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產品能最大程度滿足用戶需求,貼合實際生活,給用戶帶來便利;一個教育的好產品猶如連接夢想的橋梁,承載著家長與學生的冀望。有了好產品,才有更好的教育。
環球網教育頻道聯合知更鳥網特別推出了大型訪問欄目《遇見》,讓我們一起遇見好產品。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遊戲活動。
關於線上音樂藝術學習,你了解多少?《遇見》特地邀請到AI音樂學院CEO劉任憑老師為大家破局線上藝術教育培訓。劉老師畢業於北方工大計算機系,從小熱愛音樂,2015年從事音樂教育行業,2019年6月創立音樂教學應用APP「音樂殼」。
以AI人工智慧為載體,用戶量迅速突破60萬,是什麼樣的產品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如何利用AI人工智慧做藝術教育?
劉老師表示:AI人工智慧可以代替老師基礎性、重複性、機械性工作。而音樂藝術思維及情感抒發等更高精神層面,需要真人老師完成。教為施,育載效,這是「教」與「育」的配合。
產品針對3至8歲兒童,通過AI人工智慧化核心技術,搭建互動啟蒙式教學。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智能化互動教育方式;
2.遊戲化練習;
3.趣味化動畫故事;
4. AI樂音識別匹配課程,模擬線下一對一教學場景;
5.設立以音樂啟蒙、尤克裡裡、鋼琴、非洲鼓等多種課程,AI智能識別音準;
6.通過大數據分析,定製個性化學習。通過寓教於樂的互動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天性,幫助孩子輕鬆愉快地完成音樂啟蒙;
此外,還設有真人老師錄播選修課。用戶可通過AI智能樂音識別,將視頻與模塊化課件內容相融合。對照視頻邊學邊練,軟體將自動識別彈奏情況並及時予以反饋,模擬一對一真人互動式學習。目前,基於成熟的AI樂音識別技術,對基礎練習曲目的識別準確率已達到98%以上。
用戶量裂變式增長,好產品還需好口碑
學生評論:「它讓我解開緊皺的眉頭,帶我暢遊音樂常識的大海,讓我認識各種樂器和各個國家的民歌,還認識了不少音樂界的偉人。」
家長評論:「裡面的趣味故事孩子看了好多遍,很感興趣,打鼓的熱情也很高,希望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很好玩!」
家長評論:「原來還能這樣學,居然能聽出孩子音哪裡唱高了唱低了,小朋友經常跟我炫耀他的得分。」
……
上線一年時間,得到眾多家長、學生的一致好評,用戶日均增長率以裂變式上升。目前,付費用戶16萬人,用戶量60萬人。
每個人都有一個音樂夢
每個人都有音樂夢,劉任憑老師將夢想轉化為動能,傳之同好。當問及從事音樂教育緣由及未來願景時,劉老師的回答不禁讓人心生暖意。
劉老師說:「因為我喜歡音樂,但幼時在農村沒有條件進行專業訓練。長大後為了音樂夢想來到北京,卻發現小時候沒有好的基礎,想要前行是很難的。所以我希望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去學習音樂,希望通過快樂高效的音樂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學會運用音樂去表達。下半輩子決心一直做這一件事了,會在這條賽道上一直走下去!」
劉老師用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音樂教育人的初心與決心。音樂教育之路任重道遠,幼兒時期啟蒙教育尤為重要。瑞士教育學家讓·皮亞傑認為:兒童到前運算階段(2-7),動作會大量內化,兒童頻繁藉助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內化的產生是兒童智力的重大進步。
音樂是藝術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表達精神世界的窗口。它可以跨越山川河海,跨越種族、語言,與之進行無障礙的溝通,是發展國民綜合素養及精神文明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