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自己收藏的珍品,撫摸刺繡上織進了歲月的紋路,從事中國織繡藝術品收藏逾半個世紀來,王金華時常還會想起從海外淘回這些古董時的場景。
近年來,海外收藏市場中頻現中國民間收藏愛好者「淘寶」的身影,不少中國文化藝術珍品被中國收藏者購得,回到了中國。近日,記者專訪了其中一位海外「淘寶人」——知名明清織繡收藏家王金華。
他在德國立下誓言:要將珍品帶回中國
「我出國的第一站就是德國看博物館,他們收藏的中國東西可真全啊,不是宮廷的就是貴族的,那時候我才知道,我收藏的民間的東西根本比不上,真正的好東西還在國外。」在位於北京朝陽區北京古玩城的一家店鋪裡,王金華回憶著1996年第一次出國,去歐洲博物館探寶的經歷。
11月19日,收藏家王金華在自己的研究著作前留影。(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為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店鋪牆上掛的是金線縫就的朝袍和繡片,展柜上各式全金鑲寶的明清首飾,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木箱,打開來是一副完整精美的點翠頭冠。王金華就坐在櫃檯後,被他的藏品環繞其間。
「在去德國之前,我已經從事了幾十年的民間藝術品收藏,但從那時我就想,畢竟是中國老祖宗的東西,改革開放後給了大家機會,咱們中國人應該到國外把這些東西再買回來。」從那一刻起,王金華的收藏方向改變了。
1968年,16歲的王金華下鄉來到山西夏縣。夏縣古稱安邑,據傳為嫘祖養蠶、大禹建都之地。在那裡,婚喪嫁娶依然是按照傳統風俗騎馬坐轎,農村大集上有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從小喜歡民俗藝術的王金華簡直如魚得水。
王金華現在還記得,他第一次用1元錢從一個大爺手中買到幅繡著「蓮生貴子」圖案的耳罩,那時候,他勞作一天掙得的10個工分也就相當於3毛錢,但王金華就是覺得值:「別看只是些荷包、虎頭帽什麼的,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各種吉祥紋樣都在上頭,最簡單的都有非常好的寓意。」從此,王金華將收入和精力全部投入在收購民間飾品上,開啟了他的收藏之路。
王金華展示藏品照片。
1974年,王金華被分配進北京鐵路局臨汾分局電務段,酷愛傳統文化的王金華,順勢將收購範圍擴至清代晉商聚居的太谷、平遙等地。
80年代後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的古董交易行業開始興起,1990年王金華辭職回到北京,在勁松第一舊貨市場開了自己的店,同年他舉辦了個人的第一次織繡藏品展覽。從那時開始,王金華的藏品越來越多,沒等他回山西繼續淘寶,全國各地都跑到北京來送貨了,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拿著外匯券的老外開始來到中國買古董。
「一開始是外國人來中國淘東西,後來我們中國人開始到海外淘東西。」王金華一邊整理他的藏品一邊回憶,這種轉變在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之間悄然發生。
從1996年那次歐洲博物館之旅後,王金華也開始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地「海淘」。他的藏品方向也從民間藝術品轉為流落海外的宮廷珍品。
「中國人不去,他們都沒有買賣」
像王金華一樣的去海外淘寶中國珍品的收藏者,常常會在海外的古董交易博覽會上相遇。其中有中國收藏者,也有外國人。圈裡有一位叫琳達的英國女收藏家,從她的祖父起就開始收藏中國古董。「她看一件衣服就能斷定是清中期的,甚至是嘉慶帝時期的,準沒錯。」王金華言語間頗有些佩服。
半個世紀的收藏經驗,讓王金華練就了一雙慧眼,只看實物,真假已辨。他的很多藏品在帶回中國後,往往都被中國的各級博物館搶購,成了館藏文物。王金華也經常受邀去博物館參觀交流,有時候,博物館的藏品也會被他挑出錯。「故宮也不一定對。」王金華說,有一次他在故宮一眼就看出一件展品不是老的,和工作人員交流後,對方果然承認是沒有被標註但復原品。
王金華展示藏品「金鑲點翠嵌寶石」。
但是,如今海外的古董交易博覽會上的主要買家還是中國收藏者,「原來是咱們伺候外國人,外國人買東西給你外匯美金。現在是外國人伺候中國人,他們現在都說,中國人不來,咱沒買賣,他們都開不了帳。」王金華笑著說。
多年的海淘經歷中,也有讓王金華頗為心痛的故事。2001年,他在美國的一場博覽會上看中一件衣服,他斷定是一件明代龍袍。要知道,保存完好傳世至今的明代龍袍當時國內都沒有,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珍品。
「那衣服真漂亮啊,明黃的大袖子寬寬的拐著邊下來。」王金華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衣服的形制,眼裡閃著明亮的光。
但是,賣家叫價20萬美元,王金華拿出全部身家東拼西湊也只有12萬美元,最終遺憾錯過了它,但他永遠忘不了那件衣服:「這樣好的東西你看過了,一輩子也忘不了。」
弘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因為一輩子與喜歡的東西為伴,常常有人說王金華過了令人羨慕的一生。王金華自己覺得,他肩上還有一些責任。
王金華在其北京的店鋪內接受記者採訪。
1984年起,王金華開始將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整理成文,並公開發表。1997年,他的第一本書《中國民間繡荷包》出版,其中收錄了他的第一件藏品——從山西農村集市上買的耳罩。如今,已經有近20本出版著作。
王金華介紹,中國的織繡藝術,在明清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富貴人家的服飾,織繡極其精美。他半個世紀來致力於收藏這些藝術作品,不願意僅僅做個買賣人,「幹一輩子古玩,我不願意只買進賣出,不如有幾本著作,把我的研究留下去。」王金華說。把他的收藏整理成書,也利於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從而推動中國服飾行業的發展。
目前,王金華正在和中國紡織出版社合作,以「清代服飾」、「雲肩肚兜」、「兒童服飾」、「首飾」等主題,出版發行了《中國傳統服飾》系列叢書。閒來無事時,王金華就會坐在自己的店鋪一角,一邊整理一邊寫作,他覺得,這些書將是藏品以外,他最滿意的成就。
編輯:申忻
圖片:本文圖片均為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文章來自《歐洲時報》
華服時課|清代女褂
華服時課|清代宮廷便服——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