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作者 張裕農,編輯 大福。36氪經授權發布。
新的藝人經紀形態,正在倒逼行業從業者從自身開始進行變革;而新的商業形態,則倒逼經紀公司推翻傳統模式,進行多維度嘗試,打通更寬廣的商業領域。
6月22日,楊穎工作室發布聲明,宣布即日起與泰洋川禾正式結束合作關係,感恩合作六年來雙方給予彼此的信任與支持,並表示未來Angelababy的工作將由其工作室獨立營運。
但是,在楊穎自己的微博裡,對此事並沒有任何相關信息。
隨後,泰洋川禾也發布此消息,表示:「感恩六年同行,願未來我們都能不忘初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泰洋川禾cEO楊銘則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篇長文,表示自己感慨的心情。
從香港的嫩模,發展到內地流量女王,Angelababy的上升速度的確很快,這與她背後的團隊無不關係。一位娛樂圈資深經紀人向文娛價值官透露,其實泰洋川禾原本就是黃曉明送給baby的禮物,「熟悉他倆的人都知道,她的經紀人KIM在香港幫她做經紀業務,但是國內沒人帶她,然後小明哥就和楊銘一起創辦了泰洋川禾專門做她內地的業務,後來小明哥退出股東後,就是楊銘自己做這家公司。」
初識楊穎的楊銘,只有25歲,他曾在朋友圈裡感慨,自己第一次見楊穎時穿的黑色襯衫是柜子裡最貴的衣服,第一次去日本也是楊穎帶著,這個經驗不足、資源有限的娛樂圈新人楊銘,能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讓一家小經紀公司發展成今日頭條1.8億重金投資的頭部經紀公司,不能不說楊銘除了野心還有過人的能力。
楊穎在商業化上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文娛作品上缺乏成功案例。楊穎在內地已經出演過不少影視劇,但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保障,導致其業務口碑不佳,有不少粉絲把責任推卸到baby背後的團隊和經紀公司身上。
有粉絲甚至列舉出了楊銘和泰洋川禾的詳細「罪狀:背著楊穎本人接微商代言,影響形象;藝人職業規劃差,一心只為撈錢;對楊穎不夠重視,無個人團隊;營銷假尬,公關水平低。更有粉絲求楊穎換個經紀人,這樣的接劇質量只會讓她走下坡路,咖位越掉越低。
早前楊穎出演古裝劇《孤芳不自賞》的播出遭到許多網友開黑,面癱演技、摳圖事件讓她被吐槽許久,想必楊穎本人也很難受。看來粉絲們的擔心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在這樣沒有進步的接劇演戲,只會耗光楊穎的好感值和熱度。
然而,對於楊穎合約到期不再繼續合作,娛樂圈也有諸多猜想。畢竟,楊銘是從專注楊穎起步的,如今公司做大了,第一個合作的藝人卻離開了,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緣故,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文娛價值官聯繫到一位從泰洋川禾離職的員工,側面了解到一些信息,或許能勾勒出大致的原因。這位前員工任職期間是泰洋川禾的鼎盛時期,公司打通了短視頻、藝人、主持人、歌手等幾乎所有與娛樂相關的業務,有了娛樂集團的雛形,下屬有獨立的藝人工作室,還有KOL網紅業務。
當時公司籤約頭部藝人包括:楊穎(結束合作)、周冬雨(結束合作)陳赫、張鈞甯、金晨等,公司內部員工有400餘人,規模相當龐大。
該員工在職期間,公司藝人合作模式和傳統的經紀代理基本一致,採取分成制。比如公司幫藝人接了商業項目後,以籤單額進行固定比例的分配:
對於楊穎突然結束合作,這個離職員工表示相當驚訝。
發展超速的同時,就會存在一些隱患,這位員工透露她在職時期,老闆找來一個做IT出身的二把手,因為不懂娛樂圈和文娛產品,這個人和不少員工缺乏默契,據說因為和音樂部的老大意見不合,導致音樂部老大帶走了整個部門單獨創業。
泰洋川禾之所以獲得頭條系投資,或許也是因為這個二把手更懂網際網路思維,善於運用網際網路資源。讓我們來看看泰洋川禾在網際網路賽道上的搶跑成績,旗下MCN機構papitube與@papi醬、@Bigger研究所等160餘位博主籤約合作,全網粉絲量近4億,全網累計播放量逾1000億次,並多次獲得微博、抖音MCN機構排名第一。
可以看到,除了籤約合作陳赫這些頭部明星,泰洋川禾旗下有獨立的MCN機構papitub,可以說這是較早涉及播客和短視頻賽道的經紀公司,與頭條的科技底色更為契合。
疫情之下,很多明星轉型直播帶貨,這個大趨勢並非所有明星都樂於接受。這位員工告訴我們,她現在的一些明星朋友就很抗拒直播帶貨,覺得對展示自己沒什麼價值,反而容易影響導演對他們的判斷。但是泰洋川禾裡有一個成功案例,那就是陳赫。
或許是字節系的投資背景,讓陳赫自然而然成為抖音的帶貨明星,陳赫的幽默機智加上抖音的流量傾斜,很快陳赫就做出成績,現在每周陳赫都會開直播帶貨。
由於近幾年練習生選秀節目的熱播,新人出道後的商業化大獲成功,泰洋川禾在新人方面也開始投入資金和精力。今年,愛奇藝的《青春有你2》出道名單裡,就有兩個泰洋川禾出來的練習生:趙小棠和孔雪兒。而在最近出圈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裡,也有公司旗下的金晨和陳松伶兩位藝人。
不過,多元發展的複合型經紀公司或許更適合尾部、中部藝人,而頭部藝人近年紛紛則回歸到了個人工作室的常規運營模式上,這背後有何原因?
不久前,張雨綺也離開了壹心娛樂由個人工作室繼續她的業務,而壹心娛樂的合伙人楊天真,這個曾經因為帶火範冰冰,張雨綺的營銷女王,也選擇開闢新戰場,去直播帶貨了。明星個人工作室的存在並不陌生,但很多圈外人並不了解工作室究竟是如何運營的,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已經有演藝公司的明星們還要費心思出去單幹,成立自己的「個人工作室」。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利益最大化,自由最大化。
在娛樂圈裡,藝人和公司籤署合同後,就需要接受公司對自己的約束和管理,儘可能地聽從公司安排,不能從事有損合同約定的行為,一旦違反就有賠償高額違約金的可能。自立門戶組建工作室,首先能為明星帶來更多工作自主權,在影視劇的投資方面以及廣告植入方面,有更大的話語權。
經紀公司安排的劇本未必是自己想演的,但成立工作室後就可以按個人意願接戲了。之前朱一龍躥紅後,就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演藝事業和商業化的提升顯而易見。
從公司制度設置上看,「個人公司」組織結構簡單,只有一個股東,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一。決策迅速靈活、運行效率高。對於火了的明星來說,接洽演藝工作,比起通過大型經紀公司一層層的程序,當然不如直接自己上手來的迅速方便。
肖戰在火了之後就迅速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個人工作室」,很多工作室事務其實是由肖戰直接管理和過目的。工作室雖然與他所屬的公司也有著密切關係,但肖戰的演藝事業無疑更加自由,不像以前那麼受約束了。
避稅則是大部分明星開工作室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個人名義拍戲、接廣告,賺來的錢就屬於勞務報酬所得,交40%的個稅對明星真是「肉疼」。如果明星以工作室的名義承接廣告、影視劇、綜藝等業務,個人「勞務報酬所得」就轉變成了「經營所得」,工作室交的稅金=收入-成本-費用-稅金-其他支出--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35%,所以工作室能幫明星合理避稅。
不少明星因為工作室的成功運營,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增值。黃曉明的工作室成立於2011年,在2010年黃曉明與其經紀公司合約到期後,黃曉明著力打造自己的工作室。這是一家新型的經紀公司,他開始挖掘新人、投資影視作品、與品牌進行商業合作,該工作室的優秀作品包括《精忠嶽飛》《中國合伙人》《何以笙簫默》等,在2013時,黃曉明曾以近4億年收入位列年度明星收入榜首。
範冰冰的工作室為她復出起到了助力作用,在稅務負面新聞後,範冰冰的演藝事業跌入谷底,但是範冰冰工作室開始推動她向小紅書等網際網路電商轉型,現在範冰冰更多時間在宣傳自己的護膚品。
因此,楊穎在泰洋川禾觸摸到天花板後選擇回歸個人工作室,一方面想專注個人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有帶新人、做新業務的規劃吧。
隨著優愛騰等平臺的崛起,網絡造星與追星模式發生了變遷,偶像快速迭代、演員類型化需求增多,面對1400億市場規模的藝人經紀市場,以愛奇藝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發生了哪些變革?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網際網路正在顛覆傳統保姆式、作坊式的中國藝人經紀行業。通過愛奇藝《青春有你》出道的管櫟,此前在卡司星球已經培訓了兩年多,通過組合出道並接演一些綜藝,但整體知名度和存在感不高。但經過《青春有你》,他在短短四個月內就迅速積累了上百萬粉絲,曝光率急劇增加。
不僅網際網路造星提速,並且在模式上也由行業經驗判斷轉向「全民製作人」驅動。觀眾用腳投票,從《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系列、《演員的品格》等節目中選拔出代表年輕人審美和價值取向的新時代偶像,具備「新中產、新青年、新技術」標籤的90後、00後用戶,更傾向於參與感強的陪伴式明星養成,與偶像共同成長,而非直接接受一個完美無瑕疵的「成品」。
另一方面,豐富多元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正在給藝人帶來更多機會。2019年僅愛奇藝就有270部以上的內容作品推出,在內容方面的投入超過200億,如此龐大的體量對藝人的數量以及類型都提出了更多需求。
傳統影視綜藝之外還有層出不窮的vlog、微綜藝、豎短片、直播等,與以前藝人要保持神秘感不同,網際網路通過搭建內容生態讓藝人與消費者達成雙向溝通,更多元化地展現自己,造星機率大大提升,也為商業化提供更多可能。
天池表演工坊創始人劉天池則感嘆,此前在唯流量、唯偶像論的影視市場演員千人一面的狀態非常明顯,「一些影視公司上來就問我,有沒有長得帥的(演員)。演員多樣化的前提就是內容要豐富。如今平臺有那麼多內容,我們可不可以因內容而選拔人才,不去培養共性,而培養個性。今年可能我們就要面向網紅KOL開設喜劇班,適合演綜藝你去做綜藝,適合做短視頻你就做短視頻。」
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渠道輸出的藝人越來越多,隨著《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創造營》等綜藝試水平臺和經紀公司共享經紀模式,視頻網站與藝人經紀公司的合作關係正在變得尤為密切,甚至可以說,網際網路正在重新定義經紀公司。
目前中國市場上存在影視公司衍生經紀、韓系/日系偶像養成,類CAA模式,網際網路平臺型公司以及藝人工作室等多種經紀形態。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市場具備經紀業務的文娛公司在13000-14000家,行業準入門檻低、魚龍混雜的情況十分普遍,去年乘著偶像市場風口又瘋狂湧入一批新公司,並未形成成熟的娛樂經紀體系。
同時藝人年輕化也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投入周期長,培養偶像動輒四五千萬的成本,令經紀公司壓力倍增;
二是網際網路造星的高流量曝光和快速迭代,讓經紀公司應接不暇,解決藝人的心理壓力、幫助其保持職業生命周期、穩固行業地位都成了當務之急。
「藝人經紀的屬性是充當提供資源整合服務的中間人,」CAA中國CEO顧抒航認為。「無論是CAA中國還是借鑑CAA模式的中國經紀公司,目前沒有一家有能力為幾千位客戶同時提供服務。」
打造中國全民化經紀品牌
互聯樹型模式概括為四點:送新血、給作品、貨幣化、強展現。
其中產業源頭的藝人培育是根基,源源不斷的內容相當於養分,為藝人持續推出作品保駕護航。當藝人擁有了作品和粉絲,平臺會為其定製商業內容、通過「一魚多吃」的貨幣化手段讓其商業價值持續開枝散葉。通過明星vlog、微綜藝、定製衍生品、商務代言、演唱會、粉絲應援和品牌活動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讓藝人價值回報最大化,告別傳統依賴於影視資源和廣告代言的單一性。
新的藝人經紀形態倒逼行業從業者從自身開始進行變革,如今經紀公司面臨藝人、粉絲、平臺等各方面壓力,更讓經紀公司意識到必須有獨立的專業技能以及門檻,才能夠有自己的行業尊嚴。做藝人經紀已經不再意味著單一某個人的商業價值,而涉及到整個公司的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