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語:2010年世界盃,是這項比賽第一次在非洲舉行。在這屆杯賽開始之前,儘管西班牙隊完成了歐洲杯的第一次登頂,但是那個時候的西班牙王朝還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當時大家的焦點放在了巴西隊身上。巴西隊無疑是當時世界盃的一個超級大熱門,在鄧加的率領之下,巴西隊先後在美洲杯和聯合會杯上捧得冠,一套防守反擊的打法,雖然讓桑巴軍團缺少了之前的靈性,但是卻換來了足夠的成績,當時鄧加也是世界上炙手可熱的主帥,尤文圖斯一度曾經考慮讓鄧加接手球隊,幫助「老婦人」重現輝煌。而彼時防守反擊的戰術依然是當時世界的主流。彼時瓜迪奧拉剛剛崛起,但是還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尤其是國際米蘭在2010年的成功讓人們相信,穩固的防守依然是奪取冠軍的致勝法寶,所以我們在2010年的南非,看到了幾乎是有電視轉播以來的最難看的一屆世界盃。
除了巴西隊以外,一向以進攻華麗著稱的荷蘭隊也打起了防守反擊,放棄了範德法特這個技術出眾的華麗中場,而採用了範德梅爾與德容的雙鐵血後腰組合。那是一屆被防守掌控的世界盃,儘管讓技術著稱的西班牙隊奪得冠軍,但是防守依然是那屆世界盃的主流。所以,巴西隊在鄧加的鐵血防守打造之下,展現出來的戰鬥力和意志力讓世人側目。所以在那屆世界盃賽的名單當中,我們沒有看到狀態回升的小羅,包括充滿靈性的帕託,這兩人全部都被鄧加排除在了名單之外,很多人猜測小羅的比賽態度是影響鄧加選擇的關鍵因素,這一點我們不否認,但是鄧加無視狀態如此出色的小,而是一直卻信任有傷在身的羅比尼奧,還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不過,鄧加放棄小羅恐怕絕非僅僅是他的比賽態度這麼單一的問題而已,但是在2010年世界盃的失利,卻也證實了這似乎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放棄小羅真的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對於很多看球時間比較晚的球迷來說。似乎很難理解為什麼小羅落選世界盃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因為在他們眼中,離開巴薩的小羅已經跌落到谷底,他憑什麼跟當時身價超過8000萬歐元的卡卡相比呢?
上面就是小羅在AC米蘭當時打出的數據,不可否認的是,在離開巴塞隆納的兩年時間內小羅的狀態的確是不太好。但是很明顯,當小羅認真起來的時候,他依然是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球星之一。渴求參加2010年世界盃的小羅,在2009到2010賽季確實保持了不錯的狀態。尤其是「兩雙」的數據,在那個年代的義大利聯賽當中是很難打出的,而小羅只要稍微認真一下就可以刷出這樣的數據。所以,單從狀態上來講,放棄小羅的確是一個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畢竟無論是在影鋒、邊鋒或者是前腰的位置上,小羅都能夠為鄧加的巴西隊提供足夠的支持,他的靈性與實力還在,而又在那個賽季當中打出了極佳的狀態,帶上小羅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分析。鄧加為什麼要放棄小羅的時候,我們首先明白一點,以當時小羅的能力和狀態,可以為鄧加的球隊提供的即戰力絕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打出了一個如此出色的賽季之後,依然被鄧加放棄,的確是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決定。
羅比尼奧與卡卡的確比小羅更加適合主力以當時鄧加的戰術構想來看,羅比尼奧—卡卡以—法比亞諾是鄧加鋒線的絕對主力。扣除中鋒法比亞諾之外,另外兩人的位置小羅都可以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起來比較一下卡卡、羅比尼奧以及小羅三人在當時那個賽季的狀態。
上圖就是三人在那個賽季幾項關鍵數據指標的對比。單純從數據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晰的感覺到小羅就是最好的那個,當然最好的那一個未必是最合適的那一個。我們知道鄧加師從佩雷拉,踢球的時候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歐化」的球員,而在執教之後,這一點依然沒有改變。強調整體的紀律性與打法的一致性是鄧加所追求的,因此,同樣「歐化」非常明顯的卡卡,自從鄧加執教國家隊以來,一直是球隊的絕對戰術核心。
當然,以卡卡的能力而言成為當時巴西隊的絕對核心,這點到無可爭議,雖然因為傷病的原因,在加盟皇馬的首個賽季表現一般,但是輕易地改動核心並不是一個很恰當的選擇,所以卡卡出現在首發陣容,並且承擔核心的作用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異議的,儘管數據手套不如小羅,但是另一名球員羅比尼奧首發,就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羅比尼奧在整個2010年的上半年僅僅參加了八場俱樂部的比賽,數據狀態都難以保證,而且以職業態度來說,羅比尼奧似乎也未必比小羅更好,他憑什麼呢?我們首先來看一組數據,羅比尼奧在鄧加的隊伍中出場49次,和吉爾伯託席爾瓦並列全隊第一,而羅比尼奧也在鄧加時代為國貢獻了19粒進球,這19個進球是在15場比賽裡打進的,而這15場比賽鄧加的球隊取得了全勝。
我們不用去過分的探討羅比尼奧究竟和小羅孰優孰劣,單純憑藉這一組數據就很清晰地顯示出羅比尼奧究竟對於鄧加的巴西國家隊有多麼的重要。其實。就像我們在本段開頭列出的數據一樣,羅比尼奧的數據完全沒有辦法跟小羅相提並論。但是主教練不是單純的靠這些數據來選擇球員的,因為這不是玩足球遊戲,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鄧加能夠見到的就是羅比尼奧在自己的球隊當中表現得生龍活虎,至於他在俱樂部的表現完全可以忽略。
而上面我們提到的羅比尼奧的職業態度問題,雖然他也算不上很好,但是足夠聽話。比如在世界盃前的備戰當中,鄧加向全隊下達了對媒體的「封口令」,然而,輕佻的羅比尼奧並沒有當回事兒,還是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結果讓鄧加大為震怒。但是一天之後,羅比尼奧就乖乖的在全隊訓練前當著增加的面像全隊道歉,所以說羅比尼奧許態度有問題,但是他絕對是一個聽話的球員,能夠再鄧加的掌控範圍之內。所以基於這兩點,羅比尼奧出現在鄧加的首發陣容當中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我們看到,且不論放棄小羅正確與否,即便是小羅能夠入選,也不會進入到鄧加到首發陣容當中,而且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樣的配置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所以結合當時鄧加在巴西隊三年裡取得的戰績,以及相對成熟的戰術打法上來看,增加的這套首發陣容沒有問題,不應該有小羅的位置出現。
逆時代的球星,小羅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重要就像我們說的,能夠在當時的意甲聯賽當中打出兩雙的數據絕對是巨星才能幹出來的事情,但是並不是每個巨星都能夠產生與其數據相等的戰術作用,而小羅就是這樣一個球員。說實話,以小羅當時的戰術價值甚至遠不如斯內德等同位置的球員。
想讓小羅能夠打出出色的發揮,你就需要以他為戰術核心來打造球隊,而具備這樣條件的球隊並不多。首先一點,想讓小羅有出色的發揮,你必須要有足夠的控球權,因為只有有球在腳下的時候。才是小羅最能發揮的時候。小羅既不會參加防守也不會無球跑動,而在在當時小羅的速度也下降了不少,所以在主流以防守反擊為主的足球世界當中,小羅很難發揮。
而即便是在講究技術的瓜迪奧拉手下,小羅也最終被放棄,因為小羅在場上有點「懶」。他不喜歡無球跑動,這就讓傳切配合從後場推進到前場的戰術難以得到實施,所以,能讓小羅發揮的戰術必然是一種落後性的戰術。而這一點在AC米蘭身上體現的也很明顯。
誠然在09—10賽季的小羅表現足夠出色,但是AC米蘭的戰績不過是不溫不火的70分而已,而在一年之後,小羅逐漸淡出了主力陣容,球隊迎來了神鋒伊布,積分卻從70分暴漲到82分,最終拿到了意甲冠軍。放棄小羅反而讓AC米蘭取得更加出色的戰績,而且歐冠當中,小羅帶領的AC米蘭,不過是歐冠16強的成績,但是一年之後,在伊布的率領之下,米蘭那打進了八強,並且在與當時不可一世(也是後來的冠軍)巴薩對戰當中,主場2比0戰勝了對手。因此。當AC米蘭放棄小羅改變戰術的時候。成績卻取得了突破,同樣的事情,在巴塞隆納放棄小羅之後也出現了。
我們不是說小羅不好,但是以小羅為戰術核心構造球隊想要打出很好的成績,在當時的世界足壇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或許是鄧加放棄小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便是真的讓小羅入選,那他也只能是戰術的拼圖,不能成為戰術的主導,否則巴西隊即便是讓小羅進入國家隊,也不會取得比八強更好的成績,甚至會更差。
優秀的成績讓鄧加過於自信,把小羅帶去世界盃應該會更好雖然我們上面說了這麼多,認為小羅不應該進入到鄧加的首發陣容當中,更不能夠成為鄧加球隊的核心,但是我依然認為,鄧加應該帶小羅去世界盃,作為一個板凳奇兵來使用。其實我們翻看鄧加在世界盃前的比賽,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球隊的確是擁有很強大的控制力,包括精神意志力,但是在面對場上有些形式變化的時候。巴西隊的板凳上確實缺乏一些能夠改變比賽戰局的疾病性的球員,這或許是鄧加在選人上最大的問題。
其實在一開始接手國家隊的時候,鄧加也在猶豫過是要走「純歐派」的戰術路線,還是繼續打造前場的明星組合,但是經過幾次實驗之後,以阿德裡亞諾、羅納爾多以及小羅這些人為主力的國家隊打了幾場比賽,表現相當糟糕,這樣更加徹底放棄了巨星路線,不再打佩雷拉的那套。擁有前場「F4」的422陣型,而把陣型徹底改變成了上圖所顯示的4312的陣型,也就是在這一刻開始,鄧加對於自己的選擇堅定無疑。
前場更多採用高大型的球員,比如法比亞諾與格拉菲特,這些人都是當時世界足壇比較出色的支點型前鋒,配合上卡卡的組織,再加上羅比尼奧在邊路的突破形成的爆點,右路則用麥孔或者是阿爾維斯積極的插上助攻,這就是鄧加當時打造的巴西國家隊。製造更多的衝刺空間,利用更加穩固的防守打反擊,是等價戰術的核心。所以對於防守不積極,又不喜歡無球跑動的小羅來說,的確是在這樣的戰術當中難以存活。
而在世界盃之前的美洲杯與聯合會杯上的成功,更讓更加堅信了自己的選擇是沒有錯誤的,甚至在這兩屆大賽當中,鄧加都很少遇到逆境,美洲杯決賽3比0戰勝了死敵阿根廷,讓鄧加信心爆棚,而在聯合會杯上除了第一場比賽打埃及和最後一場決賽打美國之外,鄧加玲在其他的比賽都完成了零封,逆境是增加很少考慮到的事情。
因此在面對荷蘭的時候,在理所應當的取得領先之後,鄧加認為比賽又將進入到自己的節奏,但是梅洛與塞薩爾的那次失誤讓鄧加慌了神,而同樣擺出防守反擊姿態的荷蘭隊,卻擁有比鄧加更加老道的範馬爾維克坐鎮,因此,在荷蘭隊打進第二個進球之後,環顧板凳席的鄧加這下才真正的慌了,因為在他的板凳上,根本就沒有能夠上場就立馬改變比賽形勢的球員,假如這個時候小羅能夠在板凳上站出來,相信與荷蘭一戰比賽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所以,鄧加不把小羅放進首發陣容,這一點毋庸無可厚非。因為小羅已經不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球員了,而且鄧加的這套首發陣容,已經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不能夠輕易改變。但是,鄧加沒有考慮到逆境,逆境當中他的這套球員班底缺乏改變比賽走向的人,而以當時小羅在米蘭那個賽季打出的狀態與實力,他決定可以充當這樣一個角色。
總結:因此,鄧加選擇放棄小羅絕對不單單是因為他的職業態度,因為對於自己一套已經取得巨大成功,並且逐漸穩定的打法來說,他不可能把小羅加入了自己的首發陣容當中,但是連一個替補的名額都不給小羅,這就顯得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事實上,對於當時鄧加的世界盃陣容來說,小羅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戰術性補充球員,他應該把小羅帶到南非世界盃,讓他在板凳上發揮自己的作用,當比賽遇到一些變化的時候,小羅絕對是一個可以值得信任的球員,起碼在當時來看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