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認知行為理論,正確的認知會導致正確的適應性行為,而錯誤的認知則導致不良情緒或不適應性行為。企航駐桐林小學社工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四至六年級女生生理衛生認知狀況較差,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兒對生理期較為懵懂,已經經歷生理期的女孩兒在生理期期間面對突發情況產生恐懼心理。針對該情況,社工以需求為導向,決定開展「我是女生」兒童生理衛生主題活動。幫助女生學習掌握基礎生理衛生健康知識,避免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此次社區活動共分為以下四個環節,依次是醫生講座環節、情景演繹環節、互動問答環節及衛生用品發放環節。社工通過資源連結,邀請到泥溪鎮衛生院婦科李明醫生作為講師助陣知識講授,社工則通過情景演繹及互動問答帶領女孩們活學活用,幫助女孩兒們正確認識身體變化,學習如何應對生理期發生的各種突發狀況,以及如何購買正規衛生巾和挑選適合自己的內衣。
醫生講授月經知識
活動開始,社工在簡短介紹後,婦科醫生從專業角度解釋第二性徵、胸部發育、月經形成和正確衛生幾個方面,引導兒童正確認識身體變化,積極看待生理期來臨,養成良好習慣保持身體衛生清潔。女孩兒們反饋收穫到很多知識,知道了青春期的時間,生理期的周期和換衛生巾的健康頻率等等。
社工引導情景演繹
知識講座後的情景演繹挑戰中,社工描述情景,女孩們隨機演繹處理危機情況。對於體育課發現同學褲子上沾有血跡、上課間同學來例假肚子疼且無衛生巾、看見同學使用「三無」產品衛生巾這些情景,同學們都做出了良好的演繹示範。
有同學悄悄提醒他人並給出建議,有同學向老師報告尋求幫助,也有同學把自己的衛生巾借給他人。女孩們隨機做出的反應表明她們不再懵懂和害怕,而是對生理期能報以平常心看待,也能從容應對期間出現的尬尷狀況了。
互動問答積極提問的同學
社工發放衛生用品
此次活動為四至六年級52名女孩兒提供了正確認知身體發育的知識,也提升了他們互幫互助,處理生理期間尬尷情形的能力,活動圓滿結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活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