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健力寶與故宮合作,以清朝掐絲琺瑯太平有象為設計靈感,重磅推出「太平有象」罐,祝願國家太平,人民吉祥平安。
這並不是健力寶第一次和故宮合作。
2019年12月,雙方就推出了「祥龍納吉」罐,以故宮典藏文物,清乾隆皇帝的龍袍為樣,一上市就大受歡迎,供不應求。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健力寶與故宮的初次合作,以龍為題是順理成章。
那麼,雙方這次再度合作,為什麼用了"象"呢?
大象:受古人追捧的祥瑞象徵
象諧音「祥」,有吉祥、祥瑞之意。因此,大象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瑞獸",來設計新年新品,頗為巧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中國本土的大象並不多,但在古代,大象在中國是很常見的。
早在商朝時期,當時的黃河流域生活著很多中華象。當時,大象是僅次於馬匹的重要家畜,不僅能馱物品,還能耕地,頗受人民喜愛。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文字記載的戰象軍,也是在商朝時期,由此可知,商朝時期的大象數量確實非常多。
但到了漢晉時代,北方地區的大象幾乎絕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北方地區人類領地不斷擴增,導致大象不得不遷徙。其次據資料顯示,西漢後,北方地區溫度下降,而大象喜愛溫暖的環境,為此它們選擇南移。
隨著歷史的演繹,北方大象的數量越來越少,反而讓具有「祥瑞」寓意的大象備受追捧,地位也越來越高。
這就導致身處北方的帝王想要大象,只能讓南方的政權進貢。當時一些外邦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常常將大象作為朝賀進貢的「重寶」。
地位尊崇:進入儀仗隊展示皇家威嚴
大象進入皇宮會做什麼呢?
可不是馱運物品那麼簡單,它們有了更高級的職位——「儀象」。
「儀象」是指被馴化後的大象進入宮廷儀仗隊之中,以此彰顯皇家威嚴。《廣信府志》中曾出現大象守門的記載:在午門外,兩列大象威嚴站立,即使進出的官員不斷,大象也目不斜視,給人威嚴之感,這樣展示的皇家氣場確實足夠強大。
到了清朝時期,皇室對大象更加喜愛,皇帝外出遊玩也少不了大象跟隨。在《康熙南巡圖·卷一》中能看到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在路上行進,路旁有輿車及大象等路邊儀仗,一直排列到行宮門口。
在外交等重要場合,大象更是必不可少。有一外國使節曾記錄:面見康熙時,在午門看到7隻「儀象」。儀象裝飾華麗,身上裝飾著寶石,還有鍍金的象轎,尊貴無比。
新年送「祥」:故宮博物院與健力寶推出「太平有象」罐
大象作為當時尊貴的象徵,除了用於儀仗隊伍,還經常出現在宮廷器物上。其中,最讓人稱道的就是現藏於故宮的清朝文物——掐絲琺瑯太平有象。
「掐絲琺瑯太平有象」整體設計上是象馱寶瓶,象徵「吉祥平安」。健力寶以此為靈感,設計了「太平有象」罐:
成對大象立於冠軍杯兩側,寓意「好事成雙」;大象頭頂寶石,面露微笑,慈眉善目,周身披戴寶石掛飾,寓意「富貴吉祥」。
在寶瓶的基礎上,健力寶進行了二次創作。寶瓶中嵌福字紋和壽字紋,寓意「福壽安康」;冠軍杯部分採用江水紋作底,寓意「財源滾滾」;底部江水海崖景象,代表「四海昇平,山河永固」。
頗為巧妙的是,健力寶的設計中象鼻向下吸水,水為財,即有招財之意;向上升騰的祥雲,象徵福運(雲)、財運(雲),生生(升升)不息。
除了主圖,健力寶在細節方面也頗為用心。多處採用蜂巢紋設計,寓意「甜蜜團圓」;在右下角點綴對稱的象吸水紋,寓意「招財進寶」。
讓我們在新的一年,一起把「象」帶回家,在團圓之際共舉健力寶「太平有象」罐,祝願國家太平,人民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