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確定落戶中國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0期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中國將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編者注)。這是中國以更加務實方式踐行多邊主義,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作出的積極貢獻。

多日來,這一消息在測繪地理信息界持續發酵,業界為之振奮,倍受鼓舞,朋友圈裡大量轉發點讚。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這是不得了的一個事!我覺得這是我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的一個好機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一副主席陳軍:這是中國地理信息走向世界、測繪由大變強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應團結協作,努力地為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的建設與運行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支撐與保障。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副主席、自然資源部國家測繪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主任張繼賢:這個創新中心是聯合國在華設立的第一個專門機構,應當說這是對中國在該領域在技術、影響、應用水平方面的認可,同時也是我們服務全球,走向世界的非常好的機遇。

在中國設立創新中心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提議的在中國設立「中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國際論壇」秘書處,直接動議來自於2018年在中國浙江省德清縣舉行的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發表的《莫幹山宣言》。宣言指出:支持包括德清在內的地方建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促進全球地理信息能力建設,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諾千金,因為這句話,創新中心開始籌建;因為這句話,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加快了創新步伐,世界將會有更多的人民享受到地理信息成果;同樣是這句話,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將走上快車道。

那麼,今後創新中心怎樣建?下一步自然資源部有哪些舉措推進創新中心建設,促進全球地理信息能力建設?中國測繪地理信息貢獻了怎樣的「中國樣本」?

創新中心要怎麼建?

長期以來,我國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以下簡稱「聯合國經社部」)共同致力於推動經濟和社會領域合作,特別是在全球地理信息管理的協調與發展,數據建設與應用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合作成果,為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的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地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作出貢獻。

作為聯合國下屬機構,創新中心隸屬於聯合國經社部,旨在加強和推進成員國地理信息管理能力開發,利用最新數據和創新技術支持各國建設,改善和加強發展中國家地理信息管理能力,全面落實各國發展優先事項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創新中心工作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為各國提供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國際社會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和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進程;

二是通過建立安全、可靠、可擴展的服務平臺,開展創新合作項目,提升地理信息數據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三是進一步加強全球知識協作和應用合作,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中心全球網絡,匯集和共享相關數據信息,攜手應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重大突發災害等全球性挑戰。

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重視和自然資源部的紮實推進。「通過創新中心的建立,將促進全球地理信息能力建設,也促進獲取地球觀測等區域和全球數據與數據信息的資源能力,同時改進加強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管理的能力。」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亞太區域委員會副主席王倩告訴記者。

促進全球地理信息能力建設

《莫幹山宣言》提出,攜手努力構建數據和地理信息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促進有效的跨部門、跨學科國際、區域和地方合作及夥伴關係,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支持國家發展利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增進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之間的夥伴關係,彌合地理空間信息鴻溝。

其實,在《莫幹山宣言》之前,我國就已經在積極參與世界地理信息活動和服務。王倩表示,從2013年開始,我國與聯合國經社部合作,由中國政府捐款在聯合國成立了「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地理信息管理能力開發」的基金項目,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其地理信息管理和技術能力。在這之前的2011年,聯合國在經社部下設立了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我國有關專家分別在這個專家委員會擔任領導職務。

專家委員會在有關大洲和區域設立了區域委員會,如亞太委員會、非洲委員會、歐洲委員會等。「我們一方面通過讓中國的專家參與到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的工作中,為世界各國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提供我們的經驗、技術,並進行推介。同時,也學習其他國家的相關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亞太區域,中國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作為亞太區域委員會副主席,也在共同協調亞太區域國家更好地通過中方地理信息資源為聯合國及亞太國家提供地理信息能力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王倩表示。

王倩介紹說,其實中國在向其他國家提供支持的同時,也在通過聯合國,踐行多邊主義最大最重要的政府間合作平臺傳遞著中國聲音,一方面與其他國家分享地理信息成果,另一方面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借鑑他們的經驗,起到一個交流互鑑的作用。相當於把我們國家的樣本推出去,也把別的國家好的經驗吸收進來,同時也向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我們的知識和技術,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管理和知識技術人才。

從機構改革前的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際司到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多年來,王倩一直在對外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中努力著。職責所在,身兼數職的王倩也感到了壓力。「肩上的擔子很重。」他說,「我希望能夠在積極參與同聯合國等政府間機構合作的同時,作為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也能夠成為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民間交流合作的積極推動者。」

讓王倩欣慰的是,近年來,中國已經向聯合國及聯合國有關專門機構派出了將近40名中方青年技術管理人員到聯合國去掛職工作。另外,還通過基金項目,資助一些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專業人員參加相關的政府間國際會議和非政府間國際會議。此外,積極參與國際測繪組織事務,在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國際地圖製圖協會(ICA)、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中,先後都有中方很多位專家擔任這些國際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一職。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管理能力提升,隨著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事務,通過參與度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界,不管是官方的交流,還是民間的交往,都與世界測繪地理信息界聯繫更加緊密。同時,中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專家、人才,在國際測繪地理信息舞臺上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王倩表示,相信隨著中國與聯合國聯繫的進一步加深,特別是在地理信息技術管理能力方面的加深,隨著中國與世界測繪地理信息政府間、官方,還有民間交往領域的拓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專家在國際測繪地理信息界發揮更多的作用,積極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這個議程的實現。

地理信息創新能力逐年增強

幾天前的9月15日,中國向聯合國捐贈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這是我國繼2014年之後的又一次捐贈。專家表示,這是中國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的合作,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創新之舉。

早在2014年,我國就已將世界上首次完成的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捐贈給聯合國。如今,已有的2000、2010及2020三版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形成了本世紀以來全球陸地表面每隔10年一次的快照,有效反映了20年間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的總體變化狀況。寶貴的歷史資料數據將為深入開展全球變化研究、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等提供支撐,為人類應對資源環境生態領域的全球性挑戰發揮積極作用。

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也將是未來創新中心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創新的能力。可以看出,創新中心的成立,將有利於深化我國同聯合國在全球地理信息領域的合作,體現我國對聯合國和多邊主義的支持;有利於通過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幫助發展中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於把我國的地理信息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共享,同時發揮德清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的聚集作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告訴記者,從2000年起至今,我國已向全球提供了很多年的地理信息和遙感影像服務。2015年,聯合國對地觀測組織中方秘書處就設在衛星中心。「我們的衛星基礎設施建好了,技術也相對成熟了,特別是我國的地理信息已經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40個國家和地區。」王權說。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已經走向世界。「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對地觀測技術、數據採集技術等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有這個能力,可以承擔聯合國,包括國際社會賦予我們的一些職責。」王倩表示。通過把中國的數據、中國的技術,與聯合國會員國的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共享,可以把中國的標準和技術通過創新中心能夠分享給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一帶一路」國家。

推動創新中心建設的同時,我國地理信息產業也要加快技術創新,為促進全球治理髮揮我國的能力和作用。創新中心在德清的建設,也會推動德清地理信息產業更上一層樓,通過地理信息產業園集聚優勢,推動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王倩表示,當然創新中心是聯合國的機構,它的作用是匯聚全球的測繪和地理信息相關的知識來與其他國家分享。同時,除了中國的這些地理信息技術管理能力經驗方面,還會有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的技術管理能力經驗,通過創新中心及聯合國這個多邊平臺,與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道促進地理信息相關知識和能力分享。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以聯合國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等為平臺和機制,繼續推進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的維護更新工作,根據聯合國和相關用戶的反饋,做好數據的定期更新工作與共享;同時將加大科技創新與投入,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建設基於人工智慧的地表覆蓋提取更新生產系統,不斷提高分類精度與生產更新效率,為全球提供持續、高質量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產品。

王倩同時表示,自然資源部將同聯合國方面密切合作,加快推進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籌建工作,謀劃設計好中心的職責和任務,努力把創新中心建成聯合國地理信息領域能力建設、應用合作、技術創新的有效樞紐和平臺,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和服務,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自然資源部願在聯合國框架下,繼續深化與各國的交往與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合點,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

德清地信小鎮的「中國樣本」

作為創新中心籌備工作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浙江是如何一步步從打造地理信息產業園,到促成「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召開,及至推動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而作為落腳點的德清,又是如何營造條件,毛遂自薦,持之以恆,最終為產業發展及至國家決策貢獻思路的呢?

「創新中心的設立是一件大事,不僅對測繪界,對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因為這是聯合國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直屬機構。」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建國說。

「在總書記宣布決定後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收到了一條簡訊,上面寫著:『終於有了結果!大家不懈的努力,小縣城終於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去靠你們幹起來。』」湖州莫幹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副主任曹根榮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陳建國此前曾長期擔任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局長一職,是浙江省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園建設的主要倡議者,也是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此次創新中心的設立,與他們之前做的許多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繫。

而給曹根榮發來簡訊的,是剛剛就任中共紹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不久的原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在德清承辦「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以及隨後集中籌備創新中心工作事宜期間,王琴英歷任德清縣長、縣委書記,帶著曹根榮一行人馬不停蹄地跑省裡,跑北京,前前後後不下20趟,硬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撬開了機遇。

事情可以追溯到2011年,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決議,「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成立,成為全球地理信息領域最高級別的政府間協商機制。2012年,與之配套的「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層論壇」召開,論壇期間,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浙江省政府和聯合國統計司籤署了合作建設「中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國際論壇」意向協議。就在籤署意向協議的當日,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在德清奠基,與會主要領導和代表紛紛到德清考察。

2015年5月,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德清論壇會址奠基儀式在德清舉行。

「我們不僅僅要建設一個產業園,我們希望能夠成為世界測繪地理信息的一個窗口,成為全球地理信息界的『達沃斯』。」陳建國說,「為此產業園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

10月,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吳洪波在時任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的陪同下到德清考察,看到吊塔林立、機器隆隆,一天一個樣的會址工地,吳洪波很是感慨,他對陳建國說,「如果將來全球搞測繪地理信息的人不知道德清,不知道這個地理信息產業園,或者因為沒有來過這個地方而感到很沒面子,你們就成功了!」

隨著吳洪波的考察,「論壇秘書處」的設立進一步提上日程。敏銳的陳建國又有了另一個想法——若僅僅只是永久性論壇會址和論壇秘書處,其規格是不足以支撐這一宏偉目標的——能不能把「論壇」變成「大會」?

在李朋德、王倩等的積極推動下,經過一番籌備,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式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在中國召開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通過測繪地理信息提供的全方位空間信息服務,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助力。同年,申請通過聯合國相關機構表決同意,最終促成了2018年「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也就有了隨後的《莫幹山宣言》。

2019年4月28日,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分別代表雙方籤署意向備忘錄,正式啟動在浙江德清建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與技術合作交流機構的準備工作。

為何落地德清?

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選址德清時就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交通、區位優勢、發展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比較,現落址的「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其與城市相連相融的位置,讓決策者們尤為滿意——這實在太適合建設一座以「人腦」+「電腦」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園。

為了讓德清與產業園完美匹配,德清縣委、縣政府花了大力氣解決空間土地問題、人才問題和資金問題。產業園規劃面積3.68平方公裡,目前已建成產業樓58幢,近2000套人才公寓,已經入駐地理信息及相關企業超過380家。為了滿足後續發展,德清已經為園區的擴大建設做好了準備。2019年,產業園產值超過200億元,創造稅收16億元,已經成為德清新的經濟增長點。

就在曹根榮所在的莫幹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大樓對面,一棟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小樓已經裝修完畢,那裡將是未來聯合國相關人員在華的辦公地點。從測繪地理信息起步,發展地理信息特色產業,辦好地理信息特色展會,豎起地理信息鮮明旗幟……躋身4A級旅遊景區的德清地信小鎮,地理信息已成為其科技融合發展的龍頭牽引。

據了解,在促進創新中心籌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浙江已啟動了第二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的申辦工作,第二屆大會有望於2022年召開,預計參會人員將超過2000人。為迎接此次大會,德清正著手再建一個可同時容納3000人參會的大會場館——一幅匯聚行業,助力全球的世界地理信息發展恢弘藍圖已經落筆!

文 / 本刊特邀記者 徐紅 林溪 圖 / 受訪者提供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確定落戶中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將落戶中國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龐無忌)自然資源部30日透露,將同聯合國方面密切合作,加快推進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籌建工作。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為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合作,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此前宣布,將支持聯合國在華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
  • 聯合國傳來好消息,兩個全球中心將落戶中國,這次美國眼紅也沒用
    今年席捲全球的疫情中,中國表現出的強大動員能力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不久前,又有好消息傳出,聯合國決定讓兩個全球中心落地中國,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國際上對中國實力的認可,聯合國之所以選擇把這兩個國際中心設在中國,也是出於對我們的信任,這樣一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得以再度提升,
  • 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 劉振民寧吉喆鄭柵潔致辭
    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 劉振民寧吉喆鄭柵潔致辭 2020年12月08日 15:24:54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餘勤 方臻子   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  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  劉振民寧吉喆鄭柵潔致辭
  • 剛落戶杭州的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 是個什麼平臺?
    原標題:剛落戶杭州的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 是個什麼平臺?12月7日,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在杭州成立。   當天16時,中心在杭州市天目山路上的浙江國調大廈正式揭牌。天藍色的聯合國旗,在大廈門前飄揚。
  • 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
    12月7日,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成立和揭牌儀式在杭州舉行。中心致力於成為全球公認的政府統計知識、技術、創新中心,為大數據的共同應用帶來創新技術和數據科學方法。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視頻致辭,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省長鄭柵潔致辭。
  • 聯合國做出決定,將3大國際機構設在中國,秘書長作出解釋:值得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 全文1073字,閱讀約需2分鐘 近日,聯合國連續傳來三個重磅消息:在未來的幾年中,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全球人道主義救援應急中心,以及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這三大聯合國下屬的重要中心
  • 聯合國要搬到中國杭州?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盡顯大國風範
    經過近兩年的時間醞釀和籌備,12月7日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在杭州正式落戶。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為什麼選在中國杭州落戶?近日中國城市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報告,從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進方面,杭州已經繼北京、上海和深圳之後的第四大城市。
  • 全球頂級地理信息等領域創新項目為何齊聚德清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王益敏11月19日至21日,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將在浙江德清縣舉行。而在此之前,德清展開了一場歷時五個月,面向全球重點徵集地理信息、人工智慧以及其他各個產業領域優質人才、項目的大賽。
  • 數字經濟發布|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2020年...
    數字經濟頭條1、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落戶杭州12月7日,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中國區域中心在杭州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國家統計局大數據應用中心」和「浙江省統計大數據應用中心」。中心的主要目標是推動將大數據和數據科學應用於官方統計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項目的開展,分享關於新開發的研究方法、算法和工具的知識,並主要為亞太地區官方統計界提供關於大數據應用和數據科學方面的培訓。
  • 假如聯合國搬遷到中國,對中國有什麼影響?事實上弊大於利!
    如果聯合國總部搬到中國,我們會同意嗎?如果真要落戶我國哪個城市最合適呢?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呀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來和大家聊聊聯合國總部搬到中國,對我們是利還是弊呢?如今聯合國的總部坐落在美國的紐約市曼哈頓區東側。
  • DEKRA德凱同浙江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合資公司落戶德清
    DEKRA德凱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以及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一直將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作為自身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方向。經過長期籌劃,DEKRA德凱集團與浙江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合資公司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正式成立。
  • 【統計快訊】數據驅動發展 合作促進共贏 ——聯合國大數據全球...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出席儀式並致辭,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通過視頻致辭,浙江省省長鄭柵潔致辭。聯合國大數據全球平臺主席、南非統計局局長裡森加·馬盧萊克,英國國家統計局局長伊恩·戴蒙德以及部分聯合國全球平臺大數據區域中心代表分別通過視頻賀詞。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和總工程師文兼武分別主持成立儀式和揭牌儀式。
  • 聯合國確定6大通用語言,日語再次落選,理由與我國有關
    據日本《朝日新聞》11月15日報導,日本政府一直推動將日語納入聯合國官方通用語言的行動最終還是遭到了聯合國的拒絕。眾所周知,聯合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政府合作組織,其涉及的領域涵蓋了包括經濟、文化以及國際間和平在內的許多方面。
  • 聯合國和MBRF發布2020年全球知識指數
    阿聯杜拜2020年12月11日 /美通社/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穆罕穆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知識基金會(MBRF)在杜拜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公布了2020年全球知識指數(GKI)的結果並被全球轉發。
  • 聯合國訓練所Cifal中心助力中國抗疫復工工作
    Cifal中國中心和國內教育機構合作,發揮國際組織優勢,全力提供抗疫相關國際學習項目,並助力中國企業復工復產。  UNITAR為各國政府執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支持。其主要使命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學習、分析和以能力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從而轉變思維模式,以應對複雜的全球性挑戰。為實現這一目標,聯合國訓練所在全球建立了CIFAL網絡,負責項目在各國的具體落地實施。  此次疫情中,醫療和社區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燃眉之急。
  • 暉致企業品牌揭幕,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落戶這個區!直擊進博...
    暉致企業品牌揭幕,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落戶這個區!,暉致(Viatris)企業品牌正式揭幕,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正式揭牌,並落戶靜安。2019年5月,輝瑞成熟藥物業務的全球總部——輝瑞普強管理有限公司落戶靜安區,這是輝瑞集團首次將業務板塊的全球管理中心設在美國海外,同時也是跨國藥企在中國設立的首家全球總部。
  • DEKRA德凱同浙江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合資公司落戶德清,打造國際...
    合資公司將結合德清在地理信息產業方面的先發優勢和在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的基礎,充分發揮德清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及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的示範應用作用,致力於在德清打造國際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
  • 廿年不忘@大師講堂 | 陳軍:對標聯合國2030 SDGs 助力國土空間規劃
    特邀專家:陳 軍航天測繪與地理信息學專家,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一級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主席、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測繪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如何把握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在日前召開的2020 GIS軟體技術大會上,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隨著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地理信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當切實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 中國如何為全球地表描「肖像」
    全球地表覆蓋分布及變化反映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是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信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陳軍介紹,地表覆蓋數據的獲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它實際上反映的是地表覆蓋的物質,包括水、森林、耕地、草地等,那麼對於全球如此廣闊的地表面積來說,我們雖然能藉助遙感的手段把『照片』拍出來,但把『肖像』描出來卻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