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從拍攝到上映一路坎坷,頗有點中國女排裡程之路的味道,作為一名女排粉絲對這部電影已經期待了太久太久了。這部電影預告我已經看了幾十遍,是真的百刷不膩的感覺。
可能在大家記憶中的女排永遠都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是女排也有過低谷也經歷過迷茫。我對女排的記憶要從12年說起,那時候倫敦奧運會我們連前三名都沒有拿到,倫敦之殤shang到了每個國人心裡。也可以說從04年之後女排就從巔峰上下來了,08年郎導帶領的美國隊戰勝中國隊,中國隊獲得季軍。那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罵郎導,可是從體育精神來說她沒有錯,她只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任務,這也體現了她對排球的尊重。
《巔峰對話》一書我也非常喜歡,袁導和郎導看似幽默詼諧的對話也透露出上世紀訓練奪冠的艱難。上世紀縱然環境艱苦,但是女排姑娘更是拼,這個「拼」是敢想敢做敢鬥。它向我們展現了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正如郎導所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然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身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從低谷到輝煌,一路也曾歷經阻擋,也曾摸索著走過黑暗,誰不是咬咬牙,擦掉汗水依舊向前。直到現在女排訓練基地牆上依舊掛著「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落後時不驚慌,勝利時不自滿,這就是中國女排。
《奪冠》近期的熱映,又掀起來大家對於女排內心深處的記憶,但是也有人說中國現在已經不需要冠軍來證明自己了。我想說那你可真是太膚淺了,你不知道的是女排精神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女排精神,她早已和中國精神融為一體,在某種層面來說女排精神就是中國精神的提現,是國人都應該學習並為之振奮的情結。
讓我們回到上世紀女排漳州訓練基地,在簡陋的訓練基地,每天十多個小時候的訓練讓大家苦不堪言,不斷的翻滾,不斷的接球攔防。地上的細沙就像刀子一樣,訓練完之後很多人的大腿都蹭的滿是傷痕,一洗澡就發炎,晚上睡覺肉和被子都黏在一起。來自陝西女排16歲的曹淑芳,醫生清洗她的傷口洗出來了四十多粒沙子。曹慧英隊長的小手指到現在都一直翹著不能彎回去。一80年代的女排隊員就在這裡豁出命的訓練,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千萬次的蹲舉,億萬次的攔網扣球,中國女排用血和肉換來了「五連冠」。
16年里約奧運會國民的心一直跟著女排一起揪著,中國女排被分到死亡之組,拼勁全力卻仍然命懸一線,那時候甚至都把球撒完氣買好機票就等著打完巴西回家。但是她們沒有放棄,憑藉著著郎導敏銳的判斷,女排姑娘的團結合作,從死亡邊緣殺出來一條血路,直逼總決賽,以惠若琪一記扣殺贏得了裡約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那個瞬間永遠忘不了,忘不是女排姑娘勝利之後抱著郎導哭的有多慘,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個冠軍有多麼的來之不易。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永不放棄是中國女排最好的寫照。
阿城說,「人在每個時代都會碰到絕境。」面對絕境人們畏手於得失,困頓於絕望,卻獨獨少了精神的支撐。站在新時代我們更需要女的這種精神,少一點困惑少一點迷茫。39年,女排精神傳續,71載,中國輝煌崛起。
中國女排我們永遠在,永遠不會在低谷時離開,會一直陪你們矗立在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