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在擂臺上一戰翻車,受到了很多人的吐槽。
但是,不以成敗論英雄,馬保國的太極拳「接化發」理論,卻是真真實實的傳統太極拳的心法真傳,不能因一人、一時的失敗,就全盤否定了。
太極拳「接化發」的理論依據、舉例
《太極拳譜》中的「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就是太極拳「接化發」的原始依據。
比如,太極拳的母式「攬雀尾」,就是「接化發」的典型模式,或者說,「攬雀尾」就是訓練「接化發」的這種能力,日久天長,形成一種「一觸即發」的本能。
掤、捋、擠、按四手組成「攬雀尾」四個動作,一掤為接,二捋為化,三擠四按為發,合起來的節奏就是一、二、三,也就是1—2—34,四個動作合併為三拍,接、化動作稍慢,發的動作急促抖彈,這才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的真實用意與練法。
馬保國雖然擂臺上翻車了,但是作為一個教練、教法、心法真傳都是沒有問題的,能把傳統的正統心法技術傳承下去,就是大功一件、人才一枚。
太極拳的「接化發」練法,是支撐太極拳的核心
如果拿到現在的整個太極拳界來看的話,馬保國太極拳的教學體系中,還保留有「接化發」的心法傳承。你再看那些個門派傳承,一片「陰柔」之氣,連這種正統的「靜中觸動」的「接化發」練法都斷絕了,正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你還敢笑馬保國的「接化發」嗎?
現在常見的「攬雀尾」練法,比劃比劃看就是五拍「M/」,這就叫「勻靜、穩靜」,是求得身心內部修養的養生功效,這就是養生,還有人在這裡面發揮掤、捋、擠、按的擊打用法,真是緣木求魚。若要恢復原始的「靜中觸動動猶靜」,就要把五拍的「M/」換成三拍的「接化發」練法——1-2-34,靜中生動,快慢相間。
「攬雀尾」用五拍的養生練法,全身鬆柔,是單練「陰氣」的一面之法,是入門的初級練法;而用三拍的「接化發」練法,則是陰中有陽,陰陽相間,陰陽兩全,是入門以後的比較高級的練法。
「接化發」是傳統太極拳的正宗風骨,誰笑話誰是外行
馬保國作為傳統功夫的教練是正統的,不能因一時的成敗就全部都否定了。這就像經濟學家未必就都是大富豪、實業家一樣。經濟學家去投資的話也會有失敗,但在大學中教學育人就是正統的學問傳授。
在傳統的太極拳技藝中,會了「接化發」不等於,百戰百勝;但不會「接化發」,那就丟失了傳統太極拳的正宗風骨,只能是「買櫝還珠」,走下坡路了。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下,必將一無所得,這才是一個要避免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