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傳世汝窯瓷高清欣賞

2021-02-19 建盞



汝窯瓷器以其「溫潤似玉而勝於玉」的質感、及「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獨特釉色聞名於世,被視為青瓷之冠。因燒制時間短,傳世品極少,歷代視為稀世珍寶。目前全世界記錄在冊僅存70餘件,其中21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器型為1件溫碗、4件水仙盆、5件碟、4件洗、4件盤、3件瓶。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尺寸:高10.1cm-10.5cm 深7.6cm 口徑15.9-16.2cm 足徑8.1cm

典藏號:故瓷016929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目前,此件蓮花式溫碗是同型器中舉世唯一的傳世品,十瓣蓮花口如綻放的蓮花、口微外侈、深腹上侈下斂;圓底、高圈足;器底有五細小支釘痕。

溫碗是盛行於晚唐至宋代的溫酒器具,一般來說都和執壺配成一套。

▲宋徽宗 趙佶《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示紅圈內為執壺與溫碗。

▲北宋 青白釉瓜稜式注子溫碗 201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約RMB101.1萬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尺寸:高6.1cm 口縱15.8cm 口橫23.1cm 底縱13cm 底橫19.5cm

典藏號:故瓷017699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一圈窄邊稜、四足、足呈雲頭形;全器滿釉不露胎,僅在器底留下五個支釘痕。

目前傳世汝窯水仙盆共有五件,一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其他四件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五件水仙盆中,只有這一件以五支釘,其他四件都是六個支釘燒成。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尺寸:高5.7cm 口縱15.1cm 口橫22.9cm 底縱13.1cm 底橫19.6cm

典藏號:故瓷013977

原收藏地:重華宮

底部支釘:6枚

傳記:

橢圓形、侈口嵌銅釦、淺壁、平底外緣多一圈邊稜、下接四足、足呈雲頭形。通體施天青色釉,周緣與稜角釉薄處現出淺粉色光澤;器底留下六個細小支釘痕。底刻有乾隆御題一首,提及水仙盆傳為猧食器,也就是貓食盆的傳說。

御製詩:

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

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

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

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虯正不如。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尺寸:6.3cm  口縱18.5cm 口橫26.4cm

典藏號:故瓷014019

原收藏地:重華宮

底部支釘:6枚

傳記:

橢圓形盆、侈口、深直壁、平底、底足間突出一圈窄邊稜,四足,足部可能原與其他水仙盆相同呈雲頭形,但現已被磨平。器底六個細小支釘痕,並刻有乾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御題一首。詩文內容和其他二件刻有御製詩的水仙盆完全一致。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尺寸:高6.9cm  口縱16.4cm 口徑23cm 底縱12.9cm 底橫19.3cm

典藏號:故瓷017851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6枚

傳記:

這件汝窯水仙盆以天青、純淨、無開片的清朗釉色著名於世。橢圓形、侈口、深壁、平底、四足、足呈雲頭形。器底刻有乾隆御題一首。詩文內容和其他二件刻有御製詩的水仙盆完全一致。這件天青無紋水仙盆正可視為明代鑑賞家曹昭(元末明初人)在《格古要論》中所說汝窯「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最佳例證。

品名:北宋汝窯「丙」字青瓷碟

尺寸:高3.3cm  口徑13.0cm 足徑8.9cm

典藏號:故瓷017698

原收藏地:景仁宮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侈圓口、鑲銅釦、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撇。底有三細小支釘痕;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這件汝窯青瓷碟,底心刻篆書「丙」字;

以「大內古玩以甲乙品其等第」,此器底有舊鐫丙字,是彼時三等,為今一等。「丙」字周圍並刻有乾隆甲午年(1774)春御題一首。

御製詩:

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

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嘆爾或如斯。

中國臺北故宮收藏有二件刻有「丙」字款的汝窯青瓷碟,對照雍正七年(1729)箱匣登錄之名,不知道是否即是當中提到的「丙字圓筆洗二件」。

品名:北宋汝窯「丙蔡」銘青瓷碟

尺寸:高1.5cm 深1.2cm 口徑10.9cm 足徑8.2cm

典藏號:故瓷018224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圓口、淺壁、壁呈微弧形;平底、無足,底部有三細小支釘痕。這件汝窯青瓷碟,底心刻「蔡」、「丙」二字。

有學者推測這個「蔡」字是物主的姓氏,可能是徽宗時的權丞蔡京,或者是其子駙馬蔡鞗的藏品印記。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碟

尺寸:高3.2cm 深2.2cm 口徑13.4-13.7 足徑9.2cm

典藏號:故瓷005177

原收藏地:古董房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侈圓口、鑲嵌銅扣;斜壁、平底、圈足外撇;底部有三細小支釘。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碟

尺寸:高3.2cm 口徑13.1cm 口徑8.9cm

典藏號:故瓷008284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侈圓口、淺壁、壁呈圓形、平底、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三支釘痕,並刻有乾隆丙午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乾隆丙午清和月御題」

御製詩:

祗以光芒嫵定州,官窯秘器作珍留,

獨緣世遠稱稀見,髻墾仍多入市求。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碟

尺寸:高3.3cm 口徑13cm 足徑9cm

典藏號:故瓷009827

原收藏地:寧壽花園、萃賞樓、抑齋、遂初堂、三友軒、延趣樓其中一處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斂圓口、淺壁、平底、圈足外卷。器底有三個細小支釘痕,並刻有乾隆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御題一首。

御製詩:

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

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詩文內容與現藏於大維德基金會的另一件汝窯盤相同。但藏於大維德基金會的汝窯青瓷碟尺寸稍大,底有五支釘痕。



品名:北宋汝窯「甲」字青瓷圓洗

尺寸:高3.8cm 深2.4cm 口徑15.8cm

典藏號:故瓷017850

原收藏地:古董房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侈圓口、淺壁、壁呈弧形、平底、圈足外撇。底部有五支釘痕,足心還刻有一篆書「甲」字,古時的上等文物;並刻有乾隆壬辰年(1772)新春御題一首。

御製詩:

甲字明鐫器底心,撫之薜暴手中侵。

咲斯假借為說項,古已有然何況今。


品名:北宋汝窯「奉華」銘青瓷洗

尺寸:高2.3cm  口徑12.7cm 足徑10.1cm

典藏號:故瓷018048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淺圓口、口沿鑲銅扣;弧形淺壁、平底無足;底有三支釘痕,並有「奉華」二字刻於盤底中心。奉華二字刻痕細,內填硃紅,由其痕跡觀察應為支燒之後所刻。

這件汝窯瓷碟是現存三件刻有奉華款的汝窯瓷器中,唯一的一件盤碟類器皿。對照雍正七年(1729)清宮出現一箱裝有29件汝窯的箱匣,從登錄而出的品名中,很可能即是汝窯清單中所指的奉華字圓筆洗。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圓洗 

尺寸:高4.7cm  口徑15.9cm 足徑13.4cm

典藏號:故瓷005176

原收藏地:南庫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圓口、口沿磨平、殘留鑲嵌痕跡;深壁、壁至底部呈現弧形內斂、平底無足。底部有五支燒痕。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橢圓小洗

尺寸:高2.8cm  口縱9.7cm 口橫14.3cm 底徑4.2cm

典藏號:故瓷017849

原收藏地:養心殿

底部支釘:3枚

傳記:

橢圓形,口微斂;器內隱約有兩隻魚龍相對;平穩無足,足底凹入成一圈形,內有三支痕。


品名:北宋汝窯「甲」字青瓷盤

尺寸:高3.7cm  口徑15.7cm

典藏號:故瓷017854

原收藏地:南庫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侈圓口、淺弧形壁、平底、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燒痕,底周有五枚支燒痕,中心鐫刻一「甲」字銘,並周繞乾隆皇帝〈詠小官窯盤子〉。

御製詩:

盤子徑五寸,如規口面圓。

出陶無髻墾,閱世獨完全。

冰裂紋隱約,鐵釘蹟屬連。

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


品名:北宋汝窯「甲」字青瓷盤

尺寸:高3.2cm-3.7cm  口徑14.9cm

典藏號:故瓷018182

原收藏地:永壽宮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敞口、弧形圓壁;平底、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釘痕,中心刻有「甲」字篆款。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盤

尺寸:高4.6cm  口徑21.5cm 足徑15.5-15.7cm

典藏號:故瓷017855

原收藏地:古董房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斂圓口、淺弧形壁、平底、圈足略高且外撇。底部有五支釘痕,並刻有乾隆戊戌年(1778)仲夏御製詩一首。該件汝窯是瑕疵品,乾隆皇帝借《周禮考工記》中形容物有瑕疵的「薛暴」一詞,來描述本件釉色不純現象。

御製詩:

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

晨星真可貴,劫火未曾虧,

薛暴寧須議,完全已足奇,

穆然陳綈幾,獨切水圓思。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盤

尺寸:高3.3cm 口徑18.4cm 足徑12.7cm

典藏號:故瓷013962

原收藏地:永壽宮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斂圓口、弧形淺壁;平底、圈足略高且外撇。底部有五個細小支釘痕,呈五角形排列。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紙槌瓶

尺寸:高20.4cm  口徑4.0cm 足徑8.7cm

典藏號:故瓷004371

原收藏地:慈寧花園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此瓶原為盤口,或因口沿損傷,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長頸、折肩、直腹、底微斂,底有五支釘痕。此器成為清宮收藏後,甚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於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長方形的淺黃胎地上刻詩一首。

御製詩:

緣銅試看守口器,書座堪思防意城。

簪朵雅宜名意蕊,稱懷已自息心旌。

足釘薜暴誠何礙,,以微瑕棄美瓊。

品名:北宋汝窯青瓷膽瓶

尺寸:高17.9cm 深16.6cm 口徑3.2cm 足徑8.9cm

典藏號:故瓷004372

原收藏地:慈寧花園

傳記:

圓口鑲有鎏金銅釦、直頸,圓球型腹、平底、矮圈足外撇。底心去除一圈釉,並塗有黃色薄汁,中心露出土黃胎色,可能是致墊痕跡造成。底部釉底地方,則刻有乾隆乙末年(1775)御題一首〈詠官窯溫壺〉。

御製詩:

通體純青纈細紋,用圜旅食古攸聞。

難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實出群。

詩中提到這件膽瓶「通體純清細紋」,細觀本器可看到細碎紋片,主紋右下左上走向。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曾出土一件天青釉撇口瓶,器型與本件相似但頸部較長,因此推測本件可能在清代時即因口部有傷而磨平並鑲銅釦。

品名:北宋汝窯「奉華」青瓷紙槌瓶

尺寸:高22.4cm  口徑4.4cm 足徑8.6cm

典藏號:故瓷017856

原收藏地:南庫

底部支釘:5枚

傳記:

圓口、口沿鑲銅釦;直長頸、斜寬肩;上豐下斂的腹部;平底、底有五個支釘痕,刻有乾隆戊戌年(1778)御題,詩文左側刻有「奉華」二字。

但此件紙槌瓶「奉華」款僻據器底一側,似乎避開乾隆御題刻,所以也有學者認為此件「奉華」款應為後刻。

御製詩:

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

合因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

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憶留停。

推薦閱讀:

建盞火了之後市場愈發複雜,如何快速入手鑑別真偽?

碎玉鎏金 | 全球22隻珍品宋代兔毫建盞欣賞

宋朝穿越指南 | 宋代點茶法和現代泡茶有多大不同?

歡迎分享收藏

喜歡就點「贊」

有用就點「在看」

▼▼▼

相關焦點

  •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圖)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的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65年建成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為紀念孫中山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近70萬件文物 。
  • 國之重寶~~~~兩岸故宮博物院精華!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裡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偽作。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的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鑑賞
    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毛公鼎內的銘文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
  • 窯火神功燒造 汝官瓷為什麼能創造中國瓷器不可逾越的神話
    寶豐汝窯博物館 攝影:盧清國「天下名瓷,汝窯為魁。」在北宋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獨佔其三,而且汝窯位居魁首。傳世汝官瓷,六十七件半,幾乎盡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市場上很難一見。但國內外古瓷收藏家鍥而不捨地追逐北宋「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作品,拍賣企業前前後後卻拍出了八十餘件「傳世北宋汝官瓷」。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稀世珍品!
    臺北故宮佔地16公頃,藏品60多萬件。臺北故宮上下四層20餘間展館,5000件左右文物經常展出,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60多萬件藏品中精品無數,國寶級珍品也是數不勝數,下面來看看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西周:毛公鼎
  • 帶你走進神秘莫測的汝窯世界
    2012年4月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阿爾佛雷德·克拉克夫人舊藏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1.85億港元的價格落槌,加上佣金共2.0786億港元,創出汝窯拍賣新紀錄。
  • 看看這些極具收藏價值的汝窯,家裡有的可千萬別丟了
    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均為後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 室相關,三件刻「奉華」和二件刻「蔡」字銘文的汝窯瓷器,分別藏於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 五大名窯器物之間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它們又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一點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
  • 瓷器鑑賞之汝窯的市場價值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窯址位於宋時河南境內而得名,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和汝州市張公巷均發現汝窯燒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瓷種之一,中國北宋時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
  • 汝窯,憑什麼成為古代中國陶瓷藝術頂峰?
    南宋官窯青瓷弦紋貫耳壺 臺北故宮藏為何宋代獨有官窯?其實,一開始,北宋皇宮採買瓷器的方式還是從民間訂購。哥窯青釉菊瓣式盤,故宮博物院藏▲哥窯青釉菊瓣式盤,故宮博物院藏哥窯。汝窯天青釉圓洗 宋 故宮博物院藏汝窯位於汝州,以天青色聞名於世。
  • 中國兩大故宮掐架了 哪個故宮館藏國寶更牛
    之前為了推動兩岸和平事業發展,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曾聯手辦了許多大型文物展,如今卻為了文物版權問題,一言不合就打上官司了……不是吃瓜群眾看不明白,而是世界變化太快啊!沒去過臺灣的朋友可能不清楚,其實中國有兩個故宮,除了北京故宮,在臺灣還有個臺北故宮。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簋式爐高清大圖鑑賞
    「簋」是中國古代用來盛放食物的青銅器皿,也可用作禮器,流行於商朝至東周。中國宋朝社會上至統治階級下至普通百姓都存在一股復古和尚古的風氣,我估計這股復古尚古風氣主要是受到宋朝皇帝個人的影響很大,於是官員和普通百姓也都紛紛效仿。宋朝社會不但生產仿古青銅器,甚至宋朝社會生產的瓷器很多都是模仿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的,這體現了「以古為雅,以今為俗」的一種審美趨向。
  • 60圖欣賞宋瓷玉壺春瓶、梅瓶、琮式瓶、膽式瓶、紙槌瓶、貫耳瓶
    ▼北宋 汝窯青瓷膽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哥窯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窯青瓷紙槌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封建社會的官窯是專為皇宮內院製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賞賜臣僚的御瓷的御窯廠。 由於御窯廠的特權所在,歷來薈萃著景德鎮的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它雖然專為皇帝燒制瓷器,而客觀上則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除了不少流失於海外,至今尚有許多陶藝珍稀品為故宮博物院所珍藏,並向海內外遊客作展示。 御窯廠是官窯的象徵,是陶藝瑰寶的搖籃。歷來,人們對御窯廠充滿神秘感與好奇心。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十大國寶PK
    究竟北京故宮、臺北故宮,誰收藏的「國寶」更多呢?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過我,我認為北京故宮所藏文物在總量上要遠遠超過臺北,精品文物與臺北相比則各有千秋。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但並非簡單地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
  • 關於汝窯的七大誤區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汝窯三足樽承盤這是考古出土的成熟期汝窯瓷器圈足(圖自《寶豐清涼寺汝窯》彩版七三):若說汝窯瓷器在藝術和美學成就上達到了高峰,小編舉雙手雙腳贊成,但如果愛屋及烏,把這個「高峰」擴大到瓷器燒造工藝上,那就不對了。汝窯瓷器無論再怎麼美,都是宋代的瓷器,體現的工藝水平只能是宋代的工藝水平。把宋代汝窯的制瓷技術當作中國陶瓷燒造技術的最高點,明清景德鎮御窯廠不服!近現代各大制瓷企業不服!
  • 《五牛圖》琺瑯瓷 故宮博物院「官窯」瓷器修復人:陽士琦大師「牛」作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而且還有一個名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一幅以黃牛入畫的孤品,號稱鎮國之寶。《五牛圖》此作品黃麻紙,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曆、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