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還有30秒到達」面對天災,日本和中國是如何處理的?

2021-02-25 淘最霓虹

北京時間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附近發生5.8級左右地震,並伴隨著餘震不斷,附近的成都、重慶等地震感明顯。

截止6.19日早晨,13人遇難,200餘人受傷。

而6月18日晚,日本新潟也發生了6級地震。

眾所周知,日本屬於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多發國家,這些年來一直深受其害。

但是這麼些年下來,日本在抗震方面真的做足了功夫,他們的地震應急體系和公民意識體現在了很多細節當中。

下面就來看看他們究竟都有哪些措施吧~

在日本的建築施工中,對於抗震有三種構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

現在日本大多數建築採用的標準基本都是制震的標準,指的是讓建築物在地震晃動中,集中在一個地方造成損害,但其他地方不會發生損毀。

同時日本的房屋多採用鋼結構和木結構,使其在抗震性上具有天然優勢。


日本這些年來將《建築基準法》一改再改,將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一再提高。

修訂後的法規將住宅、樓房抗震標準提高為:經得住6-7級地震搖晃而不坍塌。尤其是商務樓,必須要能抗住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而在地震頻發區,住宅、樓房抗震標準則為9級。

這種精益求精,不斷修正既有法律的工匠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當地震來臨時,家中也會變得不再安全,所以日本對於避難所的設置十分重視,大多會以擁有空曠開闊地帶的學校或是公共大廳作為臨時避難所。

地震發生之後,當地政府官員會第一時間前往這些設施準備開放和經營避難所,並接受疏散的居民。

在本次新潟地震中,市民們打開手機地圖就可以查詢到離自己最近的避難所並前往,為驚慌失措的受災者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和安心。

為了防止被地震時倒下來的家具壓到,日本對於家具的擺放也是很有講究的。


又因為想進一步地以防萬一,他們還發明了各種各樣能夠固定家具的物品。


千萬不要看輕這些小東西,認為多此一舉。

地震發生時,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每多一點,人們能夠生存下來的可能就又多了一分。

真的是把防災的「防」字做到了極致……

上面說的這些大都是防災措施,然而一旦地震發生,我們能做的其實微乎其微。

但是,就連這一點日本也沒有放過,將震後可能會發生的情況納入了考慮範圍。

日本幾乎每個家庭必備的「地震包」

包括手電筒、耳機、電池、溼巾等震後必備應急設備

如果地震時家裡斷電了,怎麼辦?

別急,這一點他們也想到了

將手電打開,置於透明水瓶下

會使光芒比單獨打開手電的範圍更廣

可以照亮整個房間

日本早在1961年就出臺了《災害對策基本法》,與之後的各種法律法規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防災法律體系。

其中明確規定了心理援助在災後援助中的重要作用。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還建立了心靈創傷治療中心,同時設置心靈創傷治療研究所,對心靈創傷及創傷後應激障礙等進行調查研究。

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天災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如果不經過疏導,短期內也許還不會顯現,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一定會有不利影響。

對此心理工作者在受災地區中小學設置「教育復興負責教員」及「學校個人生活指導員」,並通過與家長及相關機構的合作,進行學生心理創傷救助。

日本近年來在應對地震災害中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單純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衛隊援助的「公共救援」,民間團體也要團結起來,互助「共同救援」。

那麼,對於這些實用有效的抗震方案,我們是否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鑑,使其能為我們所用呢?

在我國,提到地震,大部分人都會想到11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那個5月12日,我們經歷了數十萬同胞的死傷。

 

新聞中記者發回的畫面已是滿目廢墟, 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和糟糕的震後環境狀況,消防官兵、救援人員費盡千辛萬苦將救災物資運送至災區……

那時我們認命一般地感嘆,「天災面前,人類何其渺小……一定會一直搜尋下去,不會停止救治任何一名傷員,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11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地震應急響應系統早已有了質的變化。

6月17日,宜賓地震發生時,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對此次地震進行了預警。

此次向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向成都提前61秒預警,宜賓、成都的部分市民通過公共廣播、電視、手機、專用地震預警終端都收到了預警提示。

別看才幾十秒的時間,在生死的邊緣,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幾秒鐘也許就能多救下數百條生命。連日本網友都表示確實是很了不起的發明。

其次,汶川大地震時由於經驗的缺乏,最開始救援物資進入災區並不順利。

而在本次宜賓地震的救災中,震區沿線加油站設綠色通道,中國石化全力保障油品供應,保障了救援物資可以第一時間送入災區提供援助。

最後,相較於2008年,如今媒體行業迅速發展,網絡傳播信息的速度遠快於當年。

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大量自媒體都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發布了地震時的自救方法,並迅速得到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當人們在微博搜索「地震」關鍵詞時,會瀏覽到大量地震自救指南。

不僅僅是提供給仍在災區的受災群眾

天災固然可怕,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一直在不斷地進步,致力於創造更好的未來。

日本也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地震災害才建立了如此完善的抗災法律和防災系統的。

短短十年,繼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國在本次宜賓地震救災中所展現出的高效率已經值得讚賞。

對比起地震,人類的身體是渺小的,而人類的力量卻是無窮的。無論是完備的防災體系,還是井然有序的災後救援,亦或是家人、摯友間無私的「捨身為你」,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互幫互助……

在巨大的災難來臨之時,人類所能爆發出的能量可以擊潰所有絕境。

#關於地震的防災救災,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淘最霓虹百事通:和櫻娘

ID:taozuinihong

不定期贈好禮哦~


相關焦點

  • 關東大地震不僅僅是「天災」,災後暴走的日本人又掀起了一場「人禍」
    但在1974年以後,這個公園同時還舉行著另一個法事——「關東大地震朝鮮人犧牲者追悼式典」,如字面所述,這是為了紀念關東大地震後被虐殺的朝鮮人而舉行的儀式。究竟發生了什麼?那時,地震剛剛過去,人們還沉浸在恐懼和絕望中。
  • 汶川地震過後,8萬遇難者的銀行存款和貸款,最終都是怎樣處理的
    「不幸」包括了很多方面,就如天災,在天災面前的人類顯得弱小無助,但是每當這個時候,只要人們站在一起同心協力,眾志成城,就一定能打敗一切艱難險阻,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就將這一點體現出來。在地理課上,老師教授自然地理時會給大家講「地震」這種自然災害是因為地殼板塊的運動而造成的,是地殼釋放能量的過程,而這種能量非常巨大的,現在的科學技術也能只能做到提前幾秒的地震預警,但由於地震的發生通常都非常突然,人們是來不及反應的。
  • 成都市民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
    ,而是基於物聯網技術,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幾秒到幾十秒實現全自動警報。」 ——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 據新華社電 6、5、4、3、2、1,警報響起……地震發生後,多位成都市民拍攝了地震預警的視頻並發到網上。記者注意到,在6.0級地震波到達成都市區之前,成都多個小區和學校響起了「地震預警」的報警聲,安裝在小區的擴音喇叭用倒計時的方式,向居民告知地震波即將到達的消息。
  • 與地震波賽跑的科學家,從閃電獲得靈感,發現更靈敏的監測方法
    這是因為聲音傳播的速度(340米/秒)比光速(30萬公裡/秒)要慢得多。我們幾乎可以忽略閃電的光傳播的時間,因此,只要我們從看到閃電的那一瞬間按下計時器,直到聽到雷聲停止計時,我們就能計算出閃電離我們的距離有多遠了。
  • 什麼是地震預警系統作用多大效果如何 和地震預報有哪些區別
    答: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裡,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裡)則會延後數十秒到達地表。
  • 汶川地震後,8萬遇難同胞的銀行存款和貸款,國家是如何處置的呢
    在自然災害中去世的人,他的存款怎麼處理呢?這些問題讓我充滿好奇。在中國古代就發明了地動儀,來預測地震,時至今日,也一直在研究儀器用於監測地震,可是自然災害難以預測,未知的東西最可怕。就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是多少人痛苦的回憶啊!
  • 比唐山大地震可怕百倍的最大地震,9座火山噴發,海水突然消失
    對人類來說,人禍往往比不上天災帶來的災難巨大。人禍還可以控制,但對於天災卻無法預料。這其中,地震便作為天災中常見的一種災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到地震,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時間便會想到那場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
  • 廣東地震實現秒級速報,可為珠三角贏得5-30秒預警
    記者從省地震局獲悉,廣東地震預警臺網在重點監測區域實現了地震預警功能,為珠江三角洲和周邊地區贏得5-30秒的預警時間;全省地震監測能力從2.0級提升到1.0級,地震自動速報技術也取得新突破,省內地震速報進入1分鐘時代,實現秒級「超快」速報。
  • 日本的災害及其對策(18) ——為什麼新潟地震規模比宜賓地震大,震災損失反而小?
    關於地震,筆者已發過4篇文章。本篇將為各位介紹6月17、18日在中國宜賓和日本新潟發生的兩次地震。
  • 當地震來臨時,人能聽到地震波嗎?
    類似的發生一次海嘯,地震引發的振動釋放出的能量被海水吸收,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我們看見海洋表面風平浪靜,但海洋內部卻是波濤洶湧,當遇到海岸時,巨大的能量開始釋放,捲起十幾米高的波浪,撲向岸邊。195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傳到了上萬公裡外的日本,日本一千多所住宅被摧毀,800多人死亡。如果能發出聲音來,我們通過聲音監測還能做出預警,可是一切悄然無知,顯然人類是聽不到地震波的聲音,否則海嘯發生可以實時預警了。為什麼陸地上地震能發出聲音,而海嘯卻沒有呢?
  • 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15萬人喪生,溥儀捐30萬美金文物
    這就是著名的日本關東大地震。日本關東大地震的震級達到了7.9級(一說8.1級),災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由于震源深度較淺,這次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據統計,約有15萬人在這次大地震中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達到了65億日元。1922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約155億日元。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會以震源為中心向外發射地震波,由於不同的地區距離震源的距離不同,所以地震波到達的先後順序也不同,基於這一原理,我們就可以對地震實現提前預警。 讓我們舉例來說明地震預警是如何實現的。
  • 全球頻發海嘯地震,日本災難意識高漲,專家:現在撤離還來得及
    在所有的不平靜中,最挑動日本那根敏感神經的大概是全球頻發的海嘯和地震了。地震和海嘯觸發的是日本人由來已久的危機意識,從地理上講,日本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加上他是島國的特性,使得日本人更加的居安思危,日本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數不勝數,國民更是從幼稚園就開始接受地震教育,對於一般的地震基本也沒有太大的恐懼心理,但是如果遇到8、9級的毀滅性大地震,那帶來的災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 地震預警到底是怎麼讓更多人活命的?
    也就是說,地震預警技術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人、財損失,預警時間越長,減損度越高!而這次的事件裡,成都市民在地震產生破壞前的 1 分鐘就收到了預警通知,而震源地宜賓市的市民則是提前 10 秒收到預警通知。現在,問題就變為了—— 如何精準感知地震的發生;如何快速傳遞預警。
  • 唐山連續地震三次,最大一次5.1級,還會有破壞性地震發生嗎?
    7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信息,在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三次地震,6時38分45秒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7時2分45秒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7時26分50秒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在12公裡。
  • 日本311大地震九周年 災後人民的生活如何了
    原標題:日本311大地震九周年:災難過後,我們該怎麼辦?2011年3月11日下午2:48,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引發巨大海嘯與核洩漏,導致1.8萬人遇難。人群還行進至政府辦公地點,到達國會,並將請願書交給國會議員。在日本人中間有這麼一種說法:兩百年來,唯一能促使這個國家改變的,就是天災和外敵。事實上,在這個上世紀就經受過核災的國度,在最早要開發核能時,反對的聲音就從未斷過。只是在當時,普通人大多不怎麼關心這樁事,但福島的核事故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 5秒!震後首個臺站即可發出地震預警
    據了解,地震預警技術主要利用利用電磁波與地震波的速度差及地震縱波和橫波的速度差,採用信息處理傳輸技術,於地震波到達前數秒乃至數十秒之前對重大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如核電站、油氣管道、地鐵、高速列車等及時預警並緊急採取行動,以減 少傷亡和次生災害的發生。
  • 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 傳承防災減災觀念引重視
    中新網1月1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17日,日本神戶市舉辦大型追悼會,紀念造成6434人罹難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24周年,市長久元喜造呼籲民眾,要意識到災難常伴隨身邊,有必要更進一步打造能抵抗災害的城市。
  • 福島核洩漏,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當地時間10月16日,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稱,日本政府將於本月27日正式決定是否將處理過的福島核汙水排入大海。消息一出,就遭到了全球各國政府和衛生組織的強烈反對。這是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日本又一次站在輿論風口。
  • 平成最後一年,日本拿了1次諾貝爾,2次大地震,給全世界做了196套和服!
    用短短30秒的視頻,回顧了平成30年。走向正規的道路,我們還有多遠?⑥.旅行青蛙 TIK TOK 荒野行動年初的時候日本手遊「旅行青蛙」在中國大熱,年中的時候中國的抖音化身TIK TOK登陸日本。隨後荒野行動在日本大熱,做到了遊戲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