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石榴情」草原兒女「布樂呼麼德樂」!

2021-02-08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牧民在賽馬活動中高舉國旗,共祝偉大祖國繁榮昌盛。郝常明攝

不久前,一個身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卡通小姑娘阿娜爾(蒙古語石榴)上線了。

作為內蒙古鄂爾多斯民族工作小小宣傳員,她將帶著人們零距離接觸民族文化,用更有趣的方式傳承民族精神,分享民族團結的好故事。

阿娜爾是鄂爾多斯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個成果。作為內蒙古民族團結工作的一個樣本,鄂爾多斯沒少下功夫。

在這裡,踐行守望相助理念的足音在迴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在進行,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在實現。各民族間的熱情、深情,充沛而厚重,沉穩而悠揚。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們心目中的「布樂呼麼德樂」(蒙古語「團結」)吧。

斯仁塔日娃「包起來」黃文祥

「這是什麼錢?」看著一位蒙古族老漢捧上來的5000元,幫扶幹部驚呆了,「從來都是我們給貧困牧民發錢,怎麼還有給我們錢的?」

那是2016年7月1日,內蒙古鄂爾多斯鄂託克前旗昂素鎮,正在舉辦幫扶活動。哈日根圖嘎查(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77歲牧民斯仁塔日娃的舉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是怎麼回事呢?斯仁塔日娃家境本來不錯,有5000多畝草場,100多隻羊,10多頭牛。可是,為了替兒子還債,斯仁塔日娃將自家所有牲畜全部變賣,一夜之間沒有了收入來源,年過七旬,成了嘎查裡的貧困戶。

幫扶幹部來家裡調查後,2013年7月1日那天,給了他5000元幫扶金。「一輩子沒吃過國家救濟,感覺不好意思。」斯仁塔日娃對記者回憶起當時情況,雖然普通話說得不是很好,但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我下定決心爭取在3年內脫貧,不僅要償還這5000元,還要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5000元,斯仁塔日娃用來買了22隻小羊羔。3年下來,他的羊群壯大到280多隻,種植、養殖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實現了脫貧。

除了歸還別人幫助的牲畜,把5000元現金還給了當初的幫扶單位,斯仁塔日娃沒有忘記自己遇到困難時別人對他的幫助。

「你老哥3年就翻了過來,一定有秘訣。」2018年,同嘎查的漢族牧民黃文祥來找斯仁塔日娃求助。他因做生意失敗,欠了上百萬元債務,生活陷入困境。

「人家看上了我,我就得包起來。」斯仁塔日娃沒有因為年歲大了就推脫,「國家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咱也得出把力。」

幫扶得講策略。斯仁塔日娃找到黃文祥一起策劃,設計出未來3年的4條脫貧路線:玉米增產、借羊生羊、兒子修車、暖棚種菜。

看到黃文祥缺農具,斯仁塔日娃就借給他2.7萬元買拖拉機和農機具,一分錢利息不要。「我跟他說,我幫了你,你也得努力幹。」斯仁塔日娃很懂得扶貧先扶志的道理。

有了斯仁塔日娃的幫助,黃文祥的人生好像掛起了一盞明燈,起勁幹了起來。到2020年,除了羊一時還不清,他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從古到今,不論哪個民族,都是人幫人、人靠人才能活得越來越好。」他說。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斯仁塔日娃從受助者到助人者,從助人再到帶動他人,用一顆金子般的心,詮釋著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兄弟情義。

草原母親收養「六兄妹」

類似斯仁塔日娃的故事,在內蒙古,還有很多。

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寶格達音高勒蘇木的草地上,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面鐫刻著:慈父道爾吉,慈母張鳳仙。立碑者是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的6名漢族兄妹。這六兄妹是當年被送到內蒙古草原養育的「三千南方孤兒」中的六個孤兒。

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得知上海等地有一批困難時期吃不飽的孤兒後,提出由內蒙古來撫養這些孩子。11個盟(市)37個旗(縣),共接收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孤兒。

1961年8月,錫林郭勒大草原,嚴冬快要降臨,可鑲黃旗哈音哈爾瓦公社大院附近的學校裡,有6個孩子一直沒人領養。按規定,每家只能領養一個,可這6個孩子不願分開。

這時,公社衛生院護理員、共產黨員張鳳仙和在畜牧場工作的丈夫道爾吉商量:「咱們還沒孩子,就當是親生的,把6個孩子都收養了吧。」這對蒙古族夫婦向組織上承諾,一定要把孩子撫養成人。

6張小嘴嗷嗷待哺,卻又不習慣草原上的牛羊肉、奶茶、炒米等,夫妻倆焦急又無奈。春節前夕,張鳳仙得知,每個孩子有5斤大米,可領取地點在百裡之外的化德縣。

寒風凜冽,大雪紛飛,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張鳳仙趕著牛車去化德領米。回來的路上,又困又餓的她掉到雪窟窿裡,差點昏睡過去,幸好一陣冷風把她吹醒。

整整三天三夜,她終於回到家裡,還沒等她把米袋放下,5個孩子就哭著圍上來:「媽媽,救救高娃!高娃吃了這個東西,口吐白沫。」說著把小手展在媽媽的眼前。

「是毒草芒麻籽!」張鳳仙抱起不省人事的高娃,找來雞毛掏她的嗓子,給她灌綠豆湯,孩子總算醒過來了……

這對蒙古族夫婦用生命呵護著6個孤兒,此生再也沒有生育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們吃肉湯和白面饅頭時,張鳳仙和侄女小桃子卻躲到內屋吃著野菜糊糊。二兒子黃志剛看到後,把自己的半個饅頭給了她。小桃子卻道:「姑姑說,白面是供應給你們的,我們不能吃。」年少時的純真情感,促成了這對孩子日後的姻緣。

張鳳仙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們創造讀書學習的條件。她把旗府中學一位下鄉教師請到家,對他說,你來教我家孩子讀書,我管你吃喝。

就這樣,在這所草原上罕見的「家庭學校」裡,6個孩子接受了文化教育。老大巴特爾考上了南京氣象學院,小妹高娃考上了南開大學。兩個男孩參軍入伍,晉升為軍官。兩個留在草原,當了幹部。

長年累月的操心操勞,張鳳仙積勞成疾,前後動過4次大手術。1991年,張鳳仙住進了醫院,6個孩子守候在病床前。

彌留之際,張鳳仙叮囑大兒子:「我還是希望你回上海找找親生父母。」巴特爾回答:「不,您和阿爸就是我們六兄妹的親生父母!」

今天的內蒙古,民族團結猶如草原的陽光、綠洲的甘泉、山間的清風,讓各族兄弟姐妹沐浴在幸福之中。各族兒女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本報記者 熊 建 吳 勇)

原標題:各族人民在內蒙古守望相助

草原兒女「布樂呼麼德樂」!(民族團結石榴情⑥)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06日 第 01 版)

相關焦點

  • 幸福的歌兒團結的花(民族團結石榴情①)
    為此,本報今起推出「民族團結石榴情」系列報導,向海內外讀者展現中國各民族的發展進步,描繪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時代面貌。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是一首在中國廣為傳唱的歌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民族兄弟姐妹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團結奮鬥。
  • 【民族團結石榴情】王家溝有了美食街
    2019年,灤平縣委縣政府整合資金8000多萬元,決心將王家溝村打造成集生態文明、產業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為一體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8000萬元可不是小數目,畢竟,灤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事實證明,這錢花得值!一進村,就見到馬路旁一溜兒飯店,仔細一數,20多家,門窗裝修風格相似,牌匾樣式統一,形成了美食一條街。這些飯店裡,既有夏恩東的店,也有劉向東的店。
  •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典型」哈理工「石榴籽工作室」:高校民族...
    東北網12月15日訊(記者 許諾)日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哈爾濱召開。會上,哈爾濱理工大學石榴籽工作室被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哈爾濱理工大學任佳偉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探討。2017年,哈理工學校成立「石榴籽工作室」,之後又建設「石榴籽工作室」,面向全校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務工作。任佳偉作為石榴籽工作室主持人,把青春和熱情全部投入到國防生和民族學生培養中,逐漸探索出一條「以思想引領促進行動自覺」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 「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西京學院舉行民族文化交流晚會
    為加強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學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促進各族學生團結勤奮、矢志奮鬥、共同發展
  • 內蒙古日報數字報-畫出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見習記者  郝佳麗  「下面請欣賞器樂演奏《草原兒女心向黨》」。
  • ...芷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統一標識性LOGO「石榴芷」新
    懷化新聞網訊 7月28日,芷江舉辦各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統一標識性LOGO「石榴芷」新鮮出爐。該LOGO整體圖案為一顆紅石榴,果蒂為萬和鼓樓剪影,體現芷江的侗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內部以圓形石榴籽為表現形式,寓意各民族攜手並肩,團結一心,唱響同心築夢的時代樂章,向著新的偉大徵程闊步前行。目前,該縣已在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同步開通「石榴芷」帳號,並在縣融媒體中心、芷江新聞網籌建「石榴芷」專欄。
  • (民族團結石榴情⑦)
    圖為古生村民眾慶祝白族傳統節日本主節。  (大理市委宣傳部供圖)「何書記,咱們兩個村乾脆『打老友』吧!你看行不行?」「好呢!聊起怎麼帶領村民找致富路子,怎麼做好村裡民族團結工作,兩人十分投緣。臨別之際,他們一拍即合:不如兩個村「打老友」,把這份緣分延續下去。「打老友」是大理地區的一個風俗。志同道合的青年,通過「打老友」,結成終身親密往來的友誼,雙方家庭也因此成為「乾親家」,常來常往,互幫互助,不是親戚勝似親戚。在多民族聚居的大理,各民族長期相互交融,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民族團結進步
    3.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8.華夏子孫根連根,民族兒女一家親。10.說有利於民族團結的話,做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11.人人爭做民族團結模範,處處盛開民族團結之花。54.共敘民族情、同圓中國夢。
  • 「石榴杯」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一廊一區一帶」行動巡迴演出...
    中國甘肅網6月19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 文/圖)6月18日晚,一場由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會寧縣委、縣政府主辦,甘肅省民族歌舞團攜手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紅色藝術團演繹的「石榴花開映隴原」文藝演出,在會寧縣民俗文化演藝廣場成功舉辦。這標誌著「石榴杯」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一廊一區一帶」行動巡迴演出活動正式啟動。
  • 民族團結一家親 結親蘊含真摯情
    為紮實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加強與結親戶的交往交流交融,霍城縣各級領導幹部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與困難群眾結親,解決好睏難群眾生產生活上的難題,落實好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不斷激發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和信心。
  • 以茶為媒促民族團結 轉塘·石榴籽家園又獲國家級殊榮
    日前,被稱作「中國公關行業年度奧斯卡」的金旗獎舉行頒獎儀式,以西湖區轉塘街道為主導,並指導杭州梅龍茶文化有限公司提交的《茶合生香:「轉塘·石榴籽家園」促進民族融合交流公益行動》案例,榮獲「特別金獎」。
  • 格桑花向著紅太陽 三江水唱著幸福歌——青海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
    「歷史上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元文化共融基礎深厚,青海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縮影」「我們漢、藏、撒拉等各民族的同事一起定目標、談路徑,此刻就是民族團結的印證」「要在機制建設上再下功夫,確保共創共建共享」……十餘次易稿還未定稿,多角度論證加深層次考量,小小的會場,正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求實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縮影。
  • 哈理工石榴籽工作室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央廣網哈爾濱12月11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徐狀)12月10日上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哈爾濱召開。會上,宣讀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表彰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的決定》,並為受表彰的模範集體、模範個人代表頒獎。
  • 民族團結好少年張譯文:校園裡的「石榴籽」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25日電(陶江華)額敏縣第三小學六年級六班學生張譯文在學習上樂於幫助同學,生活中注重團結同學,是同學們的好夥伴,老師的好助手,學校的「石榴籽」,今年榮獲了「自治區民族團結好少年」稱號。
  • 「民族團結」寧城縣婦聯等部門舉辦「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幸福」唱...
    12月2日,寧城縣「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幸福」唱紅歌感黨恩聯誼活動在縣烏蘭牧騎劇場舉行。寧城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白景輝,寧城縣婦聯黨組書記、主席王詠梅,寧城縣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秦顯春出席活動,部分鎮鄉街、村(社區)婦聯幹部、統戰、婦聯和民委機關幹部、社區群眾代表等100餘人觀看演出。
  • ​【雲宣講】流淌的民族之情,怒放的團結之花
    (來源:昌吉州民族團結一家親辦)流淌的民族之情,怒放的團結之花
  • 今夜,彩爾隆溝草原星光燦爛?九色香巴拉之夜民族團結文藝演出側記
    今夜,彩爾隆溝草原星光燦爛——九色香巴拉之夜民族團結文藝演出側記場館民俗特徵明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7月29日晚的合作市彩爾隆溝草原,流光溢彩,旋律高揚。作為「一會一節」民族團結文化活動之一的九色香巴拉之夜文藝演出,在這裡盛裝亮相。歡歌勁舞中,獨特的「香巴拉」之夜星光燦爛。晚9時15分,舞臺四周炫目的追光突然把彩爾隆溝草原映照成了歡樂的大本營,晚會此刻揭幕。
  • 「地評線」飛天網評:在決戰決勝中唱響民族團結的時代強音
    當天下午,他先後來到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黃河吳忠市城區段、金星鎮金花園社區,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等情況。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豐厚的「家底」;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 【市縣熱線】杭州市西湖區「轉塘·石榴籽家園」入選「全國民族...
    「我們的項目確立以茶文化、非遺文化等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和助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為內容,藉助網際網路、高校師生力量。」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以築牢『書香茶香民族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積極探索城市民族工作路徑,把它作為展現『重要窗口』頭雁風採中打造西湖風景線的民族團結進步平臺。」
  • 草原的藏藍驛站——哈拉黑交巡中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在山豐水美的杭蓋草原腹地,活躍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年輕公安隊伍,他們始終心繫廣大農牧民群眾,熱情服務、嚴格規範執法,讓民族團結之花在興安大地開得更加鮮豔;他們深挖自身潛力服務全域旅遊,與過往遊客溫馨互動,贏得了轄區各族幹部群眾和過往遊客的廣泛讚譽,將交巡中隊打造成為內蒙古唯一一個提供交通管理和便民服務的交巡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