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長徵知識」系列圖解(2):八次戰役戰鬥譜寫戰爭奇蹟

2021-01-11 黨史頻道

 

相關報導

長徵中有哪些重要戰役戰鬥

參加長徵的紅軍共有四路,分別是: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這是長徵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路;紅25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紅二方面軍)。

長徵期間,四路紅軍共進行各種戰役戰鬥600餘次,其中師以上規模120多次。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這裡,選取四路紅軍的幾個典型戰役戰鬥,從中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最慘烈的戰役——湘江戰役

稱其慘烈,是因為經過這場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戰役發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戰地區是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的湘江兩岸。

此役,蔣介石調動了其嫡系部隊及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由於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決策,把戰略轉移變成大搬家,使紅軍丟掉了機動靈活的法寶,雖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紅軍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

湘江戰役的慘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紅軍指戰員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給黨和紅軍帶來的危害,為後來召開遵義會議奠定了重要基礎。

絕境求生——血戰獨樹鎮

這是紅25軍在長徵初期生死攸關的一場惡仗。戰鬥發生於1934年11月26日,地點在河南方城縣獨樹鎮一帶。

這一仗,可以說把所有不利條件都湊齊了:前有圍堵,後有追兵,地形極為不利,天氣極端惡劣,戰前毫無準備,倉促迎戰。

有利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紅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從軍長、政委到普通戰士,廣大指戰員與敵人血拼肉搏,最終突破重圍進入伏牛山區,繼續踏上長徵之路。

毛澤東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

「得意之筆」這四個字,是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1960年訪問中國時,毛澤東說給他聽的。四渡赤水之戰,是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後,他指揮的第一個戰役行動,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發生在1935年初,作戰區域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帶。在三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按照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縱橫馳騁於40萬敵軍叢中,在運動中創造戰機。紅軍歷經大小40餘次戰鬥,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蹟,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徵以來的被動局面。

「大渡橋橫鐵索寒」——強渡大渡河及飛奪瀘定橋

1935年10月,在長徵即將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寫下《七律·長徵》這一壯麗詩篇。詩中寫道:「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中後一句記述了中央紅軍長徵中兩場著名的戰鬥。

強渡大渡河,發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間。25日上午,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率「十七勇士」在槍林彈雨中,以一條木船強行從安順場渡河,在國民黨軍視為天險的大渡河防線上,撕開了一個缺口,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夾河北上奪佔瀘定橋創造了有利條件。

飛奪瀘定橋,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戰鬥發起前,紅軍先頭部隊紅4團兩天半時間裡,沿大渡河西岸崎嶇的山路急行軍320華裡到達瀘定橋。戰鬥中,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懸空的鐵索猛打猛衝,最終奪佔鐵索橋。隨後,紅軍後續部隊攻佔瀘定城,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舉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

走出草地第一戰——包座戰鬥

這是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走出草地後,打響的第一個戰鬥。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8月分成左右兩路軍經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草地北上。為打通進入甘南的門戶,8月29日,右路軍發起包座戰鬥。紅軍指戰員克服人馬勞頓、饑寒交迫的困難,採取「圍點打援」戰法,至8月31日勝利攻佔包座,全殲守敵及敵援軍大部,繳獲大批裝備和物資,使剛剛走出草地的紅軍得到了及時的補充。

這場戰鬥的勝利,粉碎了敵人把紅軍逼回草地的企圖,為實現中共中央的北上戰略方針創造了有利條件。

「誰敢橫刀立馬」——吳起鎮戰鬥

這是中央紅軍結束兩萬五千裡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後取得的一次重要勝利。

戰鬥發生在1935年10月21日。為打退尾追紅軍陝甘支隊的國民黨軍騎兵部隊,毛澤東決定主動出擊「砍掉這個尾巴」,彭德懷具體部署和指揮。紅軍在吳起鎮依託有利地形,經過數小時激戰,殲敵1個團,擊潰另3個團,迫使國民黨軍停止了追擊。

戰鬥結束後,毛澤東興奮地提筆揮毫,寫下「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名句。彭德懷則謙虛地將後一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

「轉出來的勝利」——烏蒙山迴旋戰

1936年10月,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毛澤東曾風趣地對紅二方面軍領導說:你們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昏了頭。

烏蒙山迴旋戰發生在1936年二三月間,是紅2、紅6軍團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進行的一系列機動作戰。在一個多月時間裡,紅軍克服天氣惡劣、糧食缺乏的困難,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歷經大小數十戰,往來馳騁,轉戰上千裡。

這一戰,與四渡赤水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紅2、紅6軍團最終以較小的代價擺脫了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從絕境中求得了生存。(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 徐飛、楊茹、婁思佳)

頻道精選

長徵精神專家系列解讀

之一: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徵創造奇蹟的精神支柱

「你不可不知的長徵知識」系列圖解

(1):兩萬五千裡長徵走過哪些省份

(2):八次戰役戰鬥譜寫戰爭奇蹟

紅色後代談長徵系列特稿

之一:朱德嫡孫朱和平:國家強大首先是理想信念強大

之二:賀龍之女賀曉明:傳承長徵精神要學做紅軍那樣的人

之三:黃克誠之女黃楠: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之四:羅瑞卿之子羅箭:跟黨走,是長徵唯一的信念支撐

之五:耿飈之女耿瑩:父親不願回憶湘江戰役不吃湘江魚

長徵故事系列專題

長篇連載《長徵記》

重溫長徵故事——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中,各種戰役戰鬥600餘次,這十場戰役最為重要
    長徵是國內戰爭中的轉折點,先後有四路紅軍長途跋涉,在艱苦環境中邊作戰,邊行軍。這期間進行了600多次戰鬥,以下10場戰役最為關鍵。1、湘江戰役戰役時間:1934年11月25日開始,歷時7天。戰役指揮:李德、博古。作戰部隊:紅一方面軍。戰役過程:長徵中戰鬥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 從1數到10,用數字來說長徵的故事,保管你能記得住這人間奇蹟!
    筆者費時費力整理了一下,歸納了關於紅軍長徵的一串數字,希望換一種形式,用數字來說長徵,也許更能夠記住這個人間奇蹟。>戰役失利-紅軍突破國民黨三道封鎖線後,在湘江戰役中遭遇重大失利,血染湘江;轉折階段-從通道會議、遵義會議到達維會師,紅軍的命運一次次發生轉變,初現勝利的曙光;反分裂鬥爭-中央成功遏制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行為,避免了「紅軍打紅軍」悲劇的發生;勝利大會師
  • 參觀甘溪烈士陵園,體驗甘溪戰役——紅軍長徵前的一次慘烈戰鬥
    【紅軍長徵足跡探秘】系列之1在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有一個甘溪鄉,是一個以仡佬族、侗族和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因此,甘溪鄉的全名稱叫做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很少見的名字吧。甘溪戰役1934年9月,中央紅軍還沒有進行長徵之前,在甘溪這兒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役,後世稱其為甘溪戰役。這次戰役交戰雙方是紅六軍團先頭部隊和湘、桂、黔敵軍主力。紅六軍團是誰呢?
  • 感悟紅軍長徵的戰略指導
    原標題:感悟紅軍長徵的戰略指導   紅軍長徵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在歷時兩年、輾轉數萬裡的浴血徵戰中,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艱難險阻,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徵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挽救了中華民族。「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 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都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雙方又展開了哪些戰鬥
    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稱內戰,這三次不同時間發生的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方與毛爺爺領導的共方之間發生的戰鬥,稱之為國內革命戰爭。為了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國家,我黨自1924年開始戰鬥,前後歷經25年戰爭,到1949年,終於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起新國家。25年的艱苦戰鬥,雙方先後展開了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終於取得這場偉大的勝利。那麼,你們知道嗎?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都是在什麼時間發生的,雙方又展開了哪些戰鬥嘛!
  • 【C80】長徵漫談
    作為紅軍長徵出發點的長汀、寧化,各項工作都特別突出。寧化地勢平坦,農業發達,物產豐富,被譽為「蘇區烏克蘭」。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素有蘇區「紅色小上海」之稱。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長汀人民熱烈響應中央政府關於「收集五萬床被單,借谷六十萬擔,募集二十萬雙草鞋」支援前線的號召,完成借谷任務67716擔,比原計劃超額8700多擔。
  • 瓜達萊特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一場奇蹟般的戰役
    瓜達萊特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然而在這一刻老兵們又揚起了自己的旗幟,即使這個時代他們已經沒有太多東西可以展示。上天賜予他們老兵,讓他們能夠發掘出戰爭的真相與戰爭的精神。瓜達萊特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可謂遭遇最慘重,戰役最特殊的戰役。好吧,我來客觀評價一下吧。首先必須要回答「光榮」的問題。也就是說,這場戰役是否至少足夠光榮?好吧,首先不要期待專業人士能對瓜達萊特「偉大」作出評價,因為水平有限,非專業人士也就說這麼多了。拋開戰爭的政治意義不談,單說一下這場戰役的偉大之處。首先得說的是,瓜戰役是一場奇蹟般的戰役。
  • 西南地區紅一角 紅旗漫捲川西北——四川在紅軍長徵中的地位與作用
    由於長期戰亂,四川軍閥為了籌集軍費,在各自防區內任意預徵田賦,從1年預徵1、2次發展到7、8次,甚至多達十幾次。截至1935年,劉湘的21軍預徵到1975年,劉文輝的24軍預徵到1985年,鄧錫侯的28軍預徵到1987年,楊森的20軍預徵到1989年,劉存厚的川陝邊防軍更預徵到了100年以後。
  • 真實的戰爭:韓戰中的第五次戰役(七)
    直到今天,誰也無法否認,在韓戰第五次戰役中,我軍蒙受了重大損失,其實簡單地看一下雙方的兵力部署,你就會發現中朝方的兵力分配中出現了大問題:由西海岸至春川,我方一線部署有北韓1軍團(相當於2個我軍的師),志願軍65軍、64軍、63軍,加上春川正面的60軍180師,總共才12個師,約13~15萬人
  • 八集歷史紀錄片《永遠的長徵》即將播出
    八集電視紀錄片《永遠的長徵》以全景式的視角,以史詩般的敘述,以富於情感的文字,將中國工農紅軍各路長徵的全過程,紀錄於385分鐘時長的影片中。全片以中央革命根據地反第五次「圍剿」失敗為切入點,詳盡剖析了「左」傾錯誤的軍事指揮所導致的反「圍剿」失敗,以及中國革命所面臨的重大抉擇。
  • 一支人數最少的長徵部隊,歷經百次的戰鬥結果越打越多,創造奇蹟!
    而紅25軍在宣誓出髮長徵後,圍追堵截的國民黨部隊有30多個團,那可是貨真價實的數萬部隊。紅25軍在敵人重兵圍困之下,與國民黨軍打了多次惡仗、硬仗,以極小的損失消滅了大量敵人。 獨樹鎮戰鬥是紅25軍長徵經歷的第一場惡仗。
  • 長津湖戰役背後的水門橋戰鬥,志願軍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上個月上映的抗美援朝大片《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
  • 【「聲」入人心】在長徵精神的感召下奮勇向前
    為了激發黨員幹部職工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嶽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推出 「聲」入人心之學「四史」心得體會系列音頻黨課。 紅軍長徵,跨越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裡,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蹟、世界軍事史上的壯舉,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動地的革命篇章。
  • 他是20軍全國戰鬥英雄,長津湖戰役後,上級緊急將他從一線調回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次重要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次在嚴寒地區的生死搏殺。志願軍20軍有一位全國戰鬥英雄,長津湖戰役之後,他被上級緊急從第一線調回。他的名叫周文江。周文江,出生於1924年6月,江蘇姜堰人,1944年3月參軍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一名普通戰士,逐級提升到了班長、排長、副指導員,直到華野一縱2師6團5連指導員。
  • 揭秘大渡河戰役:紅軍如何在生死存亡之際創造奇蹟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
  • 堪稱奇蹟的一場戰役,步兵竟然將海軍艦隊擊敗了
    這場戰役發生在八十戰爭期間,就在1585年12月,西班牙的指揮官弗朗西斯科·代·博瓦迪利亞(是西班牙徵服者,殖民統治者和卡拉特拉瓦勳章騎士)帶領老薩莫拉軍團的5000多人在博梅爾島作戰,但很快被荷蘭霍恩洛厄領導的100艘船隻艦隊圍困。
  • 在衝繩島戰役中,美國為何損失慘重?短短82天的戰鬥發生了什麼?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在二戰的後期有一系列的戰爭,而對於當時的美國和日本而言,有一場戰爭似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錯,它就是衝繩島戰役。
  • 剛剛,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此次長徵八號火箭圓滿首飛,將填補我國太陽同步軌道太空飛行器發射能力的空白。據介紹,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火箭箭體結構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直徑4.2米。
  • 長八首飛:揭秘「長徵系列」新成員
    長八首飛:揭秘「長徵系列」新成員 2020-12-24 04:26:51 參與互動   長八首飛:揭秘「長徵系列」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