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生物技術網」
隨著來自社會環境與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中,這種情緒與焦慮密切相關。焦慮通常源於不確定感而導致的壓力反應,從而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持續性不適。當然,恐懼本身並不等於焦慮,但長期的恐懼情緒卻能演變成焦慮。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研究通訊作者、Elaine Bearer說:「到目前為止,精神病學家對經歷可怕事件後人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容易從中恢復,甚至在日後長期保持焦慮的原因知之甚少。」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大腦對恐懼的反應,以及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恐懼會導致長期的焦慮狀態,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通常,威脅到生命的恐懼常常導致日後的創傷後應激症候群(PTSD)。」
雖然這些實驗在人類中不可行,但研究人員藉助了嚙齒類動物——通過暴露於一種模擬捕食者氣味中而讓小鼠產生恐懼,並觀察動物的大腦活動是如何從恐懼感演變成焦慮的。
實驗流程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組普通野生型小鼠和一組5-羥色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敲除小鼠(SERT-KO)暴露於捕食者氣味中。
5-羥色胺轉運蛋白是精神活性藥物(如古柯鹼)和抗抑鬱藥(如百憂解)的主要靶點。SERT基因的缺失(SERT-KO)導致了焦慮的易感性,從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模型來研究可怕的經歷是如何演變成焦慮的。
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兩組小鼠對捕食者氣味都產生了防禦反應。基因敲除小鼠因此維持了23天的防禦行為;而普通小鼠在9天內恢復到基線探索行為。因此,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9天,野生型小鼠和基因敲除小鼠之間的神經活動差異確定了小鼠持續防禦行為的神經相關性。
為了突出顯示活躍的神經元,研究人員使用了錳離子,這是一種無毒離子,可以在磁共振圖像中照亮活躍的神經元。對這些全腦圖像的計算分析得出了短暫暴露於恐怖氣味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大腦的活動狀態圖。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一些區域會被捕食者氣味激活,而另一些則是後來才被激活的。焦慮的易感性與更多區域的更多活動相關。
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些區域(包括杏仁核和下丘腦)的功能至少已部分被了解,但其他區域,如獎賞迴路,之前並不知道與焦慮有關。
在焦慮狀態中,各區域之間的協調性發生了改變,這可能代表整個大腦的焦慮信號,也可能意味著大腦區域之間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經常發生在我們感到恐懼或焦慮的時候。
Bearer說:「我們現在知道,焦慮時的大腦活動與急性恐懼反應中的大腦活動不同。焦慮使大腦許多特定區域的神經活動增強,從而喪失了各區域之間的正常協調。」
此外,在恐懼演變成焦慮的過程中,血清素的參與也提示了藥物靶點,可以幫助降低焦慮的可能性。此外,冥想、音樂、詩歌、鍛鍊和其他減少壓力的活動也會有所幫助。總之,早期幹預將會帶來持久的益處。
End
參考資料:
[1] Evolution of brain-wide activity in the awake behaving mouse after acute fear by longitudinal manganese-enhanced MRI
醫藥
免疫療法 | 生物仿製藥 | 疫苗 | 耐藥性 | 藥物靶點 | 健康生活 | 藥企新聞 | 藥物盤點 | 製藥技術 | 藥物副作用
基礎研究/轉化醫學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
醫療器械/生物技術
體外診斷 | 醫療器械 | 生物納米 | 3D列印 | 基因檢測 | 單細胞測序 | 基因編輯 | 輔助生殖 | 人工智慧 | 精準醫學
政策
抗癌藥 | 4+7帶量採購 | 耗材 | 備案制 | 註冊人制度 | 健康中國 | 新版基藥目錄 | AI醫療器械 | 遠程醫療 | 同股不同權
市場/資本
IPO | 融資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創板 | 創業板 | 研發投入 | 收購 | 市場&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