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帶海外中國古董回家?聽收藏家講跨洋「淘寶」故事

2020-12-18 騰訊網

翻開自己收藏的珍品,撫摸刺繡上織進了歲月的紋路,從事中國織繡藝術品收藏逾半個世紀來,王金華時常還會想起從海外淘回這些古董時的場景。

近年來,海外收藏市場中頻現中國民間收藏愛好者「淘寶」的身影,不少中國文化藝術珍品被中國收藏者購得,回到了中國。近日,記者專訪了其中一位海外「淘寶人」——知名明清織繡收藏家王金華。

他在德國立下誓言:要將珍品帶回中國

「我出國的第一站就是德國看博物館,他們收藏的中國東西可真全啊,不是宮廷的就是貴族的,那時候我才知道,我收藏的民間的東西根本比不上,真正的好東西還在國外。」在位於北京朝陽區北京古玩城的一家店鋪裡,王金華回憶著1996年第一次出國,去歐洲博物館探寶的經歷。

11月19日,收藏家王金華在自己的研究著作前留影。(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為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店鋪牆上掛的是金線縫就的朝袍和繡片,展柜上各式全金鑲寶的明清首飾,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木箱,打開來是一副完整精美的點翠頭冠。王金華就坐在櫃檯後,被他的藏品環繞其間。

「在去德國之前,我已經從事了幾十年的民間藝術品收藏,但從那時我就想,畢竟是中國老祖宗的東西,改革開放後給了大家機會,咱們中國人應該到國外把這些東西再買回來。」從那一刻起,王金華的收藏方向改變了。

1968年,16歲的王金華下鄉來到山西夏縣。夏縣古稱安邑,據傳為嫘祖養蠶、大禹建都之地。在那裡,婚喪嫁娶依然是按照傳統風俗騎馬坐轎,農村大集上有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從小喜歡民俗藝術的王金華簡直如魚得水。

王金華現在還記得,他第一次用1元錢從一個大爺手中買到幅繡著「蓮生貴子」圖案的耳罩,那時候,他勞作一天掙得的10個工分也就相當於3毛錢,但王金華就是覺得值:「別看只是些荷包、虎頭帽什麼的,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各種吉祥紋樣都在上頭,最簡單的都有非常好的寓意。」從此,王金華將收入和精力全部投入在收購民間飾品上,開啟了他的收藏之路。

王金華展示藏品照片。

1974年,王金華被分配進北京鐵路局臨汾分局電務段,酷愛傳統文化的王金華,順勢將收購範圍擴至清代晉商聚居的太谷、平遙等地。

80年代後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的古董交易行業開始興起,1990年王金華辭職回到北京,在勁松第一舊貨市場開了自己的店,同年他舉辦了個人的第一次織繡藏品展覽。從那時開始,王金華的藏品越來越多,沒等他回山西繼續淘寶,全國各地都跑到北京來送貨了,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拿著外匯券的老外開始來到中國買古董。

「一開始是外國人來中國淘東西,後來我們中國人開始到海外淘東西。」王金華一邊整理他的藏品一邊回憶,這種轉變在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之間悄然發生。

從1996年那次歐洲博物館之旅後,王金華也開始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地「海淘」。他的藏品方向也從民間藝術品轉為流落海外的宮廷珍品。

「中國人不去,他們都沒有買賣」

像王金華一樣的去海外淘寶中國珍品的收藏者,常常會在海外的古董交易博覽會上相遇。其中有中國收藏者,也有外國人。圈裡有一位叫琳達的英國女收藏家,從她的祖父起就開始收藏中國古董。「她看一件衣服就能斷定是清中期的,甚至是嘉慶帝時期的,準沒錯。」王金華言語間頗有些佩服。

半個世紀的收藏經驗,讓王金華練就了一雙慧眼,只看實物,真假已辨。他的很多藏品在帶回中國後,往往都被中國的各級博物館搶購,成了館藏文物。王金華也經常受邀去博物館參觀交流,有時候,博物館的藏品也會被他挑出錯。「故宮也不一定對。」王金華說,有一次他在故宮一眼就看出一件展品不是老的,和工作人員交流後,對方果然承認是沒有被標註但復原品。

王金華展示藏品「金鑲點翠嵌寶石」。

但是,如今海外的古董交易博覽會上的主要買家還是中國收藏者,「原來是咱們伺候外國人,外國人買東西給你外匯美金。現在是外國人伺候中國人,他們現在都說,中國人不來,咱沒買賣,他們都開不了帳。」王金華笑著說。

多年的海淘經歷中,也有讓王金華頗為心痛的故事。2001年,他在美國的一場博覽會上看中一件衣服,他斷定是一件明代龍袍。要知道,保存完好傳世至今的明代龍袍當時國內都沒有,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珍品。

「那衣服真漂亮啊,明黃的大袖子寬寬的拐著邊下來。」王金華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衣服的形制,眼裡閃著明亮的光。

但是,賣家叫價20萬美元,王金華拿出全部身家東拼西湊也只有12萬美元,最終遺憾錯過了它,但他永遠忘不了那件衣服:「這樣好的東西你看過了,一輩子也忘不了。」

弘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因為一輩子與喜歡的東西為伴,常常有人說王金華過了令人羨慕的一生。王金華自己覺得,他肩上還有一些責任。

王金華在其北京的店鋪內接受記者採訪。

1984年起,王金華開始將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整理成文,並公開發表。1997年,他的第一本書《中國民間繡荷包》出版,其中收錄了他的第一件藏品——從山西農村集市上買的耳罩。如今,已經有近20本出版著作。

王金華介紹,中國的織繡藝術,在明清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富貴人家的服飾,織繡極其精美。他半個世紀來致力於收藏這些藝術作品,不願意僅僅做個買賣人,「幹一輩子古玩,我不願意只買進賣出,不如有幾本著作,把我的研究留下去。」王金華說。把他的收藏整理成書,也利於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從而推動中國服飾行業的發展。

目前,王金華正在和中國紡織出版社合作,以「清代服飾」、「雲肩肚兜」、「兒童服飾」、「首飾」等主題,出版發行了《中國傳統服飾》系列叢書。閒來無事時,王金華就會坐在自己的店鋪一角,一邊整理一邊寫作,他覺得,這些書將是藏品以外,他最滿意的成就。

編輯:申忻

圖片:本文圖片均為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文章來自《歐洲時報》

華服時課|清代女褂

華服時課|清代宮廷便服——氅衣

相關焦點

  • 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竭盡洪荒之力收藏中國古董
    有一位日本老頭值得我們敬佩,他在8月15日去世了,生前為中國古董收藏的圈內大咖,他與中國古瓷的大藏家広田松繁交從甚密,他在歐洲拍場上屢創中國古董天價,他被歐洲人譽為「小拿破崙」。他,就是中國青銅器、瓷器大藏家及著名古董商坂本五郎。
  • 日本有名的收藏家和他們的中國古董藝術品
    日本古董商兼收藏家坂本五郎(1923-2016)對於中國古董藝術品收藏十分熱愛,從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到創立「不言堂」,成為日本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古董交流會之一
  • 玩爐石學英語31:古董收藏家+搜索
    各位讀者好,我是愛爐石愛英語的William,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女巫森林版本的兩張無用卡:古董收藏家curio collector和搜索pick pocket。我們先看第一張卡牌古董收藏家curio collector,Curio是古董,珍品的含義,相比另一個用來表達該含義的單詞antique,curio更突出其珍奇,而antique更突出其年代久遠。Collector,是collect的名詞變體,含義是收藏家,也有徵稅人的含義。
  • 跨洋科技
    SAILING MARKETING跨洋創始人TONY GU以及歐美團隊的使命是幫助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打造自己的世界品牌; 除了在品牌營銷層面的協助,TONY作為美國華人專家會副會長將幫助中國企業連結全球各相關行業的專家,人才,投資以及政府資源,幫助企業更好的走向世界。
  • 古董老爺車收藏家陳恩德 全球搜購經典名車
    御一空間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恩德(Mark),約在4年前愛上古董車,更在短短年半間在全球搜購逾50架經典名車。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古董車收藏家。大部分人認識陳恩德,也源於他是御藥堂的前主席,人稱「蟲草大王」。
  • 【林秋明作品】收藏家黃國梁以善舉書寫大愛人生
    經過鑑定,這件「古董」果然是高仿品。為了吸取教訓,黃國梁特地將其帶回福清,擺在家中顯眼的位置,好讓自己天天看到,天天反思。       有了這次慘痛經歷,黃國梁對每一件古董更加用心、留心。他除了向收藏家啊、鑑賞家虛心請教外,還努力從各種載體吸取信息。
  • 超級收藏家是怎樣煉成的
    從對古董一竅不通,遭遇贗品致使損失慘重,到成為叱吒古董界的收藏大家;從窮苦的乾貨店學徒,到開創最具影響力的古董商號「不言堂」。坂本五郎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嘉德文庫出品,《一聲千兩:收藏家坂本五郎自傳》再版加印,從收藏大家的經歷中,領悟更多收藏的智慧。
  • 老人將自己的傳家寶18元賣給了古董店,收藏家以1000元的價
    中國擁有的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衍生的文物也成為公眾競相爭奪的對象。一方面,文物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故事。因此我們現代人可以看到,傳播文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古墓葬發掘,盜墓賊盜掘古墓葬時,古墓葬的發掘工作在專家發現後就開始了。
  • 【流年散文】 聽爸爸講那過去的故事 (劉燕 )
    聽爸爸講那過去的故事                          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學 劉燕         小時候聽爸爸講故事:兇狠的狼外婆,勇敢斬蛇的李寄.現在每年過年回家,都能聽到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這是怎樣的輪迴啊!
  • 這四位國際頂級收藏家,因中國家具驚豔世界
    「中國」式大宅並不僅僅是中國人獨有, 在近年的展拍中, 我們發現有許多外國收藏家對「中國」有別樣情懷。 明代之王 · 安思遠 他是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泰山北鬥, 被稱為「中國古董第一教父」, 他對明式家具收藏頗具建樹, 又被成為「明代之王」。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故事要怎麼講?我國的跨文化傳播敘事取得了哪些長足發展與成果? 北京時間2018年5月11日,新華日報社全媒體國際傳播部正式啟動「改革開放四十年海外友人看江蘇」全媒體活動,以期呈現和江蘇密切相關的外國友人的故事。全媒體報導以外國友人作為敘事主體,將改革開放相關政策融入鮮活生動的故事之中,以便海外網友更加全面、真切地認知中國改革開放。
  • 勞改犯、小偷、僱傭軍們沸騰了,一個未來的世界級大古董商就此發家……
    相信許多人都被今年「春晚」上,跨越百年終於回家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激動到了。對於普通人而言,天龍山石窟聽起來有些耳生。今天,我們為您講述這段國寶飄零的故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轉自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羅徵/攝巖田《天龍山石窟》圖版41截圖(左圖),佛首回運後拍攝的高清圖片(右圖 羅徵/攝)   轉自國家文物局公眾微信號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日報紀事」(ID:bjrbjishi),原文首發於2021年2月12日,原標題為《誰盜鑿了天龍山石窟?》,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有的放矢)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中國人民身上體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揚。當前,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努力在國際社會贏得人心、贏得認同。 講故事在對外宣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 郭衛民:塑造品牌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塑造品牌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郭衛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將如期實現,明年中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不帶貨的「頂流」?40萬人「放棄李佳琦」聽他講
    40萬人「放棄李佳琦」聽他講文物一部手機,幾本字帖,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講解員白雪松,在自家客廳裡當起了主播。「《開成石經》,就是唐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唐玄宗李隆基和正態分布是什麼關係?」在本應帶貨吸粉的直播間裡,白雪松不疾不徐地講著石碑和書法。
  • 張宗憲: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收藏家!只要藏品好,貴了還能貴!
    1968年,他參加了倫敦的一場拍賣會,成為了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他穿梭於倫敦、紐約、東京、巴黎與香港之間,90年代以後又開始了上海、北京等內地城市之旅,許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因此,他自稱為雲海閣主。     對於文物、特別是瓷器與雜項的高超鑑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賴與尊重。
  • 聽老人講故事:三個酒徒比耐力,誰輸誰掏酒錢
    大人們熱衷菜價,誰家又漲工資,單位發福利等等這些「頭等大事」,而我們這些小孩則更熱衷於聽故事,圍著那些能說會道的老頭面前,纏著他給我們講《豬八戒吃西瓜》、《張飛娶媳婦》等等有趣的民間故事。時光荏苒,這些老人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了,但他們留下的故事卻歷久彌新,至今難以忘卻。
  • 休斯頓周末活動:古董玻璃展,廣場瑜伽,電影《22英裡》上映
    參加歡快有趣的周末活動吧~參考走進美國CheerinUS.com幫你準備了古董玻璃展,廣場瑜伽等,趕快Mark起來!The Mystical Arts of Tibet 誰說想要領略西藏的宗教文化就要一路風塵僕僕的踏上西藏的土地。這個周末,在休斯頓,你也可以一睹西藏宗教文化,他們還創作了一幅Mandala沙畫,還將表演一系列特殊儀式等。
  • 五大收藏家之仇家,雞缸杯背後的家族,混血孫子現任蘇富比高管
    是誰這麼獨具慧眼?2014年,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上明成化鬥彩雞缸杯,起拍價為1.6億港元,經過八口競價後以2.8124億港元成交,被上海藏家劉益謙買下,創下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關於雞缸杯創作及產生的故事我們之前已講過了。
  • 歐美人都說他是「古董教父」,你知道他是誰?
    據專家介紹,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的手售出的,雖然他於1957年已經去世,但在歐美古董圈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今天講一講這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盧芹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