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 鄭永年教授任首...

2020-12-27 中國教育在線

  9月23日,天高雲清秋風送爽,神仙湖畔嘉賓雲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辦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儀式暨全球化與深圳未來四十年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岸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深圳市政府副市長聶新平先生,以及深圳市和龍崗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圳市企業界代表、社會媒體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人文社科學院院長範息濤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等大學主管人員和部分師生共同出席並見證了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正式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儀式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大學的辦學進展和辦學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不能沒有一流的研究院,所以我們先後在金融、生物醫學、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組建了一系列國際化的學術平臺和研究中心,此次,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標誌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領域也將擁有一所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研究機構,並期望通過匯聚頂尖人才,發展學術思想,為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同時,他對高研院的成立提出了三方面的期待,「第一,我們希望打造一所國際化的學術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吸引一流的專家學者,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堅持全球化的研究視野,我們不僅用中國的視野來看世界,更要在世界的視野來看中國,構建融合國際和中國發展經驗的知識體系;第二,我們希望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思想重鎮,對當下和未來的中國及全球發展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做出獨到的、富有原創性的分析與研究,產出對未來發展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第三,我們希望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為一所國際水準的政策智庫,與政府、社會和地方共同體展開密切合作,開展有前瞻性、富有深度的政策研究,就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為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各界提供政策諮詢,推動區域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深圳市副市長聶新平先生在致辭中提出「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進入新時代,中央賦予了深圳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的重任,要求深圳在更高起點,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建設全球標杆城市,尤其需要拓寬全球視野、凝聚全球智慧、回應全球議題,加快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佼佼者,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將依託一流名校的學科優勢和國際化人才優勢,著力破解新全球化和新發展格局中的重大課題。研究院將以世界優秀人才研究中國問題、深圳案例,以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來講述中國故事、深圳故事,研究院一定能夠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形成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撐,為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提供有利支撐。」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岸明先生代表廣東省政府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在致辭說,「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和試驗區,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這種形勢對廣東、對全國研究機構來說都是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我們相信在鄭永年教授的領銜下,在港中大(深圳)深厚科研底蘊的支撐下,研究院必將成為一所兼備全球視野、國家戰略高度和區域發展經驗的學術機構,成為把社科研究與決策諮詢有機結合的高端智庫平臺,研究院在未來的實踐研究中能夠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放包容,打造一支高水平、跨學科的研究團隊,並聯合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協同應對發展中的新情況、新挑戰,合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教育和人才高地,為區域發展乃至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建院院長鄭永年教授在成立儀式上向大家介紹了高研院的理念和目標,「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這是徐揚生校長給我們的座右銘,我們將致力於在短時間內打造一個立足深圳、放眼全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重鎮與政策研究性智庫,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預見性的政策分析,培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並在粵港澳大灣區、改革與社會治理、開放政策、海洋經濟、國際戰略、技術與國際關係等研究領域成為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性學術和政策研究與交流平臺。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將把世界研究和中國研究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為創造世界一流灣區建設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研究院同時也將承擔國內重大科研項目和社會科學項目,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涵蓋理念和落地操作的政策建議。」

  嘉賓致辭結束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岸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長唐傑教授,深圳市政府副市長聶新平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一同上臺為研究院揭牌,宣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岸明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長唐傑教授,深圳市政府副市長聶新平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一同上臺為研究院揭牌,宣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

  為了保障高研院的長期發展,在高研院成立儀式上,大學專門成立了「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基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希望借鑑國內外研究型智庫的運作經驗,通過社會企業、機構的廣泛支持與贊助,進行獨立的思想與政策研究。國信證券、深圳巴士集團、深圳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深圳高新投、深業集團、深創投、歲寶集團、華為、騰訊、星河產業集團、正中集團、鴻榮源集團等企業的代表也參加了見證成立儀式。

  成立儀式結束後,「全球化與深圳未來四十年」研討會召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分別就「世界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深圳向何處去」三個專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對未來世界、中國和地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世界向何處去」的主題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中國向何處去」的主題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在研討會上做「深圳向何處去」的主題演講

出席高研院成立儀式嘉賓合影

徐揚生校長書法題寫高研院理念「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簡介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立足深圳、放眼全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重鎮與政策研究型智庫,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預見性的政策分析,培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南方共同市場、中國改革開放、海洋經濟、國際戰略和外交以及全球發展等研究領域成為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研院立足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發展的前沿,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將中國研究與世界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區域性發展戰略研究,為創造世界一流灣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承擔香港與中國大陸各類重大國家科研項目和社會科學項目,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涵蓋理念和落地操作的可行性政策建議。

  高研院具有一流學科發展和國際化優勢,既秉承獨立自由的基本學術精神,探索優秀人才的培養計劃,積極開展重大理論課題學術研究,又與政府、社會和地方共同體緊密聯繫,探討和解決中國和世界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在此基礎上推動中國社會科學發展面向世界和世界科學發展走向中國,構建融合國際和中國發展經驗的知識體系。

  高研院探索「教學+科研+決策諮詢」三方結合、相互促進的學術和政策研究新型機制,設立以「教學項目」為單位的基礎教學團隊、以「研究方向」為導向的研究團隊,以「項目管理」為框架的研究小組,通過原創性學術研究為輔助提升質量教學;借鑑國際上大學高研院的成功經驗,將高研院建成延攬香港、深圳、乃至國內外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術人才的跨學科整合的「大平臺」;組織年度主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建立國際化訪學制度,建設學術政策研究國際網絡平臺。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優質教學、理論研究和政策諮詢的整合平臺,高研院積極發揮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區位優勢、學科優勢、國際化優勢,匯集國內外社會科學優秀青年才俊,積極展開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培養活動,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與國際相接軌的新興學術建制,提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社會科學學科發展水平,為促進中國社會科學面向世界和世界社會科學走進中國,建設基於中國經驗之上的中國社會科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研院擁有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的傑出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高研院的首任院長由鄭永年教授擔任。

  鄭永年教授簡介

  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組建人文社科學院 "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首任院長。鄭永年教授先後獲中國北京大學法學學士(1985)、法學碩士(198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1992)、博士(1995)。1995-1997年,鄭永年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後歷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所長,並任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1995-1997)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研究員。鄭永年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外交政策、中美關係、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近年來,先後出版專著數十部,其中英文著作9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今年8月24日,鄭永年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等9位專家代表先後發言,就「十四五」規劃編制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相關焦點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資料圖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中國要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海洋經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這既是廣東的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廣東怎麼辦?廣州怎麼辦?南沙怎麼辦?廣闊的海洋擁有豐富的資源,發展海洋經濟,要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同時要重視海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探索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新模式。對於發展海洋經濟,創新技術是關鍵。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在前海新掛牌兩家研究院,是在新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狄文強 12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掛牌成立。研究院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等各相關學院師資力量參與,並聯合政府、市場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建設。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獲...
    Wilson)教授,以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與形式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兩位獲獎者改進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模式,使全世界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保羅·米爾格羅姆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在微觀經濟與拍賣理論方面享有盛譽。他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於2019年9月正式受聘成為深高金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顧問委員會主席。
  • 深圳當如何建設先行示範區?鄭永年等大咖顧問這樣建議
    「在深圳經濟發展方面,必須提升中小企業的韌性。深圳中小企業雖然活力強,但抗壓能力有待提升。」在11月16日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專家庫和深圳智庫聯盟正式揭牌成立後,這個強大的「智囊團」緊鑼密鼓地開展了一場研討會。
  • 國研東海智庫論壇舉行 鄭柵潔會見鄭永年
    中國寧波網記者張燕 王鵬/攝 8月27日,國研東海智庫論壇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名譽院長鄭永年作「當前中美關係、國際形勢及寧波企業應對策略」的主題演講。
  • 鄭永年:廣深「雙城聯動」最高目標是既合作也良性競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南財對話| 鄭永年:廣深「雙城聯動」最高目標是既合作也良性競爭《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深圳下一步的發展,必須從世界地圖上來定位。」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剛剛履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的知名學者鄭永年,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的專訪,就深圳的使命、發展方向、升級路徑等問題給出了獨到的見解。
  • 重磅|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
    黃仁偉(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 黃 平(世界政治研究會會長、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3.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4.黃仁偉(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 黃 平(世界政治研究會會長、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3.
  • 鄭永年談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兩大主要挑戰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李京澤 黃鈺欽)在5日舉行的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並著重就其中兩個主要挑戰進行了分析。
  • 鄭永年: 中國要主動參與全球海洋開發與合作的規則制定
    原標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 中國要主動參與全球海洋開發與合作的規則制定   黨的十九大以來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華為未來網絡系統優化...
    9月21日上午,在眾多專家、領導的共同見證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華為未來網絡系統優化創新實驗室揭牌,標誌著又一個高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實驗室在龍崗誕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學部副主任張兆田,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龍崗區領導張禮衛、谷更軍、黃惠波,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等參加揭牌儀式。
  • 相比百萬學位,深圳今年的高等教育更加可圈可點
    同時在多項大學排名中表現突出:2020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位列中國內地第8位,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內地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第1、全球第47。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特聘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獲2020年諾貝爾經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特聘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獲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0-13 16:10:00 中國教育在線廣東站
  • 福田區與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啟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阮健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助理盧國師,福田區委書記鄭紅波,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偉,副區長孟漫,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王叢、副院長舒濤等領導出席。籤約儀式由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偉主持,孟漫、王叢分別代表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深高金」)籤署合作協議。
  • 如何在網絡時代塑造中國軟實力?鄭永年: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
    2020年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在2020年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主題演講中,對當前國際形勢及媒體發展發表看法。鄭永年首先就「網絡時代塑造中國的軟力量」發表相關看法。
  • 深圳大學與中核集團擬共建中國核能與安全高等研究院
    近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與深圳大學初步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戰略合作,瞄準世界核科技前沿,共同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國核能與安全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合作關係。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首任校長徐揚生簡歷(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正式宣布聘任港中大現任副校長徐揚生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徐教授並於同日辭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一職,任期4年,由2013年8月1日起生效。他於1982年和1984年分別取得浙江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198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7年間,徐教授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器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至2004年,2011年開始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現兼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 鄭永年:應對中美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鄭永年,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衰退。如何看待2021年的全球經濟形勢?中美經貿關係是全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拜登的當選會給2021年的中美經貿關係帶來哪些變化?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 著名智能控制專家徐揚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
    中國經濟網深圳8月2日訊(記者楊陽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機器人與智能控制專家徐揚生教授,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8月1日開始擔任該校的首任校長,任期4年,徐揚生教授同日辭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一職。
  • 深圳音樂學院來了!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建運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表示組建深圳音樂學院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將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人民的文化藝術素養。「我們要建設的音樂學院是國際化的,開設綜合性創新性的學科,與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學院不同。我們會匯聚全世界音樂領域最優秀的人才,結合當代科學發展,組建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一個高水準的音樂學院,我們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