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陸續入學,有媒體發現如下現象,當新生們挑選選修課程時,總有學長提醒其「冷靜」,切莫為了興趣忘了績點。
張晨霖 攝 新華社資料圖
績點是將一個學生所選課程的學分、期末成績等數值加權折算的一種方法。這個在0至4區間浮動的數字,不僅反映著一名大學生的年級排名,還與評獎、保研、就業等大事息息相關。有人戲言,績點猶如大學生的「工分」,而如何在單位時間裡掙得更高的分,就成為同學們的「理性」考量。大學課程繁多,但難易不一,授課結課形式各異,以績點為標尺的「性價比」自然也不同,隨著「績點競賽」之風蔓延,確實有一些學生另闢蹊徑,專挑容易過的、給分高的課程上。
寒窗苦讀考進大學,本身是為進行「高階學習」,專攻某領域的知識技能,同時激發思考、培育審美、豐富人生。然而,在所謂的「理性」選擇下,不少學生在本該放飛理想的年紀困於「性價比」,朝氣蓬勃的少年氣染上「油膩」,著實令人唏噓。可以說,沉迷於眼前的「一點半點」而捨棄「無用之學」的人,其接受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再漂亮的績點也無法掩蓋這種缺失。
績點作為一種評價指標,本身並無對錯。「績點競賽」向著急功近利發展,板子不能打在學生身上,而需要各大高校和管理部門反思,對課程設置、績點算法、管理思路進行必要改革。
既然那些容易過、給分高的課成為刷分首選,那麼提升課程含金量、敦促老師嚴把關,就能堵住一部分糊弄空間。對於那些有價值卻遭冷落的課程,則不妨通過調節學分等手段提升吸引力。從長遠來看,更要探索一種讓學生卸下包袱的根本方法。比如,有大學嘗試成立單獨學院,在大一進行通識教育,學生大二時可完全拋開績點、人數比例等限制,在全校任選專業,有畢業學子感嘆這種改革「將自己從設定的軌道裡解放了出來。」如是探索不見得具有普適性,但至少說明,通過構建良性互動的考核體系,可以鼓勵學子從內心的熱愛出發,放下焦慮、大膽逐夢。
朦朧詩歌、尋根文學、搖滾音樂……每每談到大學的理想氣質,很多人都會追憶上世紀校園的百花齊放。世易時移,但今天的大學,仍然應該是一個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的地方,放得下專注的書桌,鼓勵「詩意地棲居」,這也在守護一代人的初心和青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