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園釘,今天我們開始新的課程,《零基礎學園林》的系統課程(一),園林基礎理論之環境心理學對園林設計的影響。
前面我們學習了美學和生態學與園林設計的關係,大家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那麼環境心理學又是如何影響園林設計的,下面請童鞋們搬好小板凳,開始我們的課程。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從系統論的觀點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統一的,二者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不過這裡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品質、溫度、個人空間等。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些物理環境對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在園林設計中是如何儘量規避和減少外界不良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並通過園林手法積極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
噪音
噪音是環境心理學的主要課題之一,主要研究噪音與心理和行為的關係問題。從心理學觀點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聲音,從而幹擾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園林設計策略:在園林設計中,尤其是關於工廠和公路綠化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並儘量消除噪音對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具體的設計建議如下:在噪聲源附近,如產生噪音的車間的周圍、公路兩邊按高中低不同層次進行植物搭配;喬木選擇枝葉濃密的大喬、中喬和小喬進行高中低搭配,品字形種植,灌木儘量使用綠籬,地被密植覆蓋,從而加大植物配置的密度,阻隔噪聲的傳播;品種上喬木儘量選擇具有重疊排列的、較大的、堅硬的葉片樹種,如橡皮榕、廣玉蘭、馬褂木等;灌木選擇常綠的大葉植物和綠籬,如龜背竹、八角金盤、毛葉丁香綠籬、金葉女貞綠籬等,地被選擇生長旺盛的麥冬、滿天星等,這種植物設計形式對噪聲的減弱具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擁擠
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擠與密度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擁擠是主觀體驗,密度則是指一定空間內的客觀數量。
園林設計策略:園林設計中要充分把握好設計密度,尤其是植物的種植密度,密度過大不僅影響後期植物的生長,更影響視覺效果,讓人產生擁擠、不舒服的心理作用;但有些項目為了保證即時效果,就要考慮適當加大植物設計密度,尤其是地被植物,避免露土。具體的設計密度要根據項目特點、現場情況、經濟成本和植物生長規律等方面綜合考慮,既要保證短、中、長期效果,又要考慮成本和植物生長規律。
空氣品質
每天的天氣預報都會播報當地的空氣品質,可見空氣品質是人們普遍關注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空氣品質好的地方,讓人如沐春風,心情愉悅,願意長時間停留,有利於緩解壓力或者進行創造性活動;而差的空氣品質讓人心情糟糕,想要逃離,更別說去工作和生活。
園林設計策略:在園林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改善周圍環境的空氣品質,尤其是對環境要求較高的地方,比如居住區、醫院、工廠、公路等人員密集或環境質量差的地方,要多配置植物,尤其是能顯著改善空氣品質的植物,從而改善周圍的空氣品質。常見改善空氣品質的植物品種如下:
吸收粉塵的植物:莢蒾、樸樹、廣玉蘭、楊樹等;
吸收有毒氣體的植物: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植物有垂柳、枸橘、梧桐、懸鈴木、加楊、臭椿、刺槐、雲杉、柳杉等;吸收氟化氫的植物有柑橘類、泡桐、拐棗、油茶、銀樺等;吸收氯氣的植物有檉柳、銀樺、懸鈴木、構樹、君遷子等;吸收大氣中的汞汙染的有夾竹桃、棕櫚、櫻花、桑、八仙花等;吸收大氣中鉛汙染的有懸鈴木、榆、石榴、構樹、刺槐、女貞、大葉黃楊;有的植物能吸收多種有毒氣體,如夾竹桃兼能吸收二氧化硫和汞,美人蕉兼能吸收氟化氫和汞,女貞兼能吸收氯和鉛,大葉黃楊兼能吸收氟化氫、汞和鉛等[1]。
殺菌的植物:桉類、松柏類、胡桃屬、柑橘類、懸鈴木、紫薇、百裡香、丁香、天竺葵等能不斷分泌揮發性有機物殺菌素,殺死細菌、真菌孢子和原生動物,對改善城市環境衛生有良好作用。
溫度
溫度也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如夏天涼爽的氣溫會讓人倍感舒適,提高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園林設計策略:在園林設計中,也要考慮溫度的因素,如在人們休憩的空間、停車場等都需要布置冠大濃密的植物進行遮陰,給人們在夏天提供舒適的休憩和遮陰空間,這也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
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自己身體與他人身體保持的距離。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佔用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並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的行為模式,叫做領域性。1959年霍爾把人際交往的距離劃分為4種:親暱距離,0~0.5米,如愛人之間的距離;個人距離,0.5~1.2米,如朋友之間的距離;社會距離,1.2~2米,如開會時人們之間的距離;公眾距離,4.5~7.5米,如講演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人們雖然通常並不明確意識到這一點,但在行為上卻往往遵循這些不成文的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往往引起反感。
園林設計策略:在園林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個人空間,有意識的營造一些特殊空間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如為私密群體營造隱蔽密閉的空間,在公園或綠地的角落用植物、景觀牆、建、構築物等形成全封閉或半封閉的空間;為公共群體營造開敞的空間,疏林草地的布置方式很好的提供了開敞空間。另外,需要慎重考慮對特殊人群空間的打造,如孩子和老人的綠地空間。
兒童活動空間設計原則:兒童活動區在布置手法上應適應兒童的心理和活動特點,根據不同年齡段劃分不同的活動區域,建築與小品的形式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兒童的比例尺度;道路的布置要簡潔、明確、容易確認;植物選擇要豐富多彩,顏色鮮豔,引起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配置不容易對兒童產生傷害的植物種類;不宜用鐵絲網做隔離設施,地面不宜用凹凸不平或尖銳的材料,應多鋪草地或海綿軟性鋪裝;區域內需設置飲水器、廁所、小賣部等服務設施;兒童區一般設在出入口附近,應用綠籬或欄杆與其他區域分開,有規定的出入口,防止行人隨便穿行,便於管理並提高安全性,低齡兒童的活動要得到成年人的保護和監視,因此要設置成年人的休息區。
老人活動空間設計原則:老人活動區一般布置在公園內比較清靜的地方,區內應多設置一些桌椅等休息設施,便於老年人休息;選址宜在背風向陽處,自然環境好,地形較為平坦,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可建立活動區、棋藝區、聊天區、園藝區等。
研究環境心理學對園林設計影響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園林設計改善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從而使勞動者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生產生活中,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避免不良環境造成人們的不適反應。研究環境心理學和園林設計的關係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以讓園林設計更具有方向性和落地性,為真正改善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發揮作用,並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設計理念。
總結: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科學領域,本文主要探討了物理環境噪音、擁擠、空氣品質、溫度、個人空間等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以及在不同環境下採取的園林設計策略,從而大大改善人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研究環境心理學對園林設計的影響,一方面讓園林設計更具有方向性和落地性,為真正改善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設計思想。
關於環境心理學對園林設計的影響,園釘就簡單聊到這裡,如果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探討。
園釘福利—精選植物
參考文獻
1.劉瑞豐 .陸地生態系統 :環境出版社 ,1998 .
為高考學子加油助威!
相關文章
園林基礎理論—園林生態學和生態設計必備知識
淚奔!園林設計變更50次,美不美,到底誰說了算?—淺談園林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