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個熱火朝天的年份。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春雷一響,如同春筍一般,無數的創業人從熱土上冒了出來。
我們相遇在張江,我們相遇在西二旗,我們相遇在珠江新城。那時候,想在中關村的咖啡店,找到一張桌子不是一件容易事。所有桌前都人頭湧湧,如何創業,如何賺錢,討論得熱火朝天。
那時的年輕人,既不怕苦,也不怕累。
扯起大旗,振臂一呼,就有無數同樣胸懷創業夢想的兄弟們,紛紛聚到麾下來。
打開電腦,秀出PPT,便有無數懷揣熱錢的富豪風投們,趕著搶著給融資投錢。
那時的朋友圈,最流行的,是已故NBA巨星科比的名言: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
創業人們堅信,自己敲下的每一行代碼,繪製的每一頁PPT,都會在不久的將來,轉化成陽光一般閃耀的黃金。這不是打工,這是事業和前程。
誰又能想到,這群都市中的新貴,會有一天,也樂於用「打工人」三個字,來形容自己呢?
夢想肥皂泡的破滅,大概是2018年吧。
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以15億的價格將自己的公司拋售套現,一瞬間實現了財富自由。
這是多少創業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夢之不得的事。
創業的神話被炒上了巔峰,多少人咬緊牙關,拼盡最後一口氣,似乎那花團錦簇的未來,也在向自己招手似的。
誰能想到,接踵而至的是大小創業公司都隨之陷入了困局。
咖啡館沒人去了,PPT沒人看了,鋪天蓋地的熱錢一下走光了,曾經個個是香饃饃的創業公司,一夜之間,淪為了無人問津的老寡婦。
創業人們一下子傻了眼。說好的四輪呢?說好的上市呢?說好的年薪百萬呢?
有的人從天堂墮到了地獄,有的人,直接縱身一躍,從三十層墮到了一層。
從滿腔熱情的「初創」,到平淡是福的「佛系」,再到自嘲自省的「社畜」,最後到認清形勢的「打工人」,這轉變,來得循序漸進,卻又合情合理。
到2020年,突如其來疫情的雪上加霜,可算讓勞動者間的歧視鏈,徹底煙消雲散了。
下半年開始,網際網路中湧動的亞文化開始解構原本的小資產階級的職業包裝,無論你是產品經理還是程式設計師,無論你是在5A寫字樓還是在5環外的工廠,只要沒有成為資本家,你就是打工人。
所謂的升職、加薪、創業、上市、股權……大多都是浮雲。資本家畫出的大餅,不能當真。時局一旦不好,他們捲鋪蓋跑人得比誰都快。
為何到今天,網絡會掀起「打工人」的熱潮?
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貧富差距大到已經讓奮鬥和努力沒有作用,階級固化到人們看不到前途。以前各種小資階級/中產階級還會誤以為自己是屬於中間派——既不是剝削的資本家也不是無產階級,從而好劃清界限把門一關不聞不問,但目前的社會和職場的不斷壓迫,已經讓他們開始發現,自己本質上就是一個打工者。
而「打工人」這個梗,是很重要的信號。
這是什麼?
說的理性一點叫共識,說的直白一點叫團結。
我是坐辦公室的,你是掏下水道的,我一個月萬把塊,你一個月3000塊,我們是一樣的,本質上沒區別。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打工和務農,成了中國農村青年人唯二的選擇,城市裡的小白領不會稱呼自己為打工,通常會給自己冠上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職稱以獲得尊重。
剛做了經理,就想趕緊跟基層分開,剛成了Jennifer,就想趕緊跟建國、衛華劃清界限。
那個時候勞動者之間沒有共同語言。
年輕人們熱衷造梗,有意無意間幾乎把每個人都拉近了距離;管你是哪個地方的,幹啥的,只要是苦逼打工的,我們就能是好朋友。
這是種惺惺相惜,這是種同病相憐,是:我理解你,我懂你。
很多人開始了解社會的真相,尤其是對資本、職場有了共同的情緒。
那些可以在洶湧的波濤面前泰然自若的人上人,畢竟只是少數。
每天為了生活絞盡腦汁的普通人,才是大多數。
這一刻,散落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廣大勞動人民,忽然就心連心了起來。
你生活很苦?真巧啊,我也是。
你打工很累?真巧啊,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