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義,值千金。刀山去,地獄去,又可憾。」一看《戰毒》的宣傳語,就明白,它想追求的還是「老港劇」的味道。
《戰毒》海報
無論從陣容還是從人設上來看,也確實如此。黃宗澤、吳卓羲、關智斌,都是資深「小生」。就連周秀娜、吳千語等也都是港片熟面孔,還有羅嘉良這樣的老牌藝人坐鎮……一眾卡司,就有讓大家重溫舊夢的意思。
更不用說劇情設定了。什麼三兄弟之間金不換的情義啦,什麼臥底到黑幫內部的糾結啦,什麼舊情人和好兄弟之間的情愫啦,什麼變節加背叛帶來的心痛啦……看了這麼多年港劇港片,絕對不會對這些梗感到陌生。
於是,一股子親切感撲面而來。應該說,本劇的整個氛圍還是很TVB的。尤其是黃宗澤和吳卓羲在樓頂「打情罵俏」那段,總能讓我們回想起那個港劇的黃金年代。
黃宗澤 飾 韋俊軒
只是,時代終究不同了。這個不同,也是有好有壞。比方說,早期港劇限於製作的規模,粗糙的地方不少。武俠片的假山假石就不用說了,就連時裝戲也時時刻刻透著「小製作」的節儉。
到了《戰毒》裡,真的鳥槍換炮了。一開場,就整一出追車戲。接下去,幾乎每一集裡都有大量槍戰場面,還都是真刀真槍實幹。子彈亂飛、爆炸不斷,不由讓人感嘆:有錢了,大家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幹起來了。
吳卓羲 飾 程天
我們的主人公們,活動範圍也大了不少。以前,大家就只能在幾個街區裡轉來轉去,抓幾個小毛賊也能花費好幾集。現在動不動就打飛的和泰國警方合作,來場跨國行動。港劇,真的和從前不一樣了。
可惜,時代不同了,今天的觀眾也不是昨天的我們了。打從第一集開始,《戰毒》的各種邏輯錯誤和荒謬細節,就沒斷過。吳卓羲和關智斌到泰國去辦案,人生地不熟的,竟然連證件都不帶,沒搞懂這匪夷所思的劇情是怎麼回事。
更離譜的是,這兩人手上都被戴了手銬,竟然還成功打贏了殺手。殺手對著這兩位連開數十搶,愣是打不中,真是讓觀眾不知道說什麼好。
類似的情況在本劇中實在太多了。在槍林彈雨中,大家的髮型不亂,就連姿勢都不變,人人都直挺挺地站在路中間。最搞笑的莊思敏扮演的「高手」馬君,在現代化武器面前還能施展神功,簡直像東方不敗轉世(沒錯,因為劇情還把她設定成變性人,不知道編劇是啥用意……)。
劇情上的邏輯也不能太深究。比如黃宗澤演的臥底,漏洞百出,也不知道是怎麼混進黑幫隊伍的。吳卓羲扮演的警探,時不時就會智商下線,有勇無謀,實在不像是警隊裡的leader。警匪對決,沒什麼緊張的感覺,倒是有雙方都在鬧著玩的味道。
關智斌 飾 許修平
這樣下去,隨著劇情的深入,真擔心還有更多觀眾被「勸退」。其實從本劇裡能看到很多港片的影子,比如《無間道》裡臥底的心路歷程,又比如《掃毒》裡的三兄弟情義。可以嫌棄它們的老套,但如果處理得當,一樣能夠打動觀眾。
吳卓羲和「遊坦之」麥長青為被打傷的黃宗澤貼膏藥的橋段,就能讓人會心一笑。「吶,我手受傷了,不能寫報告了」「那我幫你寫啊」「吶,我沒看見啊」……一來一去之間,仿佛又回到了「餓不餓,我下碗面給你吃」的童年時代。
說到底,港片港劇的最珍貴內核還是現代鋼鐵森林中的人情味啊。只是,在硬體上升級換代的本劇,似乎已經找不回當年港劇引人入勝的法寶。與其花大力氣搞那些並不擅長的大場面,倒不如把擅長做的做好,不是嗎?
黃宗澤、周秀娜
算了算,吳卓羲是1979年的,關智斌和黃宗澤是1980年的,都是40+名副其實的中年人了。就連演「毒後」的周秀娜,儘管美麗依舊,也已經35歲了。一方面,他們的活躍說明港劇後備人才並不豐厚的殘酷事實;一方面,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幾位的戲路也還是沒有得到多少拓寬。
就說「飛虎」系列吧,黃宗澤和吳卓羲合作來合作去,都快成模式化了。不管他倆誰演壞人誰演好人,說真的,區別不大。這兩位的境遇,也象徵著本劇的尷尬——有的時候,原地踏步就意味著退步。
吳卓羲、張雅卓
說是情懷也好,說是落伍也好,總覺得今天的劇集越來越複雜,構造越來越精巧,但還是少了一點溫度。當年的《大時代》《創世紀》《義不容情》等經典之所以讓人難忘,可不是因為什麼商戰,而是裡面一些很簡單、很質樸的人生道理。
所以吐槽歸吐槽,只要講到「兄弟情義」,我還是能感受到《戰毒》的吸引力。儘管,本劇對這一主題的刻畫和挖掘,還不夠理想。也許觀看本劇,就不能太帶腦子吧,那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唉,看著當年嫩得出水的關智斌都在本劇裡留起了小鬍子,只能在心中輕嘆,時光一去不復返吶。但願有了錢的港劇也不要與時俱進、自我更新,殘酷的現實是,老梗已經不能讓大家買帳了。
吳千語、關智斌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