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界的元朗是香港一塊特別的地域。在多山的香港,只有元朗這一塊平整而廣闊的平原,所以這裡曾經有連綿的農田與魚塘,很長時間都被稱作「香港的糧倉」。
元朗中心區,好到底面家、大同老餅家集中在一條街上
追溯歷史,元朗很早就出現了一個繁華的市鎮。深圳原來屬於寶安縣,同屬寶安縣的還有在1842年開埠之後劃入另一命運的香港。開埠之前,寶安的中心並非今天劃至深圳周邊的位置,也不是還未脫離漁村狀態的港島,而是在元朗。由於元朗周邊水系發達,深圳河兩邊的農民和漁民都會將產品拿到這裡來交易,這就形成了墟市。墟市的發展帶動起商業與茶樓酒肆的興旺,元朗自古以來有著發達的飲食文化。
元朗人以元朗的身份驕傲。時裝設計師、同時也是電臺主持人和專欄作家的鄧達智就是這樣的人物。他生長在元朗的圍村,對它舊日的田園風光充滿感情。隨著香港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元朗許多田地魚塘都已經填平,取而代之的連片大型的公共屋邨。鄧達智曾與姐姐鄧桂香合作,寫下一本《元朗食事好時光》,從媽媽做的菜開始,讓味蕾在時空中旅行,串聯起根植於記憶中的元朗風物。
香港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從小生長在元朗,對這裡的風土人情頗為熟悉
儘管鄧達智在書中提到的一些特色名物已經消失不存,但作為物產豐饒之地的元朗至今仍然以美食馳名香港。今天在元朗尋食,既有大榮華這樣的酒樓可以吃懷舊茶點與圍村菜來飽口福,還有街邊數不清的小吃和排檔可以發掘「寶藏」。如果你沒有去過元朗,那不妨按照鄧達智為我們設計的行程,開啟「吃」的一天。
早尖峰時間,乘地鐵從港島前往新界元朗,雖然路程要一個多小時,但卻心情舒爽——換乘站的人步履變慢,車廂裡的人也愈來愈少。當列車忽然由隧道變為地上行駛,衝出黑暗的那一刻終於覺得掙脫了港島的擁擠與壓抑,到了個開闊的世界。
只是肚子還在咕咕亂叫。早餐未吃,就為將胃留給鄧達智推薦的「冬菇亭」去體驗一下。「冬菇亭」是老香港的記憶。上世紀70年代,隨著公共屋村的誕生,政府在各個屋村社區建了一批為居民提供熟食的攤檔,把它們都集中在一個冬菇形狀的屋簷下。因為噪音問題,90年代後許多「冬菇亭」都被改作它用,元朗市中心大棠路一帶的「冬菇亭」是難得保留下來的一處。
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冬菇亭」
圍繞「冬菇亭」走了一圈,發現有擅長做雞粥的善心粥品店,有以咖啡和紅茶見長的佳記,主打腸粉的王海記,還有個粥麵粉飯無所不賣的洪記。抱著什麼都想嘗嘗的想法,我們就在洪記的圓桌前坐下。如此平民化的街邊攤檔做的也不比酒樓差:艇仔粥裡魷魚、豬皮、鯇魚肉和碎牛肉一樣不少;小籠蒸鳳爪照樣酥香軟爛;齋腸粉雖沒有餡料,但也混了一層細細的蔥花和蝦皮。
來「冬菇亭」吃早餐,為了盤中的滋味,也為了感受人情世故與市井日常。旁邊的老爺爺一落座,服務員就貼心地端來了一碟蘿蔔糕和一籠豉汁蒸排骨,可見都是熟客。不遠處,幾位叔叔伯伯不知道聊到什麼話題,開心得好像孩子一樣。大約他們都是學生時代的好友,退休無事,天天又可以在這裡聚會了吧!「冬菇亭」外的街道上車水馬龍,「冬菇亭」裡的人們則是悠悠篤篤,仿佛這裡是塊被時光遺忘的角落。
元朗的街邊排擋
走在市區中心最繁華元朗大馬路上,我們遠遠就被一股炒花生的香氣吸引。原來是一家名叫「其奧」的店鋪正在現場製作花生糖。一位老伯正將冒著熱氣的糖漿倒在鋪滿花生和芝麻的鐵盒子裡,接著拿兩柄鏟子將它們一併炒起。如此反覆多次,最後將圓形木棍將糖壓成規整的形狀,再用刀來切成小條。「喏,嘗一塊吧!」老伯遞給我。這塊花生糖還溫熱著,每口咬下去都是足足的花生和芝麻,又香又甜。他建議我買一盒混合了椰絲、黑芝麻和白芝麻三種不同口味花生糖的盒子。「我幫你密封好,帶回北京去放一個月都不會壞的。」
其奧
這樣的傳統零食店鋪在香港已經不多了,這讓它如同標本一樣特別。除了花生糖外,在這裡還能找到各式各樣天然食材製成的糖:腰果核桃糖、南瓜子糖、柚皮糖、薑糖、龍鬚糖;還有各種涼果子:芒果乾、陳皮梅、柚皮絲、杏脯、化皮欖;以及不同糕點:香蕉糕、綠豆餅、雲片糕、糖柑餅等等。可以想像,如果把童年的我扔進店鋪,我必定如痴如醉,再也不想走開。
其奧花生糖店內
老伯正是鄧達智和我提過幾次的黃嶽永,一個有故事的人物。黃伯30年代生於潮州,經歷過日本人佔領時代的困苦年代,後來輾轉來到香港,在九龍城立足,賣起最拿手的花生糖。70年代,他覺得還未去看過世界,便出去跑船,沒想到染上了賭癮。結果行船風光,不過是大夢一場。黃伯最後終於悟得人生道理,回來娶妻生子,一心一意經營這家店鋪,生活仿佛又回到原點。經歷過大起大落,黃伯手作花生糖的技術才更上一層樓:沒有喧賓奪主的甜,沒有咬而不破的硬,是有嚼勁,但不會傷著牙。人生的味道,剛剛好。
在元朗品嘗小吃,鄧達智就提前有忠告:每次只能吃半飽,因為美食隨時可能就會出現在下一個轉角。我們嘴裡還嚼著花生糖在街上走走逛逛,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鄧達智經常光顧的另外一家店鋪——勝利牛丸店。
經過30多年的經營,菜單還是簡簡單單,沒有什麼花樣。和牛相關的就是牛丸、牛筋、牛腩再和粉面的配搭。我們要了一種三樣澆頭拼在一起的米粉。咬下一口牛肉丸,肉汁立刻爆漿而出,牛肉味也濃鬱,果然名不虛傳。那種彈牙的口感,可以描述為一種肉質對於牙齒微妙的抵抗和反彈,也是能讓人吃起來上癮的。想到電影《食神》中有把牛丸當桌球來打的場面,大概這「勝利」的牛丸落到地上也一定會彈起很高。牛腩同樣做得相當出色,用花椒八角滷汁燜香,入口鬆化,牛筋部分膠質豐富,吃起來都是黏嘴的。湯有種清鮮之味,也是湯裡加了冬菜的緣故。
勝利牛丸店
據鄧達智說,老闆胡順清12歲就隨母親在市場裡打工,能有今天三家店面的成就,完全是拼搏向上「香港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對胡老闆做牛丸的講究非常了解:他每天早晨五點都要去市場採購新鮮的牛眼肉,那種肉剛剛從屠宰場運送過來,細胞未死而有彈力。如果找不到足夠量的牛肉,他寧願少做一點,提早關門,也不會以次充好。
鄧達智最近就發現店裡的法蘭西多士也很妙。所謂法蘭西多士,就是英語的French Toast,普通話的法國土司麵包。這裡的多士貴在料足:三片方麵包中放入火腿和芝士,浸足蛋液後到鍋裡油炸,盛入盤中後,淋上糖漿和鮮奶油。看來勝利店中的招牌小吃又可以補上一樣。
之前我曾經兩次去過「成記」茶餐廳。第一次是在晚上,結果發現是個叫做「旺記」的海鮮排檔。一問才明白「成記」和「旺記」兩家餐館共同租用一個地點,「成記」只做早晨六點到下午三點半的時段。第二次我是上午去的,想嘗一份鄧達智心心念念的「瑞士汁雞翼」和「瑞士汁豬排」,不料對方又告訴我,這兩道菜只在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半售賣。於是這天我第三次來到了「成記」。老闆阿MING已經認得我們了,他笑著說:「啊,你終於來對了時間!」
「成記」老闆阿MING
阿MING算是鄧達智的一位遠親。其實也多虧鄧達智和阿MING打過招呼,否則這兩道菜12點售賣,不到一小時就會賣光。估計全香港也找不到這樣價廉而物美的豬扒與雞翼。一塊比手掌還大幾圈的豬扒或者4塊雞翼組合,加米飯,再加一杯飲品,只需28元。「瑞士汁」的配方是這裡的秘密。「瑞士汁」這個名字起源於廣州一家中西合璧的太平館餐廳,是一種以豉油、姜、蔥、冰糖和香料調製的甜味滷水,各家會有自己的比例。傳說是一位外地遊客去餐館吃飯,詢問一道菜的名字。侍者回答是sweet wings(甜雞翼),但客人理解成swiss wings(瑞士雞翼),這種醬汁也就被稱作瑞士汁了。我嘗了下豬扒,肥瘦剛好,完全浸透了汁水的甜鮮,的確非常美味。
阿MING實在是這個世界上最瀟灑的老闆。「那麼受歡迎為什麼不多賣些?而且,這樣的質量在銅鑼灣怎麼樣也要80多塊錢一份吧?」我問。「生意做夠了,就不會想太多咯!」他說。
元朗以做餅和餅家著名,「元朗老婆餅」是我來元朗之前就了解的特產。鄧達智告訴我,元朗的做餅傳統首先還是和它豐富的物產相關。「我祖母說,就是日治時期,元朗人也從沒有挨過一頓餓。做餅所需要的雞、鴨、蛋、米粉、糖和豆類元朗均可依自給自足。」另外就是元朗人的婚嫁習俗。在「過大禮」——也就是男方帶著聘金和聘禮到女家下聘,確立婚約的時候,同時要把禮餅擔至女方家。50個最少,多的則要300多個。普通人家多是簡單樸素的白餅,大戶人家的餅就豐富,像是紅綾、白綾、黃綾、核桃酥這些。這樣的派禮餅的習慣讓元朗能有高品質的餅家出現。
恆香餅店傳統中式禮餅
元朗今天三個餅店老字號大同、恆香和榮華中,要屬大同餅家最為忠於傳統。恆香和榮華都是從酒樓轉做禮餅,今天的業務也日益多元化。大同於1943年由現任老闆謝禎原的父親謝睦堯創立,至今70多年的歲月,雖然也兼營腊味和西點,但中式唐餅的製作始終是他們最看重的一塊。
大同老餅家老闆謝禎原先生
我們進店的時候,謝禎原正好在場。見我對唐餅感興趣,他便一一給我介紹。他最推薦的是白餅,「除了我們做,其他餅家已經沒有了。」這種餅在過去結婚送禮中是量最大最普通的一種,外形圓圓白白,中心隆起,有著早生貴子的寓意,也叫做「大肚餅」。咬有一口,感到有小麥的清香,柔軟卻很有種嚼勁兒,十分耐吃。謝禎原說,在新界的農村,男女老少都愛這種餅,它對腸胃不好的人也有好處。另外有一種皮蛋酥也很特別。酥皮點心中,是綠豆蓉和一小枚皮蛋的組合。習慣了皮蛋在涼菜中出現,覺得它應該是鹹口而不是甜口,但吃起來就覺得十分和諧,它給點心增添了滑和彈的口感。我還對一種純粹月餅皮做的點心非常中意,據說那是大同最早做月餅時「廢料利用」的結果。想起以前過中秋節,經常對甜得發膩得餡料望而卻步,總想要是能只吃皮,不吃餡就好了。這回真的有人做出來,滿足我的願望。
連續吃了五六種唐餅,發現每樣都有自己的風味和面貌,而且能感受到不同原材料的天然香氣。謝禎原就說,這是因為這些餅都沒有加入任何防腐劑與添加劑,所以吃著無論口頭還是腸胃,都不會有什麼負擔。「多吃幾個不覺得乾渴,反而會有喉嚨滋潤的感覺呢!」此時已經六點多的光景,下了班的主婦們紛紛來店裡採購。我們慶幸自己來得早,否則像是白餅和皮蛋酥那樣搶手的糕點,恐怕就輪不到給我們了。
鄧達智說,每次經過元朗市區,他都有一種懷舊情緒在舌尖上醞釀。是吃一碗勝利的牛丸米粉,還是來碗好到底的雲吞麵呢?很多時候,他還是會選擇後者。這家1946年就開業的店中承載了更多關於童年和母親的記憶。
「好到底」的招牌鮮蝦雲吞麵
那時「好到底」的對面是光華戲院。母親生養六個孩子,周末有餘暇時還是會帶鄧達智以及兄弟姐妹們去看電影。而每次看完電影後的吃食,幾乎必然就是吃「好到底」的雲吞麵。在那裡,母親教會鄧達智應該如何欣賞一碗好的雲吞麵:首先賣相就要端正,是四粒雲吞在中間,上面放一層面,而面要浮在湯上。然後則要從湯、面、皮和餡四個方面來評判——湯是要由豬骨、大地魚、蝦頭和蝦殼等材料慢火熬製而成的,裡面要再加上幾根韭黃提香;面是要鴨蛋製作,或是用竹竿壓制的竹升面,或是人手打制的銀絲面,但都要鹼水面才能保證爽口;雲吞的皮要擀得非常薄,而且包完餡之後要有「金魚尾」出來才是正宗;餡料也須得是蝦肉和豬肉的混合,蝦肉越足雲吞的整體質感和鮮味才越高。
一直保留至今的老招牌
我們走到「好到底」的門口,果然一股舊日氣息撲面而來。門旁邊的廣告牌是40年代的作品,聯繫電話都是當時四位數的編排;裡面的馬賽克牆壁和皮座卡位就好像香港老電影的布景。這裡的雲吞麵味道堪稱完美。值得一提的還有一種水餃面。它相當於是用水餃代替了雲吞,但這種水餃是魚皮水餃,製作工藝更加複雜:將鯪魚的背脊肉切碎製成魚茸,再與澄粉混合在一起製成餃子皮,餡料裡有蝦肉、墨魚、豬肉、香菇與木耳。吃到嘴裡魚皮是種脆而韌的感覺。
完美的一天要以甜品收尾。鄧達智的建議是不能錯過B仔涼粉,「一定能給你們』吃貨』的一天畫上個完美的句號!」
B仔涼粉店面
我們開始還一頭霧水,因為香港食評網站Openrice(相當於「大眾點評」)上面根本找不到這家店鋪的名字。接受之前尋找成記的教訓,我還在想是不是B仔涼粉也是只做晚上的生意,白天是另外的店鋪,所以就沒有登記。結果原來是B仔涼粉是佳記甜品點的一個招牌甜品。1985年開業的佳記曾幾何時只是家默默無聞的糖水店,售賣傳統的紅豆沙和芝麻糊之類,直到有一天元朗警務署一名外號「B生仔」的熟客讓老闆按照他的要求做個「水果拌涼粉」,味道出奇地好,「B仔涼粉」也就固定下來成為本店主打。
B仔涼粉
「B仔涼粉」端上桌我們就驚詫了,完全不是精緻小巧的一碗糖水,而是豪邁華麗的一大盆,裡面層層疊疊堆放著涼粉和西瓜、芒果、密瓜、菠蘿蜜、龍眼、荔枝等超過十種的熱帶水果。涼粉也就是燒仙草,是將一種叫做仙草的草本植物煎制過濾得到汁液,再加入薯粉凝固而成的。另外有煉奶可以澆在上面。「B仔涼粉」吃的是水果的新鮮,同時也有驚喜,「哇!這裡還有椰果!」,「看!下面還藏著蘆薈!」我和同伴就一起在這裡面「挖掘」著「寶藏」。
這家甜品店如今還有另外一個特色——蒜茸香辣雞翼尖。聽上去在糖水店裡出現有些違和,但這種甜鹹搭配也能讓人食慾大增。我上一次吃雞翼尖這種東西還是在西雙版納瀾滄江旁的小店,當地人喜歡用辣椒爆炒的方式來做這道下酒菜。雞翼尖沒什麼吃頭但非常有滋味,吃過一次便叫人念念不忘。
臨近午夜12點,我們終於心滿意足地揉著圓滾的肚皮搭上了返回港島地列車。由於這是冬至後的第二天,有的店家這天還在歇業,比如那個鼎鼎有名的亞玉豆腐花店,所以還是留下了遺憾。不過,這也算下次再來元朗的念想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