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2015年出版《湖南慈善檔案》
湖南歷來為多災之地,其中水災、旱災較多,危害較大。l915年以後,戰爭頻繁,災害為禍也更多更烈。據地方志和報紙雜誌對1915—1926年全省75縣水旱兩災的記載可知:1915年全省共受災52縣次,1916年35縣次,1917年43縣次,1918年29縣次,1919年為24縣次,1920年50 縣次,1921年87縣次,1922年72縣次,1924年為73(也有說是83縣次)縣次,1925年77縣次,1926年68縣次。其中水災以1918年、l922年最為嚴重,旱災以1921年、l925年最為嚴重。南京政府的十年(1927—1937),湖南水災以1931年、1935年最為嚴重。
1931年6至8月,湖南大雨磅礴,湘、資、沅、澧四水漫溢,山洪暴發,洞庭潰決,汪洋一片,全省釀成巨災。濱湖各縣水災最重。南縣、漢壽、沅江、安鄉、華容、常德、澧縣、湘陰、嶽陽、益陽、臨湘、長沙等縣開始積潦成災,加上荊江西水倒灌,洞庭湖波濤洶湧,濱湖障堤相繼潰決十之八九,濱湖各縣陷入煙波渺渺之境。漢壽全縣330垸無一留存,鄉村完全被洗者50餘處。南縣無處不災,死亡達9000人以上。
1935年夏,霪雨彌月,湘、資、沅、澧同時水漲,濱湖各縣均遭水患。田禾廬宇,概付東流;城垣倒塌,堤垸潰決;人民傷亡慘重,被災人口達數萬,比l931年水災還要嚴重。後又遇秋汛,晚稻、雜糧、棉花等皆無收穫。受災縣份達52縣之多,受災程度為民國時期之最。
大兵之後必有荒年。抗日戰爭期間,湖南幾乎每年都有水災,而且受災面積之廣、次數之多、程度之深,皆是匪夷所思,其中最為嚴重的是l937年。該年秋,全省各縣大雨傾盆,兼旬不息,導致湘、資、沅、澧同時上漲,受災地區最為嚴重的有長沙、衡山、南嶽、衡陽、祁陽、桂東、湘潭等33縣市。其後,1938年、l940年、1942年、l943年、l944年的水災也較為嚴重。旱災主要有4年次,其中較為嚴重的是l945年。是年,因無力耕種而荒廢的土地達1450萬畝。湘南、湘西各縣遭大旱,田土龜裂,顆粒無收。濱湖一帶則遭大水,淹沒稻田數百萬畝。因此,l945年全省糧食產量銳減,僅收稻穀6730萬石,較戰前1936年18600萬石減產64%。
1946年春,內戰一觸即發,國民政府在湖南省境內集結了26萬軍隊。加之1945年湖南大旱,存糧銳減,又有11萬日本戰俘滯留湖南,等待遣送。為了供給這數十萬人的食糧,國民政府火急攤派軍糧l60萬石。各地糧商乘機囤積,半月之間糧價上漲l—2倍,價格最低的長沙也漲至每石5萬元。到1946年4—7月,饑荒遍及全省。饑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飢。截至8月,湖南饑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長沙雖非重災區,但也飽嘗了饑荒之苦。對於大饑荒的成因,當時上海《申報》分析得十分透澈:「湘災之成,政治的不健全,當為一大原因。由於戰時交通的不便,運輸工具非普通商人所控制,於是權勢在手的人。也就往往成了糧食商。湖南的食糧,以營利為目的,被竭澤搜括,運往他省,造成今日的災情。何況通貨的膨脹,稅捐的苛繁,更不能不令農村由破產而終陷毀滅。所以湘災之成,除了戰爭的原因,還有著政治病與經濟病。」
可以說整個民國時期,湖南幾乎是無年不災,無年不荒,且舊災未去,新災又生,水旱相繼為禍,人民苦不堪言。
災之後即為荒,災害可能無法避免,災荒卻是一定要救治的。救治災荒是一項非常浩大而艱難的工程,一直以來,備荒和賑濟互為補充,同為政府的主要救災手段。備荒莫如裕倉儲,而賑濟之策主要依賴政府的蠲免和賑恤;其次則為民間諸多善人創設的各種善舉,如臨時粥廠、義倉平糶,或進行急賑、冬春賑等。20世紀20年代以後,民間義賑異軍突起,曾一度取代官賑成為荒政主力,並全面推動湖南賑務由傳統向近代嬗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官賑、義賑並駕齊驅,其他慈善機構和個人對其進行有益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災害賑濟格局。整的來說,政府對賑災還是比較重視的。這方面存檔甚多,下面僅就1931、1932兩年水災善後加以說明。
1931年12月24日,水災善後委員會在長沙中山紀念堂召開成立大會,大會議決推熊秉老(希齡)任水災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即日去電敦促熊秉老就職。與會者可謂人才濟濟,委員有何鍵、趙守鈺、曹伯聞、張開璉、陳長簇、彭兆璜、譚常愷、鬍子靖、鄭家倜、胡翼如、魯兆慶、周安漢、蘆慶、邱維震、成希文、黃根石、曾浴雲、陳斌生、粟戡時、劉策成、方克剛、任祖黎、張定、黃貞元、皮宗讓、史鎰、傅南軒、羅先闓、韋蘭生、王先煥、周培鈞、趙恆、蕭萊生等33人,主席彭兆璜。會議首由主席彭兆璜報告。報告謂:「熊希齡委員長雖未蒞臨,但是我們相信熊秉老系主辦賑務的大慈善家,桑梓關情,決不會謙讓的。又幸趙守鈺、何鍵兩副委員長已欣然蒞臨就職,很值得我們熱烈歡迎,相信將來賑務,當大有可觀。」熊希齡是湖南鳳凰人,著名慈善家,民國初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0年舉辦香山慈幼院,l921年任湖南華洋義賑會會長,l928年任全國賑務委員會委員、中華紅十字會會長。
1935年,由於災情緊急且嚴重,賑務會及水災善後委員會對災民的賑濟跟不上,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7月灰電指示的九項救濟水災辦法大綱,湖南省政府即於是年7月15日,約集國民黨省黨部及各賑務機關舉行聯席會議,商議在湖南省政府內設立湖南省水災救濟總會,辦理是年全省水災救濟,賑務會、水災善後委員會、華洋義賑會湖南分會等機構輔助本次水災賑濟。總會以程潛、熊希齡、趙恆惕等l99人為委員,何鍵、曹伯聞、彭國鈞、張開璉、餘籍傳為常務委員,並推何鍵為主席委員,綜理本會一切事務。並設秘書1人處理日常事務。總會委員無給薪,下屬各主任、股長、幹事及其他職員等,概由省政府秘書處、民政廳、省賑務會及水災善後委員會調用,一律不另支薪。總會成立後即令被災各縣成立水災救濟分會,設常務委員3—5人,縣長為當然常委員兼主席,綜理分會一切事務。
對於1946年大饑荒,當局也盡其所能予以施救。1946年長沙《大公報》一篇特寫《救災及其他》中就說:「現在中央已經重視湖南的災情了,存在上海的米麥,都要儘先運到湖南來。而滬漢等地,先後發動為湘災籌款,有的用募捐方式,有的用節約方式,有的用一日所得方式,有的用演戲方式,名目不一,而其救濟湘災的動機以及對於湘災的注意和憐憫之心,可以想見了。
王東原主席下車伊始,發表施政方針,是救災第一。各級縣長發表政見,也是救災第一。災,災,災,湖南整個的地域內,都是為了『災』字打算。現在各機關團體自動救災踴躍捐輸的空氣,非常風行。」上層社會名流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如在湘抗日名將王耀武動員所屬官佐捐薪救湖南之災,募得500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