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3日凌晨,中國隊在世界女排錦標賽決賽中1∶3負於美國隊,時隔16年再次獲得世錦賽亞軍。而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逆轉俄羅斯奪得金牌以來,中國女排已有10年沒有出現在世界三大賽(世錦賽、世界盃、奧運會)決賽的舞臺。
對中國女排而言,這是一個久違的亞軍,也是一個恰逢其時、恰到好處的亞軍。經歷了「世界二流」的苦楚和新老交替的陣痛,中國女排已經站上了復興的起點。
新老交替悄然完成
1998年女排世錦賽決賽,中國隊輸給了如日中天的古巴隊,當時的主教練正是郎平。與今天的這支女排不同,當年的中國女排在幾年的時間內已先後拿到世界盃和奧運會亞軍,主力賴亞文、孫玥等球員也正值當打之年。
而如今的中國女排卻是「小鬼當家」,參賽的14名選手中有9人是「90後」,在世錦賽16強中平均年齡最小。
就是這樣一支青年軍,硬是頑強地打進了決賽。不到20歲的主攻朱婷一戰成名,入選世錦賽最佳陣容;年僅17歲的袁心玥在隊友受傷的情況下獨挑大梁;隊長惠若琪、魏秋月、徐雲麗等「老將」已成為球隊的中堅力量——中國女排未來幾年的主力陣容已經成形。
2013年郎平接手中國女排後,提出「大國家隊」概念,通過擴大集訓陣容,使更多的年輕隊員進入到國家隊,但新老交替的轉型陣痛難以避免——去年9月的亞錦賽,中國隊先後敗給泰國、韓國,僅獲第四;女排大獎賽兩負日本,總決賽派遣替補出戰——這使郎平和中國女排遭遇了種種質疑。
這一次,中國女排終於證明了自己。
賽後接受採訪時,郎平說:「現在的排球更要求體能力量和快速,而且賽季這麼長,六七個人肯定不行。我們要加強替補的培養。」儘管一個亞軍並不足以消弭所有爭議,但年輕小將通過大賽積累了經驗,讓人們對中國女排的未來有了樂觀的期待。
兩大賽成績值得期待
21天,13場比賽,女排姑娘靠著頑強的意志一場一場地拼下來,這個亞軍來得實實在在。尤其是在與巴西、美國、義大利三強的四度對話以及同多米尼加的兩場鏖戰中,
中國女排看到了差距,收穫了信心。
2015年女排世界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未來2年,年輕的中國女排還面臨著兩項大考。通過本次世錦賽,郎平說:「我看到了更多強隊。包括一些二流球隊,進步非常快,沒有哪個隊你隨便就能打打的,真的很少。」
從此次世錦賽的表現來看,中國女排與美國隊和巴西隊尚有一定差距,但和義大利隊旗鼓相當。而與日俄和其他歐洲球隊相比,中國女排仍有對抗能力,若臨場發揮正常,獲勝的希望很大。
從年齡上分析,巴西隊和義大利隊新老交替並不順利,明後年的兩大賽仍需老將支撐;美國隊同中國隊一樣以年輕球員為主,上升勢頭明顯。在世界盃和奧運會上,這3支球隊仍將是中國女排的最大對手,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女排已進入了重回巔峰的「機遇期」。
不過,志在復興的中國女排尚需解決在一傳、發球、防守等方面的短板,年輕球員在穩定性和比賽經驗上仍需磨礪。正如郎平所言:「如果兩年以後我們還這樣,就是不進則退了。一定要看到自己不足,要加快進步的腳步。現在強隊太多了,將來就要看誰進步更快。」
三大球這裡風景獨好
剛剛結束的仁川亞運會上,中國軍團無緣三大球金牌,但考慮到中國女排是二線隊作戰,外界依然對有著輝煌傳統的女排抱有信心。世錦賽的出色表現,也鞏固了女排在三大球中首屈一指的優勢地位。
在低谷中決不放棄,在拼搏中重振雄風。正是一代代的女排姑娘們傳承著「女排精神」,才讓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新老交替、格局變遷的過程中始終穩居強國行列,也把「女排情結」傳遞給了新生代的球迷。
但為了避免因新老交替帶來的周期性起伏,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球員的選拔機制,更是排球發展的生態。從2004年奧運後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優秀的教練可以在一段時間裡通過集訓等方式提高隊伍的水平,但不可能解決整個系統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後備人才,再好的教練也難以成功,三大球的發展現實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回到老生常談的三大球發展規律的話題上,藉助出色成績帶來的效應,提高國內女排聯賽的水平,使更多的年輕球員通過青訓體系得到培養和選拔,從而向國家隊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球員,才是女排和三大球可持續發展的道理。而中國女排作為振興三大球的「樣板」,潛心發展,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