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上海建工基於浪潮電子採購雲iGO Cloud建設的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提升採購管理水平和集中「陽光採購」。2018年,商城交易數量完成15101筆,交易額達到7146萬元,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B2B建築行業交易平臺。不僅有效降低了設備物資採購成本,而且促進傳統經濟與平臺經濟的有效結合,助力上海建工由傳統採購向數位化採購的成功轉型。
上海建工集團創建於1953年,是中國建設行業的龍頭企業,下轄全資、控股企業300餘家,擁有總資產238億元,在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承擔了重任。成立六十餘年來,上海建工多次刷新中國乃至世界工程建設史上的紀錄,積極參與中國城市化建設進程,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擔近百項工程,為各地奉獻了眾多工程精品。
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企業採購轉型升級
上海建工作為中國建築行業的龍頭企業,隨著集團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內部管理的壓力日益增加,採購成本的有效控制、供應商的管理機制、供應鏈中下遊互聯互通等問題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建築行業特別是房建、安裝、裝飾工程領域競爭激烈,據統計,建築企業的項目成本構成中,材料成本大約佔50%—70%,人工成本約佔15%—20%,因此,作為建築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有效地控制成本,特別是採購成本。
上海建工逐漸認識到建立和優化採購流程,降低採購成本的重要性。藉助電子商務技術平臺,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增強行業內協同,提升企業的採購管理水平,成為上海建工實現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自2012年起,上海建工牽手浪潮集團,實施財務、合同管理等ERP項目。2015年,上海建工繼續攜手浪潮雲ERP,著手搭建專屬上海建工的電子商務平臺。
創新採購三部曲,採購信息化勢在必行
浪潮基於上海建工的實際業務現狀,提出按照「總體規劃設計、持續建設優化」的原則進行平臺建設,利用分步式的創新型採購策略,即通過搭建交易平臺、服務平臺、產業平臺的採購三步走,降低採購成本,實現產業新生態。
前奏:搭建交易平臺,實現採購基礎管理
基於上海建工的採購需求,開發搭建「三門戶一平臺」的上海建工電子採購平臺,即對外電子採購門戶、供應商門戶、專家門戶以及面向企業內部採購管理的電子採購平臺,實現集團對關鍵物料的採購。
為解決上海建工對採購成本的需求,浪潮集團打造、完善採購業務交易平臺,對接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多種尋源方式,支撐企業採購業務的全過程管控。同時利用平臺優勢,幫助企業匯聚供應商,發揮規模優勢,實現規模化在線採購,降低企業採購成本。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加入企業產品和服務應用,增加供應商評價評級管理,實現對供應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間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採購優化管理
在第一步電子採購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持續完善,逐步擴展電子採購品種及採購相關業務,實現各類物資線上採購。同時,搭建上海建工超市雲-營造商商城,連接多方電商,支持跨電商選購,同時支持企業自營,供應商入駐開店,為企業內部員工或個人提供辦公用品的採購服務。
通過營造商城建設,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優化採購管理,構建集團線上、線下採購過程的管控流程,為客戶提供選購、下單、付款、送貨的一條龍服務,為集團電商化採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突破傳統採購模式的局限,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共享服務體系,實現商品流、資金流、發票流的統一。並通過優化採購方式、供應商分級管理體系等為企業內部進行服務,幫助企業規範採購管理。
後奏:搭建產業平臺,實現採購服務管理
在前兩步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搭建採購專業化商城,劃分安裝類、裝飾類、園林類等專業,實現各專業的物資分類採購。同時,搭建結算支付平臺、金融平臺,打造採購信息、支付交易一體的對外服務門戶,提供企業金融等增值服務。
通過搭建產業平臺,專業化商城已涵蓋11大專業板塊,涉及46個商品大類,為集團提供了更專業的採購市場,實現集團物資的分類採購,同時,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實現跨界、多元化發展的經營體,提供包括網際網路金融等更多增值服務,並藉助於信息技術、方案諮詢、信用評價等諮詢業務,打通採購壁壘,實現更多的盈利模式。
建築+網際網路,上海建工「老樹吐新芽」
創立電子商務平臺,是上海建工探索「建築+網際網路」新商業模式的一項重要舉措。經過兩年多的平臺建設,電商平臺入駐合格分供商超過16000家,同時有數千家潛在註冊分供商,實現集中採購的規模化效應,縮短了採購周期。其次,營造商城已上架111萬餘種商品,涵蓋1107個商品類目,實現物資、設備、專業分包、勞務分包等建築領域業務採購全覆蓋。2018年,商城交易數量完成15101筆,交易額達到7146萬元,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B2B建築行業交易平臺。產業平臺正在建設實驗中,未來可實現目標不可估量。
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徵表示,「成立已65周年的上海建工正『老樹吐新芽』,藉助電子商務平臺,從傳統的施工承包模式向城市綜合建造、投融資一體化、設計施工一體化、研發應用一體化、『建築+網際網路』等新的商業模式轉變,努力成為『中國建築全生命周期服務商』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