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定期,送好禮」「1萬起存,最高上浮45%,三年期達3.9875%」……8月11日,位於成都天府三街某國有銀行網點門口,對於存款產品的宣傳頗為醒目。
隨著保本理財產品的逐漸退場,存款產品吸引了部分穩健性投資者的關注。相對於理財產品,目前各類存款產品利率表現如何?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是否依然具備優勢?
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跌破4%
作為保本理財產品的替代品,結構性存款曾一度成為各大商業銀行攬儲利器。但「假結構產品」等亂象也引發監管關注,相關監管持續從嚴。
在此情況下,結構性存款顯著「降溫」。就在6月,結構性存款壓降規模超萬億元,同時利率也有所下調。當月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大幅下降57bp至3.93%,跌破4%。
隨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持續走低。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7月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45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75%,環比下降18BP。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7月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60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46%,環比下跌6BP;股份制銀行平均期限為129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05%,環比下跌34BP。此外,共有1059隻人民幣結構性存款披露了到期收益率,平均期限為115天,平均到期收益率為3.57%,環比下降2BP,整體呈小幅下降趨勢。
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近幾個月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平均到期收益率均呈下降趨勢,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下降受監管和銀行降成本兩方面因素影響,平均到期收益率則體現出結構性存款的實際攬儲成本。「預計接下來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將會繼續走低。」
大額存單:3年期產品發行量減少
值得留意的是,在壓降過程中,分析人士認為,部分結構性存款或向短期大額存單轉移。「6月以來,大額存單利率發生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銀行普遍主動上調了1年期以下的大額存單利率,而1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利率則延續此前的下降趨勢。」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報告指出。
上述報告預計,短期內,銀行通過大額存單可以承接和轉移部分結構性存款的壓降任務,但由於1年期以內的大額存單利率畢竟還是比結構性存款低了100bp左右,企業融資套利空間幾乎不存在,大額存單可以承接的量有限,後續銀行負債端可能面臨一定壓力。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7月大額存單發行量共602隻,環比增長27.54%。但與此同時,各期限利率繼續下跌。其中5年期平均利率環比下跌26.8BP,降幅最大,今年平均利率首次跌至4%以下,與3年期平均利率倒掛。相對而言,2年及以內期限平均利率降幅較小。
「今年大額存單利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年、3年、5年長期利率降幅較為明顯。」劉銀平指出。據央行公布數據,2020年6月,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大額存單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2.64%、2.71%,較2019年12月下降30個和40個基點。
與此同時,3年及以上期限大額存單越來越少。今年上半年3年期大額存單發行量佔比為43.22%,而截至7月,3年期大額存單發行量佔比降至32.72%,環比下降5.84個百分點,創今年最低水平。「銀行減少3年期大額存單發行量,主要目的在於降成本。」劉銀平認為。
總體來看,雖然普通定存利率並未下降,但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這兩類高成本存款今年以來均量價齊跌,銀行整體負債成本在下降。
網際網路存款:短期高息產品陸續下降
另一方面,由於利率較高,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熱度也一度攀升。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多個網際網路平臺上,依然不乏利率在4%以上的銀行存款產品。以某網際網路平臺為例,截至8月11日,有22款產品利率在4.5%以上,最高達4.875%。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對於提前支取的計息規則方面,多數產品已由靠檔計息改為按銀行活期利率結算。僅有個別產品按期付息。如寶生村鎮銀行「智慧寶 30 天J01」,根據計息規則,自起息日起,每滿30天為一個付息周期,每存滿一個周期,本周起按期滿利率4%計算,利息將自動兌付。目前該行還有360天產品與7天產品,計息規則一致,利率分別為4.5%和3.35%。
整體來看,目前網際網路存款各期限利率漲跌不一。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上周(8月1日-8月7日),支付寶、京東金融、度小滿理財三個網際網路平臺的存款產品3個月期、6個月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平均利率分別為 1.59% 、 2.02% 、 2.27% 、3.07%、3.94%、4.72%。其中,6個月期、1年期產品利率上漲,而3個月期、3年期產品利率下跌。
「6個月、1年期存款平均利率之所以會上漲,是因為錫商銀行在度小滿理財平臺新上幾款高息創新型存款,利率要遠高於普通定存。」劉銀平認為,從中長期趨勢來看,短期、高息創新型存款會繼續減少,普通整存整取存款將是主流,未來網際網路存款利率將會逐漸走低。
在此情況下,投資者想要拿到較高的存款利率,只能購買長期存款,網際網路存款的吸引力被認為或逐漸減弱。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