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計劃,國足將於10月4日至9日在上海參加新一期集訓。儘管受疫情等客觀因素影響,球隊本期集訓無法進行正式熱身賽。但在跨度為6天的集訓中,全隊日程安排滿滿當當。除每天1堂室外技戰術訓練課外,國腳們還將在本期集訓中「惡補」業務知識。
中國足協特聘裁判講師陶然成以及協會技術部高級講師分別為國腳們就判罰規則把握問題「答疑解惑」、灌輸最先進技戰術理念。
此外,咱們的陳主席也考慮到國腳們的身心健康,還為全隊安排了觀看電影《奪冠》的「課餘活動」,向女排精神學習!
但陳主席也得考慮咱們隊內歸化球員的感受,有葡萄牙語的翻譯嗎?這要沒有那估計是真不看懂啊!
眾所周知本期集訓國腳最受外界矚目就是4名歸化球員(李可、費南多、蔣光泰、艾克森)的入選,這也刷新了國足的一個新紀錄。但就算刷新了國足歸化球員的新紀錄,球迷們也是大呼不過癮為什麼阿蘭也沒有入選,難道是手續出了什麼問題?還是說對於入選國足的歸化人數真的有限制?
原因大概是後者,足協雖然成功歸化諸位球員,但國家隊的大名單上,還是對歸化球員人數進行了限制。
早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足協秘書長劉奕在接受採訪時就表達過這樣的態度,他表示:「老實說,對於歸化球員,我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阻力。我們需要提升國足的實力,而歸化並不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或方法。我們不會讓國足的陣容裡有三分之二都是巴西球員,可能會有兩到三個,或者三到四個,但也僅此而已了。」這不,這次國足能召入多少歸化球員算是實錘了,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日根據媒體《廣州日報》透露:目前足協內部已經達成妥協意見,原則上以後國足每次集訓比賽,進入國足集訓名單的入籍球員不能超過四位。
這個規定讓球迷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既然花了這麼多錢,為什麼不用呢?這豈不是白白浪費嗎?既然不用,為何當初歸化這麼多球員呢?
不得不承認歸化球員的加入,曾讓中國球迷看到了衝擊世界盃的希望。
但現如今,足協卻在選人時給出了「限額」的要求,實在是有些讓人無語。
當我們邁出了歸化政策的第一步後,那就說明靠著我們當下的本土的球員,真的進不去世界盃了,何況歸化球員,是不是中國球員?憑什麼要區別對待?就像記者楊天嬰說的那樣:
從批評西亞等國歸化外援,到我們自己開始歸化,再到我們度過了歸化初始階段的爭論期,現在竭盡全力在全球搜尋可以歸化的目標,中國足球要用這個手段打進世界盃的事情已經天下皆知,我們所有的競爭對手都看到了中國足球露出的牙齒,這個時候你自己把幾顆牙敲掉,號稱只留在四顆牙,估計這時候連對手都懵了,這是給誰看?給自己看還是給對手看啊?意義在哪?
確實足協雙標歸化的球員,對歸化球員也是一種傷害,既然自己已經放棄了原有國籍,並且成為了中國合法公民,但是在入選國家隊中卻被區別對待。
按照國際足聯最新的球員轉換會籍的相關新規定,在未來3-4年內中超賽場大概有高拉特等40多人可以操作為歸化球員。
江蘇蘇寧的特謝拉、武漢卓爾的埃弗拉、廣州富力的雷納迪尼奧、河南建業的伊沃,在明年2月之前就可以滿足歸化條件。
也就是說,只要足協想,完全可以借著政策利好囤上一隻四十餘人的歸化大軍。到時候別說國足了,就是國足二隊都能湊齊。但是,就在這個明明可以「放手一搏」的時刻,足協猶豫了。
足協拿出了從未有過的審慎態度,在歸化球員出場人數上自我設限。背後的目的也很明顯:
1.擔心輿論壓力。顯然人人都想進世界盃,但倘若真是一支10人歸化的國足進了世界盃,賽場上那統一的黑色皮膚恐怕也無法得到對手真正的尊重。同樣的,國內的球迷也未必待見這樣的晉級。
2.歸化球員得保持競爭。四人上限的設定能保證歸化球員內部的競爭意識,這種優勝劣汰的模式不至於讓歸化來的球員覺得自己可以躺贏上場了。保證他們的戰鬥力,對國足的整體戰鬥力來說都很重要
3. 還是那個最根本的問題——不是為了歸化而歸化,歸化是為了加速本土球員的成長。這就好像自家孩子學習不行,家長給找了個學霸當伴讀書童一樣。最終的目的是讓自己強大起來,而不是直接把自家孩子換了。
但顯然,足協的良苦用心並沒有得到球迷的理解。更多的球迷認為,既然你足協都已經邁出了歸化的那步了,該挨得罵也都挨了,如今怎麼又畏首畏尾起來了?
事實上,在歸化這件事上無論足協再激進一步還是再妥協一步,都會遭到輿論的槍林彈雨,而他們能做的,是坦誠的表達、謙虛的接受、以及重塑自己在球迷心中的公信力。
另外,足協也要明白,不是組織國足看一場《奪冠》就能有女排的成績,國足需要的是郎平、是袁偉民。領導者沒有擔當和專業度,那看《奪冠》就只是一場流於形式的走過場、一種一廂情願的意淫。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