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蛇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經》,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后羿前往斬殺,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稱為巴陵。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對巴蛇的顏色,曾看到過巴蛇的先民,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黃赤黑」。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註:「即巴蛇也。」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頭部則顯得比黑淡一點,是一種屬於青的顏色;而青色,用現代通俗流行的詞語來表達,就是「暗褐色」。
至於黃色和紅色。食象蛇身上有黃色,應該是指這種蛇的腹部是黃色的。而紅色,假設食象蛇是一種毒蛇,當它發怒時,頭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會有紅色產生。毒蛇在正常情況下與受到騷擾發怒的情況下,其頭部的顏色,一般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劇毒的蛇,頭部都會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出赤紅的顏色或金黃的顏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黃赤色的,而黃赤色,就是那種介於紅黃之間的「橙黃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僅從除腹部以外的背部與頭部著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說巴蛇「青、黃、赤、黑」,不僅觀察了它的背部,還考察了它的腹部。這兩種說法都正確,都沒有脫離「巴蛇」的實際,沒有一種是顯得「離譜」的。
傳說故事
后羿斬蛇
羿聽了巴蛇的事情,即與逢蒙上前觀看,只見那蛇確在山上曝它的鱗甲,頭向西,朝著大澤,足有車輪一般的大,張口吐舌,舔煔不止,好不怕人。周身鱗甲,或青,或黃,或黑,或赤,幾乎五色畢具。細看它的全身,除一部分在山石上外,其半身還在林中,從東林掛到西林,橫亙半空,儼如一道橋梁。眾人看了,無不駭異。正在指點之時,那蛇似乎有點覺得,把頭昂起,向北旋轉,朝著羿等。羿和逢蒙一見,不敢怠慢,兩支箭早已如一對飛蝗,直向它兩眼而去。接著,又是兩箭,觀準了颼颼射去。但是它的那股毒氣亦是噴薄而來。
這面兵士早已防到,一千束的柴草頃刻燒起,雄黃之氣馥烈襲人。湊巧北風大作,將雄黃菸捲向巴蛇而去。這時煙氣瀰漫,對面巴蛇如何情形一時亦望不明白,但聽見大聲陡起,震動遠近,仿佛是山崩的樣子。等火勢一過,后羿上前查看,巴蛇已死!
後世影響
洞庭是苗蠻部落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后羿在這裡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部落與苗蠻部落的一次衝突,苗蠻部落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部落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
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
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部落鬥爭的痕跡,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冢、巴蛇廟等方面還要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