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是古九州之一,乃和聖柳下惠故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是商賈雲集,繁華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造就了悠久燦爛的文化,使兗州成為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秸稈扎制便是流傳在這塊土地上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最早起源於百姓用高粱秸稈等製作的各種造型的筷子籠、水缸蓋、小籠子等生產生活用品,是當地人謀生的手段。至今約有200餘年歷史。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技藝,就是用高粱秸杆扎刻而成各類工藝品,其技藝特徵明顯,純手工製作保證了製作風格的傳統性和精密性。形象逼真,地方風格濃鬱,具有多項手工技藝的綜合性,是集木工、美術為一體的多種手工技藝,反映了當地的人文風俗,蘊涵著人的智慧與創造力,為研究當地手工製作技藝、民間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審美情趣、消費行為都在發生變化。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逐漸替代了傳統的飾品材料,這便使秸稈日用品和工藝品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另外,秸稈扎刻每一件作品都很費力,既耗費時間也換不來錢,沒有極大的耐心、恆心和專門的技巧是絕對做不了的,加上市場需求量小,發展空間有限,僅僅依靠這項技術難以維持生計,只是依興趣愛好在業餘時間做一些作品僅供欣賞,致使喜歡學習秸稈扎刻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隨著高粱種植的減少,原材料緊缺也是造成該項技藝傳承瀕危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區文化部門已針對宋氏秸稈扎刻技藝的保護與發展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劃。我們相信,有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有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識和參與,秸稈扎刻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技藝,在富有創造性的兗州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我們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就是祖輩居住在今大安鎮宋家村的宋廣俊老人的祖父在當地人扎制簡易生產生活用品的基礎上受到啟發,開始扎制秸稈宮燈等較為精緻的工藝品,他用上乘的高粱秸稈,以剪刀、錐子、刀子、竹籤、油燈等為工具,靠手工攢裝、扎刻而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宋廣俊老人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繪畫,從小跟隨祖父學習秸稈的扎制技術。幾十年來他從製作傳統的鍋棑、蟈蟈籠、秸稈花燈和在仿古建築、圖案等製作各類扎刻作品中領悟到「扎刻作品在整個製作過程中不僅要『心、眼、手、力』高度協調配合,精工細做,所謂『心、眼、手、力』高度協調配合中的「心」,就是做扎刻作品不僅要能沉得下心來,還要有容,心裡能裝得下這一作品造型、構造、銜接的各個環節和構成這以作品需要的上千至上萬個高粱秸稈,以及每一秸稈上的數個以至數十個的榫、槽深淺,大小等;「眼」就是通過眼觀,體現作品依畫面設計扣制的藝術性和對材料把關的嚴格性。製作每一件扎刻作品,從選樣板,選材料都要非常嚴格。首先,看樣板的可塑性,即他的實用性、價值性、裝飾性。其次,看材料的質地、乾濕、新舊、粗細、長短、是否勻稱等是否符合作品製作的材質要求;「手」就是作品製作挖榫、槽以及拼接、角度和外借工具輔助的協調配合時的靈敏程度,靈活運用意識;「力」就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無論是挖榫、槽還是拼接所用的勁道,這是最難掌握的一項。
多年來,他從製作傳統的鍋棑、蟈蟈籠、秸稈花燈開始,潛心研究扎刻技藝,不斷尋求創作靈感,扎刻傳統的宮燈、以及古建築模型等,讓自然和人文觀念融為一體,使秸稈扎刻作品精美絕倫,彰顯出宋氏秸稈扎刻的高超技藝。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是祖輩居住在今大安鎮宋家村的宋廣俊老人的祖父在當地人扎制簡易生產生活用品的基礎上受到啟發,開始扎制秸稈宮燈等較為精緻的工藝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宋廣俊老人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繪畫,從小跟隨祖父學習秸稈的扎制技術。
圖文內容由兗州文化館非遺保護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