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顏明--中國拍賣行業開闢的第一人)
顏明
顏明,可以說是最懂中國書畫市場的人,尤其是他喜歡的古代書畫。而且他還是最熟悉中國內地拍賣行業發展的人,因為早在1990年他便提議當時國有的上海虹口拍賣行,在該公司的民品拍賣裡面策劃一個書畫拍賣品類,這就是中國「藝術品拍賣」的起源,也就是在拍賣海關、法院的罰沒物資項目放一部分的書畫,而這個書畫項目便是由他來負責。所以說顏明是「中國拍賣行業開啟的第一人」一點也不為過。
1993年上海朵雲軒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藝術品拍賣的公司後,顏明便逐漸淡出拍賣行裡的工作,成為一位專業的古代書畫研究者和收藏家。從顏明開啟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的先行先試實踐中,亦可窺見上海這座城市中的包容、創新及勇立潮頭的海派精神。顏明為自己的堂號取名「澄遠樓」,有澄懷高遠之志,此堂號更是其此生書畫收藏之路的最佳見證。
從90年代中國藝術市場興起所帶動的內地拍賣行業的蓬勃發展,無疑的顏明都是第一線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本期「宋元畫畫」專輯,我們按照往例邀請對古代書畫鑑藏甚為熟悉的顏明先生作為本專輯作客佳賓,請他分享近30年在中國古代書畫收藏雅聞趣事及對收藏圈的往事回顧。
本篇專訪章節分:「談自述」、「談拍賣」、「談鑑藏」三個內容段落呈現,其中「談拍賣」回顧了90年代中國內地拍賣初級階段的開始,尤其是他參與甚至熟悉的上海早期拍賣行的往事。當然,往事不僅僅是用來回憶,我們更想透過跟顏明先生專訪,讓新一代對中國拍賣市場及古代書畫有興趣的愛好者,對前輩們走過的來時路的不易與珍惜。以下便是顏明先生的訪談內容。
談自述
CANS藝術新聞:您是從何時開始喜歡中國古代書畫並進而收藏的?
顏明:
我從小就想做個畫家,但眼高手低,沒能堅持下去。大概上世紀90年代初吧,我就對中國書畫收藏感到興趣。一開始收藏當代中青年書畫家的作品,如李燕、龔繼先等,慢慢的才由當代開始轉入近現代的收藏,再轉入古代書畫的收藏,就是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
97年顏明在工美拍賣的工作照
CANS藝術新聞:能否分享您的第一件古代書畫收藏?至今您有多少古書畫藏品?對您而言,收藏書畫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顏明:
我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是明代張瑞圖的一張綾本書法,1994年私下以1.5萬人民幣買的,至今還保存著。至於我的中國古代書畫收藏約在四五百件左右。
我認為收藏書畫最重要的標準是「真、精、新」,我比較看重能體現文人情懷的作品,因此更偏向文人書畫收藏。我收藏的古代書畫以江南書畫家作品為主,尤其喜歡吳門畫派、婁東畫派的作品,這些派別承接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國畫的主流。
收藏書畫,實際上就相當於和古人交流,欣賞作品、研究作品,發掘作品背後的人和事,走進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這就是一個值得享受的過程,我感受到收藏給我帶來的快樂,養心怡性就是最大的收穫。這種愉悅和收穫,是不做收藏的人難以體會到的,也是不研究、探索書畫的人體會不到的。
左起:曹可凡、項志峰、顏明、林百裡、邱鳳玉
CANS藝術新聞:在收藏過程中有沒有您特別難忘的作品?
顏明:
其實我收藏的不少東西都是比較難忘,其中有一幅畫讓我深有感慨,真是「畫隨有緣人」。在2002年,市場上有一件宋畫出現,畫的很精彩,但當時我與之失之交臂。後來我念念不忘,鍥而不捨地關注著這件作品。直到2010年,過了整整8年,終於被我收入囊中,如願以償,大快人心。這幅畫左下角有明清人添的宋人偽款,實在是畫蛇添足,所以後來我把這個款去掉,以還原歷史本真。另外我還特意請了擅長小楷的廉亮先生為這件作品題寫籤條,他的小楷上海第一,十分精妙,具有魏晉古意,非常適合寫籤條。想到這件事,大概就是所謂的「命裡有時終需有」吧!該是你的還是你的。
臺北清翫雅集第十三屆理事長交接典禮
CANS藝術新聞:能分享幾個您收藏成功的案例嗎?就古代書畫收藏而言,出版和著錄是不是很重要?
顏明:
2002年,我在上海古籍書店買下了整套《美術生活》,對其中1935年刊登的張大千〈天女散花圖〉印象深刻。2006年,這件作品出現在中國嘉德拍賣,我看到後非常驚喜,對此圖志在必得,最後以236.5萬人民幣拍得。2010年,在好友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的再三邀請下,為了支持保利,我忍痛割愛,將這件作品釋出上拍,最終成交價連佣金高達7448萬人民幣。
2004年,上海工美拍賣出現了一件八大山人款的〈桐蔭書屋圖〉,由於作品尺幅小,構圖簡單,當時很多人認為是偽品;但我覺得此圖雖小,但用筆蒼潤凝練,無論構圖、筆墨與意境皆精妙非常,應是朱耷真跡,於是下決心競購此圖;購得此圖後,我繼續研究,據圖中「大千居士」的印章,發現此圖是張大千舊藏《山水花鳥並書冊》中的一開,其餘諸開藏於德國波恩東亞美術館以及美國、日本各地,而且有多達30種的八大山人書畫集中都著錄和出版有這開圖頁,可謂是一件流傳有緒、著錄詳實的精品。
我最早收藏的一些成功和收穫,就得益於對著錄和出版的探索。1997年我買到一件鄭板橋的〈蘭竹石〉,我認為是真跡無疑。後來我到上海古籍書店買書,無意中看到了《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翻閱後發現這件鄭板橋赫然在目,頓時感到非常驚喜和激動。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是由全國頂級權威鑑定家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在全國範圍內對公私收藏進行鑑定最後編纂的圖錄,因此在收藏、鑑定屆極具參考價值。這是我第一次查到書畫的出版,從此我開始注重對書畫資料、出版、著錄的搜尋和探究。
我買了大量的文獻著錄、民國出版物和相關書籍,潛心學習,由此書畫鑑賞水平日益提高隨之也得到了很多驚喜的收穫。出版和著錄雖然重要,但是書畫的真偽才是最重要的,鑑定書畫不能只以出版和著錄為依據,主要還是看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夠不夠,這才是關鍵。藝術性夠的情況下,再對出版、著錄這些旁證進行一些補充,那是錦上添花;如果一件作品的藝術性完全不夠,是偽作,避開這個去談它的著錄、出版,或前人專家如何認為是真跡,那都是毫無意義的。
90年代顏明在工美拍賣現場
CANS藝術新聞:2006年您應邀在揚州博物館舉辦【明清書畫集粹──海上澄遠樓收藏展】,能談談那次展覽的內容及對您收藏生涯的影響嗎?
顏明:
對,當時是我的好朋友,揚州博物館的館長顧風先生邀請我做的這個展覽。我遴選自己的書畫藏品參展,基本都是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比如吳門畫派、松江畫派,還有清代的四王、金陵八家、揚州畫派以及海派的作品。中國美術史半部都是江南書畫史,對江南的尤其是明清的江南書畫史的發展進行一個梳理,也是對我個人收藏的一次梳理和跨出下一步的出發點。
展覽的目的是希望讓大家能夠對中國的美術史,14至20世紀的江南書畫史有更深的了解,從而促使大家能夠熱愛我們璀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個展覽被譽為「揚州博物館建館以來質量最高的一次古代書畫展覽」。通過這個展覽,我對自己收藏和理念和價值觀更加明確和自信,認識到收藏家應該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要更多地為社會和民眾擔當責任。
顏明和廉亮合影
CANS藝術新聞:後來您又做了哪些展覽?
顏明:
2012年我聯繫上海藏家劉益謙和應明在揚州博物館舉辦【海上生明月──宋元明清書畫精品展」,展出了36件宋元明清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在收藏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2013年,我再度邀請上海藏家到揚州博物館辦展,我與盧慧、顏玉歧從各自藏品中遴選共130餘件(套)古代書畫精品,舉辦【江左風流──宋、元、明、清、近現代書畫精品展】。展品時間跨度近千年,涵蓋浙派、吳門畫派、婁東畫派、虞山畫派以及常州、揚州、上海等地古代及近現代畫家的作品。展覽以「江左風流」作為切入點,展示了江南地區書畫藝術代有傳承的發展脈絡。
左起:馬德光、鄧仕勳、顏明
談拍賣
CANS藝術新聞:據了解,您還曾經做過拍賣,自己負責書畫業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批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人,那是什麼時候的事?
顏明:
90年代初中國內地還沒有純粹的藝術品拍賣公司,最早的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是1993年才成立的。1990年,我提議當時國有的上海虹口拍賣行,在它的民品拍賣裡面策劃一個書畫拍賣品類,就是「藝術品拍賣」,也就是在拍賣海關、法院的罰沒物資裡面放了一部分的書畫,大概50、60件或者100件,當時這個書畫部分便是由我來負責。
拍賣的作品古代和近現代書畫都有,基本都是民間公開徵集而來的。拍賣時間不定期,幾乎一個月一次;當時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圖錄,就只是目錄,作品全在虹口教育學院的禮堂展出,和現在一樣,展覽兩三天,拍品都掛起來展示,但是條件很簡陋。很多人都到過我這裡買過東西,這些人後來也一直活躍在拍賣界。當時的藝術品拍賣,除了虹口拍賣行外,還有東華拍賣行,幾乎是同時做藝術品拍賣。東華拍賣行現在已經沒有了,虹口拍賣也早已更改了名字。
左起:李連才、顏明、陸鏡清、陳鬱、廖湘桂、尚灝、趙旭、曹向東
CANS藝術新聞:在那段內地拍賣興起的初級階段,有什麼記憶深刻的回憶可以跟大家分享?
顏明:
我記得91年楊浦區有人送拍過一張明代陸治的絹本山水,當時放在一個細長條的鐵桶裡面的,這個鐵桶他們一直沒有打開過,畫悶壞了,都有些發脆了。大概4000人民幣落槌成交的,在當時算是不錯的價格了,是大德堂趙凱華先生帶來的朋友買的,當時趙凱華還在東京榮豐齋工作。到96年,這件作品在朵雲軒上拍,估價28到34萬。還有李振偉先生,也是行業前輩,90、91年他常到我組織的書畫拍賣會買東西,拍下後就隨即轉手賣給臺灣客人了,但其實賺得不多。倘若當時好東西不賣,而是留到現在,肯定是價值倍增的。所以收藏還需要有耐心,要留得住好東西,之後的回報肯定是當時無法想像的。
我做拍賣工作一直堅持到1993年,朵雲軒成立,後來我就慢慢的淡了出來。我做拍賣意識很早,但不成規模,小打小鬧。1993年上海朵雲軒成立,是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藝術品拍賣的公司;第二家是1994年成立的北京嘉德,然後還有1995年的北京瀚海。我記得1993年朵雲軒在上海希爾頓舉行的首拍時,進場看預展的人居然還要收門票,20塊錢,圖錄也都是要花錢買的,當時朵雲軒的工作人員感覺好的不得了!趾高氣揚;同時當年朵雲軒拍賣,即使沒有成交,也要付10%佣金,說明當時內地拍賣還處於學習興起的過程,這就是上海朵雲軒拍賣成立初期的市場環境;後來不僅上海、北京,全國拍賣公司的成立就像雨後春筍般地出來了。
左起:顏明、趙玉吉、楊丹霞、張永鐵、秦大樹
CANS藝術新聞:初期階段的上海拍賣市場,有哪些讓您難忘的人事物嗎?
顏明:
對於人,我比較難忘的是餘存黨先生,餘先生在早期上海拍賣界無人不知,對初級階段的上海及中國內地拍賣貢獻良多,堪稱早期中國內地拍賣行業的一代梟雄,如今雖然他早已淡出了拍賣界,但我依舊對他比較敬佩。尤其早期很多重量級的東西都是從他那裡拍出來的,比如後來被北京匡時拍賣了近3000萬的陸遠〈歲朝喜慶圖〉(《石渠寶笈》著錄),1997、1998年在餘存黨那裡成交價是6萬;還有一件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1999年200萬已經是天價了,後來在西泠拍了一億多人民幣,破了任伯年的世界紀錄。
在91年左右我做拍賣的時候,餘存黨還常來我這裡買東西,92年他接手了德康拍賣,專門拍賣藝術品,越做越大,還在南京西路的上海美術館租用了辦公室;後來德康拍賣又改名為上海新世紀拍賣有限公司。他別出心裁地搞社區服務部,在那些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社區裡跟居委會合作,走街串巷,設攤點進行公開徵集,等於是掃蕩一樣,加速了藝術品的換手,當時很多東西都因此流到了海外,被港臺人士買去,因為當時港臺人士相對內地的人還是比較有實力。所以說,餘存黨的公司是朵雲軒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當時上海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拍賣公司,比如王薇女士在1996年承包的城隍廟拍賣;我在1996年底1997年初加盟上海工美拍賣,和廉亮先生成為合作夥伴。當年辦公地點是在老鳳祥銀樓,上海拍賣行的書畫部也在老鳳祥銀樓。但當時市場各方面不像現在這麼紅火,經營面很窄、很困難,而幸運的是我加盟後的工美首拍,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年在上海工美跟廉亮先生合作的時候,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1998年6月18日,是工美春拍,封面吳湖帆的〈峒關蒲雪圖〉,被香港行家朱經綸為東南亞買家拍下,落錘125萬人民幣,現在雖然覺得很便宜,但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廉亮先生在現場看到落槌價時,激動得當場血壓飆升,我們馬上把他扶到海倫賓館電梯邊的三人沙發上躺下。這真正是讓人又「驚」又「喜」啊!
還有我最早搞拍賣的時候,就認識的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的包銘新教授,現在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成扇的收藏大家,我對他很敬重。我們第一次見面就是1991年在虹口教育學院,畫家何曦陪他來看預展,我向他推薦了潘志雲〈紅袖添香圖〉成扇,他買下了,這是他的第一件藏品。我還建議他買扇骨,因為那時名家所制的扇骨才一兩百元一把,他後來陸續買了幾千把,現在堪稱是中國扇骨第一了。
餘存黨在上海德康主持拍賣會
CANS藝術新聞:後來上海及內地拍賣市場是怎麼發展的?
顏明:
其實上海的拍賣還是比較弱的。北京1995年成立了瀚海拍賣,在秦公先生的帶領下做的是風風火火很輝煌,因為他們有強大的庫存,且有文物公司作為後盾。後來瀚海在秦公逝世後,北京拍賣圈子有如三國演義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瀚海一尊的地位,逐漸讓位於嘉德、保利和後來成立的匡時,這三個拍賣公司在北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嘉德和保利應該算是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引領者。
嘉德在97、98年開始把書畫分類拍賣,分為近現代和古代,還為海內外著名藏家舉辦專場或系列專題拍賣,都取得較大成功。尤其是2005年,趙旭先生作為保利拍賣的創始人,促進了保利的極大發展。2007年保利開始做「夜場」,引入「精品場」拍賣的概念,大獲成功。而從2008年開始,趙旭開始陸續推動尤倫斯男爵藏品拍賣的項目,這是中國古代書畫一次巨大的騰飛,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和高潮,從此保利拍賣開始引領中國藝術品市場,促成了中國書畫億元時代來臨。在藝術品交易中,新理念、新版塊被不斷推出。從2010年以後,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熟了,產業鏈也逐漸成熟了。
2005年12月28日在顏明召集組織下,邀請臺灣林百裡及中國內地藏家群,在上海王寶和大酒店舉辦了「海峽兩岸著名收藏家們座談會」。
左起:顏明、項志峰、劉太乃、黃學星、林百裡、汪健、邱鳳玉、董國強、王政松。
CANS藝術新聞:可以談談中國內地拍賣行業發展為何會北重南輕嗎?其根本原因究竟為何?
顏明:
明清以來,北京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重中心是不容置否的,除此更是藝術品鑑藏的交易核心,是其他地方難以撼動的。雖然晚清民國以來,上海經濟繁榮,全國的文化精英也大量匯聚到這裡,十分輝煌,但建國後北京作為首都,人文薈萃,他的中心地位更加凸顯,獨一無二。
畢竟北京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平臺,較早成立的幾個拍賣公司在北京都有著強力的依靠和支撐,吸納了雄厚的資源。其實南方也不乏大買家和大賣家,但交易拍賣的事自然而然地都匯聚集到了北京,所以就形成了北重南輕的局面。不過南方也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拍賣行,只是總體實力不如北京而已。
在南方,杭州西泠拍賣的異軍突起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江南一霸,而總經理陸鏡清更是西泠拍賣崛起的風雲人物,個人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也非常有能力和才華,他帶領西泠走出具有特色多元化的拍賣之路,把專場做精做細,著力挖掘藝術品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對藝術品內在價值深度挖掘。這個模式在南方得到了收藏家支持,並得到全國市場的認同。
顏明、陸鏡清合影
CANS藝術新聞:最近朋友圈都沒有西泠拍賣陸總的消息,是不是陸總遇到了什麼樣的麻煩?
顏明:
陸總現在什麼情況我不清楚,眾說紛紜。有人說陸鏡清的成功是靠西泠,但我不這麼認為。他是西泠拍賣的創始人,當初他與西泠印社各拿一半股份創建拍賣公司,西泠印社的確在印學界影響巨大,是塊金字招牌,但西泠本身是沒有任何拍賣資源的,不像朵雲軒、榮寶齋和瀚海那樣有庫存可以提供拍賣,而是全憑陸總幾十年的人脈,到處奔波,一步步從無到有、做大做強。
可以說,沒有陸鏡清,就不可能有今天西泠拍賣的規模,而沒有他的西泠拍賣,或許要回到過去輝煌不是件易事,時間能證明一切。而且他是一位非常有情懷的拍賣從業者,一位愛國的民營企業家。我雖然人微言輕,但我想代表整個行業發聲,說一句公道話、良心話,對於這樣一位有才華、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家,應該要愛護和包容,還是應該多想想他嘔心瀝血做出的貢獻,中拍協也應該關心一下他。我們都希望陸鏡清先生能平安回歸西泠,再創輝煌!
2016年大觀古書畫研究院成立嘉賓合影
中間:鍾銀蘭。前排(左起):1張申,2徐世平,3高劍敏,4張瑾,5黃韻芝,6楊丹霞,7魯力,8顏明,9單國霖,10朱萬章,11黃偉利。
後排(左起):1孫同,2高遠,3顧風,4蘇坤,5包銘新,6王亦旻,7凌利中,8戴卓斌
CANS藝術新聞:我們來談談您所專精的古代書畫市場吧!您對這些年古代書畫市場的變動有何看法?
顏明:
古代書畫的價格一直不高,2000年前後,《石渠寶笈》著錄,也就是清宮舊藏的書畫,才幾十萬左右。1996年我拍賣經手了一件張若靄的〈折枝花卉〉,乾隆御題,是上海的第一張《石渠寶笈》,當時拍了20多萬人民幣,已經是意想不到的高價了。後來經過像嘉德、瀚海這些拍賣公司的策劃和宣傳,大家開始慢慢瞭解古書畫的價值和魅力,價格才開始漲了起來。
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是保利推出的尤倫斯男爵藏古代書畫,在08年09年不斷刷新中國古代書畫的世界紀錄。近年來,經過出版、著錄的古代書畫價格一般都要好一些,但古代的真跡、精品實在是太少了,一經出現,往往也是高價,但跟近現代相比,古書畫價格還是很穩健的。
總體來看,古代書畫的價值是被低估的,而古書畫的市場前景必定會越來越好,永遠是向上發展的。因為大部分好東西都在博物館裡,流傳在市場上的非常有限,資源非常稀缺,而古代書畫又真正代表中國藝術的精髓,所以方興未艾,前途不可限量。一旦有真正的精品現身,必定會再創新高。
很遺憾,對古書畫拍賣有推動作用的北京匡時,在出現人事重大變動後已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上海朵雲軒在朱旗先生的領導的下,秋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廣州的華藝國際今年進軍北京,獲得了驕人的成績,現在已經穩居全國拍賣前三強了。而南方拍賣的領頭羊──西泠拍賣則可能正在面臨著重重困難,特別是對於西泠的總經理陸鏡清先生,我感到十分擔憂和不安,我們都希望西泠拍賣在陸鏡清的帶領下繼續創造輝煌。畢竟拍賣行最大成功來自於「人才」,一旦「人才」有所異動,都將牽引所屬拍賣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及市場的興衰。
左起:張維平、顏明、李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