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知乎都已經十年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知乎從最開始的垂直領域到現在的不斷轉變,內容越來越豐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知乎十年的歷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謝邀,人在中國,剛下地鐵。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

為什麼《新聞聯播》結束後總會有播音員在收拾稿子的片段?騰訊的張小龍是怎樣的一個人?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有哪些?巴黎聖母院火災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不想學習的時候如何逼迫自己學習?……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戶,過去十年,你在知乎創作了648個內容,被瀏覽了6642709次……」

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悵。

十年,有人說,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說,知乎變了。

2011年 1月 ,知乎上線;在當時,作為一個邀請制的嚴肅知識社區,這裡瀰漫著古典專業主義的氛圍,時時閃現理想主義的極客風。

那一年10月15日,知乎團隊的一封內部郵件如此寫道: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網際網路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

但是十年後,整個網際網路的大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打開最新版本的界面,撲面而來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往往藏在深處。

知乎確實變了,但變的不僅僅是知乎,十年後的今天整個網際網路圈的生態都已經面目全非。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一個內容社區無論多麼出身高貴、骨骼清奇,最終都必須「出圈」、擁抱最大量級的用戶;只有這樣才能流量最大化,只有流量最大化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騰訊的任宇昕說,離「情感和世界觀共鳴」更近的內容,才是好內容;這樣的定義顯然與傳統作者圈的理解大相逕庭,很多同行都嗤之以鼻。

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有深度的內容嗎?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加直擊本質、觸達深層的內容嗎?好內容難道不該是更具備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乾貨嗎?好內容為何要迎合大眾的爽點,難道不該提供獨立批判的見解?

此時我們此時發現,儘管這些內容仍可在知乎發現,知乎仍然是獲取深度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但是在知乎上顯然存在著兩種邏輯的好內容:專業高手眼中的,大眾爭相點讚的,並且常常表現出巨大差異。

同時,知乎又是記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發展的一個典型樣本,從它的十年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

一、流量匯聚機制:從垂直長尾,到社會熱點,到日常娛樂

1. 先來看垂直長尾流量,這是知乎起家的基石

早期的知乎更像是深度專業版的維基百科,具有極強的「工具屬性」,你在每個長尾細分的領域,都能看到足夠咖位的大牛、提供深度專業的內容,這在當時浮躁的網際網路圈儼然一股清流;彼時的口號是「認真你就贏了」,是「發現更大的世界」。

不過,長尾流量往往相對分散和低頻,試想,有幾個用戶會不厭其煩地每天去專業領域,看高大上且晦澀的專業內容呢?況且專業領域有那麼多內容夠他看嗎?

但是長尾流量的時間效應更加持久,筆者若干年前回答的「如何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如何培養黃執中那樣的催眠洗腦能力」等問題,雖然一開始起量很慢,但是到今天仍不斷有人點讚。

另一方面,長尾流量更垂直精準,轉粉率也就更高。

2. 社會熱點流量

再來看社會熱點流量,知乎更像是「深度版微博」,它已經變成諸多社會公共事件策源發酵的地方,今天的知乎熱榜已經成為類似微博熱搜的存在。

這就為知乎創造了一個更加高頻的用戶場景,你每天會去微博上看發生了什麼熱點?那你會不會想知道這個熱點的來龍去脈,想挖掘背後更深入的東西,那麼來知乎吧。

熱點型流量的特點是更加高頻、爆發性強;比如筆者最近兩個月的知乎回答多次被點爆,從凡爾賽到內卷,從美國大選到丁真,擊中的全是熱點話題,回答「你為什麼反感丁真」的閱讀更是近1000萬。

3. 日常娛樂流量

最後看日常娛樂流量,與長尾專業內容的「省時間」不同,娛樂內容就是用來殺時間的,比如兩性、情感、影視、娛樂圈、歷史八卦、懸疑故事等,強調的就是沒事看著玩,需要的就是沉浸的閱讀體驗。

若干年前,筆者一直認真答專業題卻無人回應,幾乎要放棄了;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個題目「你見過最醜的動物是什麼」,就隨手貼了個網上扒來的視頻,沒想到一夜之間爆炸了。

不過,要獲得更高頻的用戶使用,要有更好的日活數據,內容社區最終一定是走向這個方向。

二、用戶需求與心理機制

從有料到有趣,從左腦到右腦,從專業敘事到大眾敘事,從解決困惑的工具價值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緒價值。

為什麼知乎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如何以……開頭講一個故事」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了?這就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樣的內容模式是最帶流量、最易傳播的?赫拉利已經在《人類簡史》中給出了他的答案:故事。

關於這一點,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研究很早就給出了結論:人的大腦裡有兩套系統,面對一個新的問題,要麼使用左腦中的邏輯、數據、信息、概率……作出判斷(專業敘事),要麼調用右腦進入感性模式,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斷言、情緒、畫面、體驗、直覺和故事等俘獲(大眾敘事)。

遺憾的是,人只有在自己精通的專業領域才會動用左腦,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右腦思維的動物。

這就是故事體們無往而不利的原因,你可能對網際網路領域非常精通,但到了不知道的貨幣政策領域,比起任澤平的宏觀觀察,你可能還是喜歡看各種陰謀論的金融戰爭;你可能對物理學如數家珍,但到了歷史領域,比起研究著作你可能還是更喜歡《三國演義》。這就是人性。

所以最終,故事模式一定佔據主導。從用戶的心理角度說就是:增量+故事+情緒+貌似邏輯獲得感。

你要一上來提供全新的角度和增量,讓用戶意外,而不是老生常談,才能勾住注意力。

你要用故事體驗來推進,讓用戶把自己帶入其中,隨著情節反轉屏住呼吸。

你要不動聲色地積累情緒,在最佳時刻擊中用戶和釋放,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立刻點讚分享。

觀點、乾貨類的審美疲勞、逐步冷卻和回歸均值,可能會是一個大趨勢。真的講好一個擊中人心的故事(而不是抖音快手的惡俗尷尬劇),未來反而可能是一個門檻很高的事情。

三、內容生產機制:從社區氛圍驅動,到商業化驅動

早期的知乎,更強的是社區氛圍,這也是其成功抵禦頭條挖角的壁壘;那時候的創作者,更多是為逼格寫作,為認同發聲。

在內容質量上,知乎、微信從高往低打,頭條、百度從低往高打,最終的信息流是相似的,不同在於知乎的社交互動和反饋會好很多,這是後者正在苦苦尋求的。

但是今天,當頭條、微博、b站、小紅書……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都開始想方設法地幫作者商業化,並且不時開出天價瘋狂挖角的時候,知乎明顯也坐不住了。

從知乎live到知乎直播,從鹽選內容到電子書,從諮詢業務到品牌任務,從視頻補貼到好物推薦,知乎終於開始為大v們的恰飯操心了,而且操碎了心;幫創作者賺錢這件事,知乎的確是下了心思的。

四、分發機制:從社交分發到算法推薦

伴隨著海量用戶的湧入,傳統的關注推薦玩不動了,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導致大v強者恆強、擁兵自重,平臺怎麼會眼睜睜看著自己被頭部大號挾持?

知乎和所有內容平臺一樣,開始強調算法推薦了,但知乎還是各大平臺中心化不突出的那一個,各個領域的腰部作者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不知名的用戶可以憑一個優質回答獲取廣泛的關注。

五、媒介形態:從文字到視頻富媒體

這個改變正在發生,我們都已經看到,知乎在視頻開始發力了。

今年10月9日,知乎宣布正式上線視頻製作工具,10月12日,知乎又進一步推出視頻專區,同時發布新一期海鹽計劃,給予視頻創作者現金激勵和流量補貼,扶持視頻創作者成長。

正如知乎副總裁張榮樂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不覺得知乎做這件事太晚了,因為內容是知乎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把好內容轉化成視頻,並做得足夠有壁壘;是更關鍵的,今後的5年到10年都是視頻的時代,每個產品都會有自己的視頻。」

五大改變帶來的結果是顯著的,知乎從小眾社區成長為內容平臺:作為一個長內容的平臺,在用戶注意力越來越短的今天,仍然獲得了流量的激增和資本的加持。

知乎過去十年曆程的成功之後,其實也有很多未來要面對的問題。

其一,視頻會是持久戰。

知乎擅長圖文,過去幾年,知乎如西點軍校一般為b站、西瓜們貢獻了半佛、巫師這樣的up主,但是自身的視頻化還沒有形成整體聲浪。

視頻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圖文變腳本,往往要推翻重來、拆散重組、大量刪改。很多作者其實沒有適應這種轉變。

或許知乎應該採用某種聯合創作的機制,幫優秀答主、視頻製作者牽線搭橋,讓精通兩種語言的人合作分成。

其二,商業化是第二道坎。

公眾號體系能繁榮,是因為可以給甲方開出天價的廣告費;b站越來越火,up主接商單的價格水漲船高;直播帶貨火了,李佳琦、薇婭的造富神話一夜之間破了圈。

至少目前,知乎還缺乏這樣的標杆,還需要這樣一夜暴富的故事,還需要向天下創作者說明:跟著我,有肉吃。

其三,私域流量經營是一個議題。

無論微博還是抖音,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私域流量難以沉澱,往往最終都要導流去微信;否則即便你擁有海量粉絲,其實也就是一個數據,只要無法觸達平臺的算法機制,最終的流量獲取依然慘澹。

知乎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幫創作者獲得更多私域流量,並留在平臺內呢?

以上三個問題,如果知乎能在下一個十年開啟後找到自己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未來更好。

十年了,時間足以改變很多東西,知乎剛剛誕生的時候,我甚至才剛剛開始上一段戀情。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

知乎像一面鏡子,映射著自我;知乎十年的發展,也幫助我們看清一款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成長不易,知乎是值得尊敬的。

知否,知乎?下一個十年,知乎會怎樣,我們又會在哪裡呢?讓我們默默祝福,悄悄紀念,質疑鞭策,同時拭目以待。

#專欄作家#

上海帥醒創始人,專注社交傳播、事件營銷、商業預測分析和產品開發。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內容啟示錄: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麼?
    此時我們此時發現,儘管這些內容仍可在知乎發現,知乎仍然是獲取深度優質內容的首選平臺,但是在知乎上顯然存在著兩種邏輯的好內容:專業高手眼中的,大眾爭相點讚的,並且常常表現出巨大差異。同時,知乎又是記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發展的一個典型樣本,從它的十年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一、流量匯聚機制,從垂直長尾,到社會熱點,到日常娛樂。1、先來看垂直長尾流量,這是知乎起家的基石。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如果和中文網際網路的宏大維度比起來,知乎也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所以,聊知乎十年,也許不用編年體式的敘述,更不必上升到古早網際網路,從當下、從此刻就能說清楚。這是一個知識社區、內容平臺,有時新的前沿科技問答,也有老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呈現。而故事,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到是鏡像問題裡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遠到是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投射。
  • 知乎的十年帶給了我們什麼?
    知乎是網絡問答社區,連接各行各業的用戶。確實沒想到知乎發展了十年之久,看來是我孤陋寡聞了hh。第一次接觸知乎是在某平臺上一直看到一些有趣的問題,從而成為一名知友。起初我僅僅是把「知乎」當作是一個看小說,看段子,看故事的娛樂性app。可是某次偶然,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冷門的詞,也竟然有它自己的話題、專欄、評價以及衍生出其他方面的擴充知識,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軟體讓我感到深不可測。
  • 知乎十年,當下就可以說的清
    01 內容產品前兩屏的故事 中文網際網路能活過十年的產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佔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 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 在具體論述這個價值前,可能還是得把時間線往回拉十年。
  • 知乎十年,獨一無二
    這種兼具用戶規模與內容質量的獨特社區氛圍、基於生態進行可持續變現的商業模式,讓知乎走過十年寒暑,也就此獨一無二。歷史進程中的知乎今天的知乎不是一天變成的,歷史進程中,知乎其實經歷過三次向左還是向右的抉擇。第一次是用戶規模的問題。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很快,新浪微博就帶著「圍觀改變中國」的光環出了圈,但人們真正認識到知乎的威力,還要等上幾年。現在,知乎積累了近 4400 萬個問題和 2.4 億個回答,成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原創內容策源地之一。十年間,中國從 PC 網際網路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內容產業蓬勃興起,網絡前所未見地深刻影響中國社會。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隨著用戶體量變大,知乎要做的,就是審慎地進行管理,但在周源看來,它不意味著對某種情況視而不見,但也不意味著什麼都管。「我覺得發展超過一定規模以後,平臺方能做的事情一定是有限的,不可能去想著要管理或者說去控制每一個細節。如果某種行為違背了國家法律規定或知乎社區規範,那麼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把它「幹掉」。如果沒有,我們認為也不應當因噎廢食。」周源說。
  • 知乎十年:有多少答案,穿越了時間?
    金融,零售,網際網路科技,橫跨三個賽道,穿越十年的時間,似乎都在重複的向我們說明一件事:「你永遠無法預知未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然後,我突然就在想,我是在七年前加入知乎的,在那時,知乎上就已經有大量的問題,有無數的人在這裡發出自己的疑問。關於理想關於行業關於未來。 那麼,這些年下來,當年的問題,大家找到了答案了嗎? 當年的年輕人們在好奇什麼?又在焦慮什麼?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
  • 大衛鮑森分享啟示錄(一):為什麼我們需要啟示錄?
    如果他能夠讓你相信,創世紀是神話,啟示錄是奧秘,他可就高興了。過去了二十多年,我們記錄了很多啟示錄的光碟,但是每到啟示錄20章的部分就不能看了,因為那幾分鐘寫的正是撒旦最後的結局。撒旦會痛恨你們來研讀啟示錄的。
  •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回憶起即將過去的2020這一年,好像只有「難」,但看完知乎這個幾分鐘的視頻,才發現,這十年其實有「難」有「燃」:向上的答案沒錯,對很多人來說,2011-2020這十年,可能歷經坎坷,但也飛速成長。知乎用「向上」回顧十年曆程,我們也在用「向上」回答時代的提問。回望過去的十年,知乎給出的答案是,十年向上,越難越燃,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未來十年,你準備好了嗎?
  • 知乎十年:讓問題與答案坐下來聊聊天
    一晃十年,問答社區知乎並不滿足於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更加積極地推動「問題與答案的互動」。放眼時代,很難說網際網路讓人們的世界變窄還是變寬,但對於知乎而言,十年光陰裡,從「發現更大的世界」,到「有問題,上知乎」,再到「有問題,就會有答案」,從內容版圖到創作者海洋,知乎更願意從人與變化的社會出發,去鼓勵多元的互動。
  • 感恩十年相伴同行 知乎致謝新知答主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本屆大會主題為「謝答」,大會發布「知乎十年感恩同行」「知乎十年新知答主」和「知乎2020新知答主」名單,以此向十年以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
  •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十年大事記」視頻給你答案
    「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有人用「措不及防」「痛惜」和「艱難」來做關鍵詞,但更多人選擇用「創造」「好奇」和「美好」來形容。12月14日,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
  • 知乎公布十年百問榜單: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陪伴
    繼「十年大事記」視頻、「十年十大」榜單之後,知乎發布「十年百問」榜單。該榜單綜合了2011至2020年,知乎上最熱門、最具價值、最富好奇心的100個優質問題,覆蓋科技、文學、時事、科普、電影等眾多領域。十年來,知乎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這些內容記錄和見證了中國乃至世界十年發展變化,更陪伴用戶度過了專屬的「知乎十年」。
  • 知乎公布十年百問榜單:用問答見證時代變化
    來源:時刻頭條繼「十年大事記」視頻、「十年十大」榜單之後,知乎發布「十年百問」榜單。該榜單綜合了2011至2020年,知乎上最熱門、最具價值、最富好奇心的100個優質問題,覆蓋科技、文學、時事、科普、電影等眾多領域。
  • 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向上的答案
    中新網12月14日電 今日,知乎發布「十年大事記」視頻,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2011—2020是怎樣的十年?」,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
  • 知乎推出十周年系列盤點 記錄問答社區十年進化
    2011年-2020年是怎樣的十年?謝邀,這裡是知乎的答案。近日,知乎啟動「十周年特別企劃」,從大事記視頻、十年100問、十年十大盤點、十年軌跡、小藍星推薦榜、鹽選內容推薦等多個維度,回望十年間與用戶的共同記憶,以溫故知新的方式,迎接下一個十年的到來。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1月13日開幕 遇見知乎的十年
    1月8日,知乎正式宣布2021新知青年大會將於1月13日20:00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2021年1月恰逢知乎上線十周年,因此本屆新知青年大會可謂意義非常。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主題為「謝答」。屆時,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知乎戰略副總裁張寧將分別發表演講,並向十年來陪伴知乎的答主表達真摯感謝。據了解,2014年,知乎舉辦首屆「鹽Club」,2018年,「鹽Club」升級為「新知青年大會」,成為在內容行業和創作者圈層頗具影響力的知識分享盛會。自2014年首屆大會舉辦以來,來自各個領域的答主都能成為大會最閃耀的主角。知乎往屆的「新知青年大會」給大眾留下了諸多精彩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