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創造價值,創造美好生活。本篇是「秩序下的人生智慧」之「吃出長壽」的第三篇,揭開美國200隻猴子「八分飽」長壽試驗的秘密,探討吃得越多死得越快,養生瞎折騰的問題。前兩文分別講了「養腸胃」和「喝水生津」的內容,這一篇講怎樣遵循科學規律,科學地吃,吃出長壽人生。
01 200隻美國猴子「八分飽」試驗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我國網際網路上突然冒出了眾多「美國200隻猴子實驗」的網文,影響之廣、波及之大世所罕見。而且,這篇文章至今仍在網絡上盛傳。
說的是什麼呢?
大意是說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將200隻猴子分成兩組:一組猴子不控制飲食,管飽,另外一組嚴格控制飲食,只讓吃七八分飽。10年後,敞開吃的這100隻猴子中,很多體胖多病的猴子,有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的,100隻猴子死了50隻;而控制飲食的那100隻猴子中,只有12隻死亡。
呵呵,這真是太有趣了。
我知道,科學實驗向來是很嚴謹的。可我查了這裡面的大量文章,都沒有尋見這是美國的哪所大學,或哪所實驗室做的試驗,留下影像記錄沒有呀?都不得而知!
我不敢輕易斷言這試驗,就又繼續查。後來查到一個更搞笑的。
一篇帖子居然說這個試驗是在「郭華山」做的。
可「郭華山」在哪兒呢?它在中國的「水簾洞」景區,那裡也有很多的猴子。
美國做了那麼一個轟動天下的試驗,真的不留下任何可供人們查詢得著的蹤跡嗎?
關於猴子的試驗,美國還真做了幾個,而且美國人還真的喜歡用猴子做試驗。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勞裡·桑託斯與經濟學家一起,把7隻猴子(3雄4雌)關進一個大籠子裡,做了個關於猴子財富分配消費行為的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人工受孕產下的小猴,也被其殘酷咬死。
這些試驗都有據可查。可是,200猴試驗,卻查不出任何出處,突然間就神秘地冒了出來,而且到處都是。
02 明尼蘇達「飢餓試驗」告訴你不要亂減肥
這裡還要說美國的另一個著名的試驗。
1944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安塞爾·凱斯博士從400多個志願者中,挑選了32個身心健康的青年男性進行飢餓試驗。第一階段是12周的控制期,每天可以吃到熱量3200卡路裡左右的食物。第二階段是長達24周的挨餓期,只能進食大概1600卡路裡的食品。
試驗結果是,在控制期,這些人感到又冷又累,大量掉頭髮,經常暈眩,常常脾氣暴躁。而且,所有人都出現肌肉萎縮,浮腫,貧血,並患上精神類病症。
三個月的恢復期結束時,很多人沒有回到試驗前的狀態,有的甚至因為如影隨形的飢餓感開始暴飲暴食。
顯然,試驗期的「飢餓感」已刻入骨髓,在無形間被放大了。
03 養生最忌瞎折騰
講這些故事並不是要否認「八分飽」的說法。而是說我們要嚴謹,要科學判定,而不是像某一些人那樣,去附會,甚至生生弄出一個試驗來。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吃飯呢?我們天天吃飯,少的也吃了幾年、十幾年了,多的吃了幾十年,還不知道怎麼吃飯嗎?
也許,我們中的一部分人,可能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吃飯。
其實,還是我們老祖宗最有智慧的,孔子不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說法嗎。
早在公元前1649年,中國就出了一個偉人伊尹,他生於夏末商初,被稱為「中華廚神」,活了100歲。
偉人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伊尹之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
2015年4月9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公布,裡面有一篇剛剛在2020年6月23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文章,叫《湯處於湯丘》,裡面就記載了一句伊尹說過的話:「(古之聖人)食時不嗜珍,五味皆哉,不有所傺。」
意思是說聖人吃飯不愛好珍饈,各種味道都吃,沒有特殊專一的偏好。
看看,這就是百歲廚神的觀點:不嗜珍,五味皆哉。
而可笑的是一些現代人。比如2019年11月11日在麗江去世的自然療法大師林海峰,他認為大眾應該斷食絕食排毒養生,每天只需要喝8杯西芹、胡蘿蔔、黃瓜等榨成的果蔬汁。結果,幾顆紅棗就把脆弱的他給「毒」倒了。
杭州虎跑寺,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到那兒去斷食辟穀。他被稱作通才和奇才的,寫下「長亭外,古道邊」名篇,至今傳響不止。
不過,我觀其《斷食日誌》,似其辟穀有諸多不妙之處。
比如,「斷食初期改食冷生水,漸次加多」,「飲冷水三杯」等。
斷食第一日,就已讓他受不了了,清晨八時就「手足乏力,頭微暈」「腦力漸衰,眼手不靈,寫日記時有誤字,多遺忘」。
第二天他餓得實在受不了,「飲冷水甚多」。第四日「小便後尿管微痛,因飲水太多之故」……
這樣,本來身體很正常的,生生要辟穀,還飲大量冷水,給腸胃折騰出許多的不正常來。
李叔同61歲就去世了,或許與此有關吧。
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留下了很多養生之道,比如被稱作「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就說,「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
所以早飯可飽,午飯則「過午不食」。
又說,「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等。
李叔同辟穀喝冷水,又生吃瓜果等,是不是有違「內經」之道呢?
我有一個朋友兼同事,本來身體就瘦小呀,可她還要減肥。在朋友圈,她曬自己減肥的成效,一周可以減一、兩公斤雲。
某一天,她突然不再曬朋友圈了,後來才得知,她在醫院查出了癌。讓人嘆息不已。
04 均衡協調是飲食長壽之道
秩序論有一個「均衡協調原理」,就是說什麼都要講究均衡與協調,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偏重一方。
人體呀,是一個功能特別奇妙的生命體,它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你偏重於一種或幾種,又怎麼滿足得了其繁雜的需要呢?
冷熱均衡,寒熱協調,如藥王孫思邈就說:「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鹹增苦,四季少甘增鹹。」飲食得搭配著來呀。
抱樸子葛洪也講究均衡協調,他說:「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毋灼唇,冷毋冰齒。」所以,飲食不要過熱也不要過冷。
清代有一個很出名的養生大師叫曹廷棟。在那個醫療水平較低的年代,他靠養生活了86歲。他專門寫了一部養生書籍叫《老老恆言》,是真正的養生專家。
秩序論說,「元素越多越混沌」,你吃得多了,攝入的食量多,種類多,當然就會加劇體內的混沌。「混沌熵增」,對身體又有什麼好處呢?
這就是很多現代人養生所說的「八分飽」。
我們的老祖宗其實早就說過「八分飽」的道理,《道德經》說「五味令人口爽」。「爽」不是爽快、舒服的意思,而是指「失」,「失去正味」的「失」。所以,要分開來分頓吃,各有各的味道。這對嘴巴有好處,對腸胃也有好處。
曹廷棟說:「勿極飢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這與《抱樸子》說的「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是同樣的道理。
再來看國外的研究,少吃可以長壽的試驗倒是比較多。
自上世紀30年代始,以蠕蟲、蒼蠅、小鼠和猴子為對象做過實驗,尤其是1935年那場小白鼠實驗,讓小白鼠節食30%後,其壽命反而更長。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NIA)科學家茱莉·馬蒂森和她的同事對多項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後認為,比正常進食少的猴子,死亡率,相應的就更長壽了。
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後也發現,吃得少的猴子外表更年輕,身體更健康,癌症和心臟病發病率降低50%以上。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均衡協調的情況下,要讓細胞保持一定的「飢餓感」「危機感」,從而讓細胞更有活力,生命力更旺盛。這正是秩序論「危機進化律」所闡釋的原理。
吃得越多,死得越快,這是說吃得多了會加重腸胃的負擔,還加重內臟的負擔,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當然器官就損壞得快。器官壞得快,是不是死得快呢?
要想吃得健康、吃出長壽,「八分飽」之外,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用最新的秩序論原理解構公眾大凡小事及世界政經時事,用秩序創造價值,創造美好生活。喜歡我的文章和觀點,敬請點擊文首「關注」,關注「秩序創造價值」。心中有感想請在評論區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原創文章,竊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