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技藝《 兗州宋氏秸稈扎刻技藝 》——我們身邊的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九)

2021-02-23 兗州頭條


兗州是古九州之一,乃和聖柳下惠故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來是商賈雲集,繁華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造就了悠久燦爛的文化,使兗州成為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秸稈扎制便是流傳在這塊土地上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最早起源於百姓用高粱秸稈等製作的各種造型的筷子籠、水缸蓋、小籠子等生產生活用品,是當地人謀生的手段。至今約有200餘年歷史。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技藝,就是用高粱秸杆扎刻而成各類工藝品,其技藝特徵明顯,純手工製作保證了製作風格的傳統性和精密性。形象逼真,地方風格濃鬱,具有多項手工技藝的綜合性,是集木工、美術為一體的多種手工技藝,反映了當地的人文風俗,蘊涵著人的智慧與創造力,為研究當地手工製作技藝、民間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審美情趣、消費行為都在發生變化。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逐漸替代了傳統的飾品材料,這便使秸稈日用品和工藝品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另外,秸稈扎刻每一件作品都很費力,既耗費時間也換不來錢,沒有極大的耐心、恆心和專門的技巧是絕對做不了的,加上市場需求量小,發展空間有限,僅僅依靠這項技術難以維持生計,只是依興趣愛好在業餘時間做一些作品僅供欣賞,致使喜歡學習秸稈扎刻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隨著高粱種植的減少,原材料緊缺也是造成該項技藝傳承瀕危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區文化部門已針對宋氏秸稈扎刻技藝的保護與發展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劃。我們相信,有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有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共識和參與,秸稈扎刻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技藝,在富有創造性的兗州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我們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就是祖輩居住在今大安鎮宋家村的宋廣俊老人的祖父在當地人扎制簡易生產生活用品的基礎上受到啟發,開始扎制秸稈宮燈等較為精緻的工藝品,他用上乘的高粱秸稈,以剪刀、錐子、刀子、竹籤、油燈等為工具,靠手工攢裝、扎刻而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宋廣俊老人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繪畫,從小跟隨祖父學習秸稈的扎制技術。幾十年來他從製作傳統的鍋棑、蟈蟈籠、秸稈花燈和在仿古建築、圖案等製作各類扎刻作品中領悟到「扎刻作品在整個製作過程中不僅要『心、眼、手、力』高度協調配合,精工細做,所謂『心、眼、手、力』高度協調配合中的「心」,就是做扎刻作品不僅要能沉得下心來,還要有容,心裡能裝得下這一作品造型、構造、銜接的各個環節和構成這以作品需要的上千至上萬個高粱秸稈,以及每一秸稈上的數個以至數十個的榫、槽深淺,大小等;「眼」就是通過眼觀,體現作品依畫面設計扣制的藝術性和對材料把關的嚴格性。製作每一件扎刻作品,從選樣板,選材料都要非常嚴格。首先,看樣板的可塑性,即他的實用性、價值性、裝飾性。其次,看材料的質地、乾濕、新舊、粗細、長短、是否勻稱等是否符合作品製作的材質要求;「手」就是作品製作挖榫、槽以及拼接、角度和外借工具輔助的協調配合時的靈敏程度,靈活運用意識;「力」就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無論是挖榫、槽還是拼接所用的勁道,這是最難掌握的一項。

多年來,他從製作傳統的鍋棑、蟈蟈籠、秸稈花燈開始,潛心研究扎刻技藝,不斷尋求創作靈感,扎刻傳統的宮燈、以及古建築模型等,讓自然和人文觀念融為一體,使秸稈扎刻作品精美絕倫,彰顯出宋氏秸稈扎刻的高超技藝。

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是祖輩居住在今大安鎮宋家村的宋廣俊老人的祖父在當地人扎制簡易生產生活用品的基礎上受到啟發,開始扎制秸稈宮燈等較為精緻的工藝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宋廣俊老人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繪畫,從小跟隨祖父學習秸稈的扎制技術。

圖文內容由兗州文化館非遺保護辦公室提供

相關焦點

  • 馮氏診脈技藝、延壽丹技藝被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月8日上午,在鹹陽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展演活動暨全市非遺傳承志願者服務隊啟動儀式上,鹹陽市人民政府和鹹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公布了鹹陽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沈丘毛筆製作技藝被推薦!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中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大連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馨怡坊 領略旗袍技藝之美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群眾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聚焦非遺引領健康生活,助推城市經濟復甦。6月14日,由大連市文化和旅遊局、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以及大連市新聞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在大連森林動物園(白雲雁水)舉辦。本次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馨怡坊旗袍手工技藝等80餘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邀參展,現場活動精彩亮相、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觀看。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近年來,韶關乳源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戰略,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並取得顯著成效,先後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著挖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韶關乳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鮮活。
  •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記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
    □本報通訊員  文明  她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院式」學習,僅僅是憑著自己對仫佬族傳統文化的痴迷和熱愛,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中來;她創作的藝術作品反映著仫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在全國和全區各項賽事中,屢次斬獲大獎;她的作品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事跡先後被權威主流媒體刊發
  • 小磨香油製作技藝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殊榮
    小磨香油製作技藝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殊榮 2020-12-22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過年貼窗花 新婚貼喜字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民俗文化 已有千百年歷史
  • 藏刀藝人普達瓦:堅守傳統技藝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這項技藝傳子不傳外。普達瓦和30歲的兒子多吉佔堆一起打刀,年產量300多把。打一把大型刀,兩人合作需15天。他說,除了質材、花紋,他打的刀跟先輩打的相比,沒有變化。「我沒有見過漢地的刀。我只做拉孜藏刀。」他說。除了每年抽15天到20天出外朝佛,或應寺廟之邀去打製法器,他就在家打刀。
  • 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樹皮為衣,活化石技藝的最後記憶!
    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製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儘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製作樹皮布的器具,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誌。黃運英:與毒樹打交道的黎族樹皮布傳承人  四千多年前先民們製作衣服的技藝,至今還保留在民間,我們不禁十分驚嘆。
  • 同康憑「醬酒釀造技藝」成首個列入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酒企
    2009年,按照《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經過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社會公示和覆審,最後由台州市人民政府發文公布,最終確定了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項目,其中,「同康醬酒釀造技藝」作為傳承100餘年的傳統技藝,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併名列優秀傳統技藝。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當年宗師赴薊鎮,受命犒賞戚家軍;六和美酒獻英雄,七味大宴賀奇勳。下面,我們在觀摩傳承人楊德友先生製作技藝的過程中,繼續介紹本項目的主要特點和重要價值:本項目以齊魯菜係為主要風味,由菜、湯、酒、主食四個品類,52個品種構成,形成了獨立的軍旅邊塞餐飲體系,專門結合戚繼光以及戚家軍部分將士所處的生活背景、飲食條件以及軍旅生涯而開發,在中國軍旅餐飲文化史上獨樹一幟,被譽為連氏飲膳傳世七宴中的一顆明珠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會長據了解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是景德鎮市從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願組成的自律組織,屬非營利性社會團體,遵循「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推動非物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保護傳承、傳播與發展」的辦會宗旨,接受主管單位的管理和指導,竭力傳承
  • 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五十一)蒙古族餡餅製作技藝
    蒙古族餡餅製作技藝於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南昌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雲鑼七件為一套;每一個曲調叫一個「牌子」,或一個「番子」,傳統的鑼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顏開」、「細雨點花」、「九連環」、「蜻蜓點水」,「金雀報喜」,「鳳還巢」,「魚咂嘴」等十八個番子,統稱「鑼鼓十八番」,成為民間定型的鑼鼓經,一定要按照傳統的鑼鼓經演奏,絕對不準錯不準亂。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嘉賓時學進,山東省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氏吹糖人第五代傳承人,其吹制的糖人作品多為民間題材,如鮮活靈動的花鳥蟲魚、富於傳奇的神話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家禽百獸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精彩課堂吹糖人自古以來,便備受孩子們的青睞。正式上課之前,就有幾位小學員早早地來到現場,籤到、測溫後,就連忙趕至講臺前,看時老師吹製糖人。
  • 劉建:都江堰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
    都江堰市處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川西平原交融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經過10多年的普查保護,已有涵蓋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節慶民俗、體育與競技等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7餘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成都市級3項,都江堰市級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傳承手工染線
    文\圖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4樓,吹糖人等20餘項技藝齊聚中百
    泰安中百大廈4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盛大開幕尋回兒時的童趣記憶也不再是夢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普及非遺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 9月10日亮相中百4樓 項目名稱:吹糖人 厚貴良德州第四代吹糖人傳承人項目名稱:祥寶齋毛筆製作技藝黃紹祥 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黃氏制筆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了傳承制筆文化,齋主黃紹祥是第四代傳承人,從事毛筆製作45年。現為泰安市非文化遺產傳承人。
  •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涉及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生命痕跡,歷史腳步
    參加學習的學生表示,在這裡學習金錢板,既豐富了他們的假期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加深了他們對傳統藝術的認識。這23個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堅持金錢板練習有1年多之久。作為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錢板的傳承人,史生榮的教學完全免費,一切只原於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學習這項珍貴的民間藝術,並希望能夠發展傳承人,讓金錢板藝術不被遺忘,能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