、張定、黃貞元、皮宗讓、史鎰、傅南軒、羅先闓、韋蘭生、王先煥、周培鈞、趙恆、蕭萊生等33人,主席彭兆璜。會議首由主席彭兆璜報告。報告謂:「熊希齡委員長雖未蒞臨,但是我們相信熊秉老系主辦賑務的大慈善家,桑梓關情,決不會謙讓的。又幸趙守鈺、何鍵兩副委員長已欣然蒞臨就職,很值得我們熱烈歡迎,相信將來賑務,當大有可觀。」熊希齡是湖南鳳凰人,著名慈善家,民國初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0年舉辦香山慈幼院,l921年任湖南華洋義賑會會長,l928年任全國賑務委員會委員、中華紅十字會會長。

1935年,由於災情緊急且嚴重,賑務會及水災善後委員會對災民的賑濟跟不上,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7月灰電指示的九項救濟水災辦法大綱,湖南省政府即於是年7月15日,約集國民黨省黨部及各賑務機關舉行聯席會議,商議在湖南省政府內設立湖南省水災救濟總會,辦理是年全省水災救濟,賑務會、水災善後委員會、華洋義賑會湖南分會等機構輔助本次水災賑濟。總會以程潛、熊希齡、趙恆惕等l99人為委員,何鍵、曹伯聞、彭國鈞、張開璉、餘籍傳為常務委員,並推何鍵為主席委員,綜理本會一切事務。並設秘書1人處理日常事務。總會委員無給薪,下屬各主任、股長、幹事及其他職員等,概由省政府秘書處、民政廳、省賑務會及水災善後委員會調用,一律不另支薪。總會成立後即令被災各縣成立水災救濟分會,設常務委員3—5人,縣長為當然常委員兼主席,綜理分會一切事務。

對於1946年大饑荒,當局也盡其所能予以施救。1946年長沙《大公報》一篇特寫《救災及其他》中就說:「現在中央已經重視湖南的災情了,存在上海的米麥,都要儘先運到湖南來。而滬漢等地,先後發動為湘災籌款,有的用募捐方式,有的用節約方式,有的用一日所得方式,有的用演戲方式,名目不一,而其救濟湘災的動機以及對於湘災的注意和憐憫之心,可以想見了。

王東原主席下車伊始,發表施政方針,是救災第一。各級縣長發表政見,也是救災第一。災,災,災,湖南整個的地域內,都是為了『災』字打算。現在各機關團體自動救災踴躍捐輸的空氣,非常風行。」上層社會名流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如在湘抗日名將王耀武動員所屬官佐捐薪救湖南之災,募得500萬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2019湖南水災救援救災簡報(一)
    (一)緣起2019年7月9日,湖南株洲醴陵水患嚴重,綠舟應急湖南境內各隊分批次趕往現場救援。
  • 2019年湖南水災救援救災簡報(一)
    (一)緣起2019年7月9日,湖南株洲醴陵水患嚴重,綠舟應急湖南境內各隊分批次趕往現場救援
  • 泰國南部水災已致13人死亡,總理巴育親自前往災區部署救災工作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泰國頭條新聞報導 據泰媒報導 12月5日,泰國防災賑災廳通報南部地區水災情勢。
  • 2019年湖南水災救援救災簡報(二)救援行動結束
    (一)緣起   2019年7月9日,湖南株洲醴陵水患嚴重
  • 南方水災救援|中國扶貧基金會馳援兩廣
    入汛以來,洪澇災害已造成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22省(區、市)580萬人次受災,39人死亡失蹤,40.3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5200餘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49.2億元。國家防總對南方強降雨防範和搶險救災工作高度重視,多次進行安排部署,7日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赴廣西指導地方開展防汛工作。(數據來源:應急管理部)廣西水災救援截至6月12日,我國南方地區發生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河池、柳州等9市60個縣(市、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
  • 媒體不報水災只盯美國?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在「水災隱瞞論」冒頭後,許多網友自發開始闢謠。媒體沒有報導水災?廣西、廣東的地方媒體報導一搜就有;主流媒體沒有關注?央視新聞的節目清晰可見;微博渠道沒有消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迅速打臉……事實面前,這些「公知們」的陰暗心理再次暴露——世界上只有兩種新聞,除了報美國好中國差的,剩下的都是假新聞。如此「邏輯」,荒誕可鄙。
  • 民國時期的西南不僅包括廣西,還包括廣東和湖南
    不過在民國的時候,西南的區域範圍不止於此。民國的西南更多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民國時期,西南各省屢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並飾演重要角色,讀民國史經常會見到「西南問題」、「西南軍閥」、「西南局勢」等概念。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到,中國的西南包含「中國本部最大且最富之省份」四川,「次之大省」雲南,「礦產最豐之地」廣西貴州,又有「廣東、湖南」兩省。這裡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筆下的西南包括了四川、雲南、貴州三個通常意義上的西南省份,還包括了廣東廣西和湖南。
  • 被遺忘的民國大水災,中國創巨痛深,日本趁機入侵東北
    但人們只記得那年的「九一八」,卻忘記了那年夏日的江淮大水災。1931年6、7月間,華中地區連降暴雨,淮河流域的水位迅速走高,到8月26日,江蘇高郵段突然決堤,江淮水災爆發。據當時的官方統計和調查,全國約有十五萬人喪生在洪水之中,如果考慮當時因饑饉、瘟疫等次生災害而死亡的人口,總數約有四十餘萬。
  • 嶽麓故事 || 民國時期的湖南土匪患亂
    由以上震驚全國之湘西土匪禍亂事跡,可知其烈度、窮兇極惡超越近代各省市,本文試從湘西匪患發生基因及民國時期匪勢忽大忽小、忽興忽衰及其滅亡作一回顧。一、湘西土匪形成積患之條件。1、地理條件。湘西為武陵、雪峰兩大山脈交匯區,資、沅、澧三水北匯洞庭,山巒重疊,險峰深谷,喀斯特地貌、石洞深澗,可聯通數省,大洞可屯兵近萬,小洞也可集聚數百人。
  • 民國時期機制銅元——<四川銅幣100文/湖南雙旗幣二十文>鑑賞
    民國成立後,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更換代替。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有自己的圖案和特色,當時期銅幣種類繁多,主要由於晚清時期銅元和民國早期銅幣的混合使用,加上各地鑄幣廠鑄造銅幣數量非常多,種類比較雜,據統計數據可謂震驚國人,最開始本以銀幣為主幣、銅幣為輔幣,後來銀幣鑄造漸少、銅幣激增且面值變大,民國十二年以後尤甚,同時質量也下降很多,國民政府後期開始整理金融秩序,推行法幣,加上晚清時期的銅元回收重鑄,逐漸銅元慢慢的退出歷史的舞臺。
  • 1931江淮大水:5270萬人、三分之二國土受災,救災時逢九一八事變
    1931年江淮特大水災,5270萬人受災,60萬人死亡。(最大的估算為受災1億人,360萬人死亡)三分之二國土上的百姓流離失所。此災造成25億經濟損失,是當年民國政府財政收入的3.7倍。這般數字,代表的是那一代中國人,幾乎每人都遭遇了相當的苦難。家破人亡、賣兒鬻女、妻離子散的個體悲劇,發生了上千萬次。
  • 1921年遭遇水災的中國為何幫助俄國救災
    1921年10月30日,北京中西政學商報名人及在野要人成立了「俄國災荒賑濟會」,推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實業家、慈善家熊希齡為董事長,北大校長蔡元培等擔任副董事長,北大教師李大釗任文書股副主任。俄國災荒賑濟會成立後,積極號召社會各界予以援助。1922年2月28日《北京大學日刊》第96號發文稱:「須知恤鄰,即為愛國,濟人之急,正是為自己造福。
  • 1931年特大水災,我國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更可怕的是,由於連連戰亂,加上不少地方的腐化,導致防洪設施年久失修,很多工程仍然是清代時期留下的。比如張之洞在主政武漢時,曾經修築了漢口築堤(張公堤)。只要對此加固,應該就可抵禦洪水。可是民國時期,錢財都被拿去打仗了,根本就沒有資金可以用以進行整修。
  • 【歷史】通城縣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簡介
    武昌首義,民國肇興,在革命軍政府委留漆為通城第一任知事。民國七年至民國九年(一八一八---一九二O)復署本縣。其人主張尊孔讀經,反對「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每逢朔望之期,即乘坐官轎至城南高等學堂向孔子神位焚香頂禮,時遭學生嘲笑和鄙視。任內曾移植江西良種漆樹於本縣,其他無所建樹。汪焱:民國二年(一九一三)蒞任。任內極力推行地方自治,以補官治之不足。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因此在民國之前,「太太」一直是官員對妻子的稱呼。但是自從辛亥革命之後,政府嚴禁再以「老爺」來稱呼,但是「太太」一詞卻保留了下來。因此在民國時期,太太成為普遍的稱謂,在民國小說當中經常出現。「太太」一詞之所以會流行,有很多原因,「太太」一詞本就有丈夫對配偶的尊敬,後來逐漸成為社交場所對自己妻子的稱謂。
  • 民國時期周至縣大財東盧三
    善史鉤沉:民國時期的周至大財東盧三圖為:1945年抗戰委員會贈銀質三等獎章圖為:民國時期陝西省政府授予記功獎章圖為:武城中學授予盧三「為國育才」牌匾圖為:河南災民贈:「熱心救濟」牌匾圖為:盧毓秀像「民國時期在周至縣,誰錢再多也多不過盧三」。
  • 關鍵時期全國防汛抗洪工作 水災無情,生命至上!
    9.3萬件,用於支持受災地區抗洪搶險救災工作。國家防總工作組抵贛 17000件防汛救災物資支援江西   7月13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五省(市)緊急撥付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6億元,支持地方防汛救災工作。
  • 陳秀雨到楚江鎮調研指導抗旱救災工作
    7月20日上午,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秀雨到楚江鎮調研指導抗旱救災工作。陳部長首先詳細地聽取了該鎮黨委書記胡玉萍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情況匯報,並深入蓮塘、上下舟和衝頭等村委實地查看村民用水、耕地旱情和水庫蓄水等情況。
  • 赴湯蹈火為人民——武警湖南總隊全力以赴搶險救災記事
    22日18時,幾乎同一時間,武警湖南總隊作戰勤務指揮中心收到了湖南省嶽陽市防汛辦公室、郴州市應急指揮中心發來的兩條求援信息。武警嶽陽支隊、武警郴州支隊官兵第一時間奔赴搶險救災現場。↑7月22日,嶽陽縣大毛家湖垸出現較大險情,武警嶽陽支隊十餘名官兵連夜奮戰7小時,成功排除險情。
  • 武博珍藏——民國時期古建築賈壇故居
    武威歷史悠久,文化名人輩出,城內保存著很多名人故居,民國時期的賈壇故居,是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