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註:是的,終有一天,我們會分開,但愛會定格所有的「美好瞬間」,永不消散。
傍晚,第N次給棒棒讀《爺爺變成了幽靈》,毫無懸念的,媽媽依舊是哭到臉花。
媽媽和棒棒都很愛這本書。
但棒棒始終不理解:「媽媽你為什麼哭啊?爺爺變成幽靈多好玩啊,可以穿牆呢!」
「但是爺爺最終還是離開了不是嗎?他和艾斯本再也不會見面了。」
「嗯,他們不能一起堆沙堡,也不能一起去遊樂場了,爺爺死了……可是,媽媽你為什麼哭呢?」
「因為……因為跟爺爺堆沙堡和去遊樂場之類的記憶,媽媽也曾有,但以後沒有了。」
「媽媽的爺爺也死了嗎?」
房間外,傳來佳佳四處奔跑的聲音,兩歲多的佳佳依然偏愛以動物為主角的童書,她對「人」還提不起興趣。
我放學回家,站在門口,看見不大的屋子裡擠滿了人,我媽皺著眉頭在廚房裡忙碌著,直到我走到她身邊,才瞥見我,然後鄭重其事的告訴我:爺爺沒了。那年,我15歲。
爺爺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重要的感情依託,他對我和妹妹那份無原則的偏愛,幾乎拯救了我們的童年。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裡,那份偏愛滿足了我們脆弱的「虛榮心」——我們可以撒嬌任性、可以不可理喻的吵鬧,可以永遠做個傲嬌公主。對我們而言,那個時候,除了父母,爺爺的愛是不可取代的。
被爺爺寵壞的我,在一次索要零食未果後,和爺爺生氣翻臉,大吵大鬧,甚至惡語相向。當爺爺認輸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走向小賣鋪時,那個背影在我心裡刻了足足二十幾年,我沒有絲毫勝利的喜悅,我只想和他說句「對不起」,在心裡默念了幾百次卻幾次三番都沒有說出口,我一直告訴我自己,道歉,以後有的是機會。
直到爺爺最後真的走了。
當然,媽媽的爺爺沒有變成幽靈,所以我一直沒有機會和他說「再見」,也沒有機會和他說出那句「對不起」。
但還有一種見面的方式叫「夢」,當穿著藍色毛衣的爺爺最後一次出現在夢境裡時,我緊緊的抱著他不願意放手,我告訴他我想念他,我跟他說對不起。但「再見」兩個字,卻直到泣不成聲的醒來也沒能說出來。有時,這兩個字太沉重,太艱難,我們無力承受。
房間裡,媽媽依然沉默,佳佳已經跑進屋安靜的依偎在一邊,看著哥哥意猶未盡的一遍遍翻著書,媽媽發現他總是停留在書裡關於「爺爺的過去」以及「爺爺變成幽靈後回來繼續陪伴艾斯本」的橋段,因為他很喜歡書裡的爺爺,不管他是「人」,還是「幽靈」。
「爺爺想小哥哥,所以變成幽靈回來陪他玩。」棒棒像是自言自語,
「幽靈,是什麼呀哥哥?」佳佳永遠對人以外的生物更感興趣,
「幽靈可以穿牆壁的,但後來爺爺死了,嗯,就是再也沒有爺爺的意思,媽媽都哭了。」
「啊?媽媽哭了?死了就是沒有的意思啊。」
「對,但要說『再見』才可以走明白嗎?不能忘的。」
媽媽一邊聽一邊笑了。
媽媽應該告訴你們: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只要我們之間還有愛和回憶,生死之間就並非不可逾越。還有,如果童書裡的一切都是真的該多好,因為是時候,媽媽也該勇敢的和自己的爺爺,說「再見」了。
如果您喜歡,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了解我的更多文章;同時也感謝您的轉發,讓更多的人關注並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