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是大同中學誕辰 105 周年,也是大同中學啟動課程結構整體改革的第 30 年。
從 1987 年開始推行高中課程教材整體改革,到 90 年代中期探索研究型課程實施,開啟高中課改實驗先河,進入新世紀後開展課程統整的實踐研究,再到今天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供給模式改革,大同課改始終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和育人主旋律,把課程改革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系統工程,提升了學校發展內涵,也鑄就了具有影響力的大同課程改革品牌。
三十年來,儘管有六任校長更迭,但是大同中學一以貫之把課程改革作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始終把學生發展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起點與核心。
正如大同中學校長盛雅萍所說:「我們始終把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學校的課程文化自覺。學校課程領導力表現在對學校辦學傳統的傳承與創新上,表現在學校與時俱進的品格上,表現在學校堅持改革與實踐的精神上。」
本文內容選自《上海教育》雜誌2017年10A刊,有刪減,詳細內容請見雜誌。
課程供給模式 從「配給式」走向「供給側」
作為一所歷史悠久、有著優良辦學傳統的百年名校,大同中學始終把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學校的課程文化自覺。
從大同創立之初,學校課程改革與建設的理念、實踐一直領時代之風氣。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同遵循辦學規律,根據國家意志、時代使命及學情校情,把「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辦學宗旨,在課程改革領域深耕細作,一切為學生考慮,一切為學生改革。
1984年,當時大同中學高二學生洪光磊撰文「幻 想?!」,參加華東六省一市作文競賽並獲一等獎。
她在文中寫道:「將來去辦一所新學校,每天上午統一上課,下午各人去追求各人的愛好。或許這只是幻想罷了,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但我們的願望是能夠實現的。」讀到這篇文章後,大同的校長和教師們感觸頗深。
學生的「幻想」成為學校改革的原動力,時任校長王孟斑提出「看破紅塵,全面裁軍」的口號,學校於1987年在全市乃至全國率先開展「減少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加強活動課」的高中課程整體改革實驗。
三年時間裡,減少語數英等必修課的課時, 新設了 48 節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打破了大一統模式。
伴隨課程結構改革繼續推進,內涵不斷深化,學生們嚮往的「上午上課,下午追求個人愛好」的校園生活面貌逐漸形成,一批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大同適時提出試行高中生特長認定製——學生畢業時,其有關特長資料附入高考志願檔案,供有關高校錄取新生時作參考。
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於大同學子激發個性、發揮特長。
課程內容的豐富及課程結構的多元,迫切需要有科學的評價體系加以管理。
1995 年,大同在全市率先試行學分制管理,規定學生畢業時所要達到的最低學分量和各門課程的學分值,將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類課程都計入學分,不同課程的每一個學分其價值相等,這樣極大地鼓勵學生學有特長、個性發展。
2008 年,大同中學從「學域、學科、學段、學程」四個維度,提出並開展「學校課程統整」實驗,將原先八大學習領域三大類型的課程細分功能、統整結合,劃分成三個層次,重新構建了學校課程總體方案,形成由基礎必修課程、選擇拓展課程、自主發展課程三個層次組成的新的課程結構。
2014 年上海高考新政出臺,如何應對新的招考政策, 適應新的高考模式,成為擺在高中學校面前的新課題。
「新高考制度下學生必然選課走班,成長需求愈加多元,我們之前『配給式』的教育供給模式不太匹配,學校必須在分析學生基礎、特點、需求的基礎上分類分層地供給課程,讓課程、師資、資源圍繞著學生的素養發展需求而變化,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次課改可以說是『供給側改革』。」大同中學副校長郭金華說。
比如,大同學生一般在高一第二學期開始 6 門高考學科的選課走班,學生出現是否準備參加等級性考試的學習需求差異,每個人的課表都不盡相同,於是大同將藝術課、心理課、語數外學科拓展課、素養拓展課等課程化整為零,分割成一個個學程較短的分類分層的模塊,提供給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在不同時間段自主選修,完成規定的學分總量,從而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
以分類分層課程 贏得學生個性化發展
大同課改不停留於在課程的外圍做一些修修補補,而是敢於面對主要矛盾,深入到課程設置的核心領域,在基礎型課程上「動真格」。
大同學生上語文課用的教材就不是全市通用的, 而是學校自編的語文課本。
大同中學語文教研組經過反覆斟酌梳理,對統編語文教材「動大手術」,依照自定原則將課文重新排序,刪減一些篇目又增加一些必讀課文,文言文比重增加三分一。
大同自編語文課本的編寫負責人、語文特級教師曹動清告訴記者,針對原來基礎型、拓展型語文課共 4 課時,學生個性發展沒時空的問題,他們將原來每周 4 課時的語文學習化解為基礎型課程 3 課時、拓展型課程 1 課時以及自主發展課程 X 課時。
在基礎必修課程模塊,他們統整了高中三年語文學習的內容及國內多版教材,編撰了「大同版」的語文教材,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夯實基礎;
在限定選修課程模塊,設置古代詩歌選讀、古代散文選讀、現代散文選讀、中外小說選讀、現代詩歌賞析、中外名劇賞析等課程提供給學生選擇學習;
在自主選修課程模塊,語文學科更是打開了廣闊的天地,學生社團、學生自主活動,都成為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自主發展的舞臺,教師則起到引導作用。
比如,每年 5 月的大同「詩歌節」、10 月的「悅讀節」都深受學生喜愛,語文學習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學生在文學領域的創造力也得以極大激發。
「通過三個層次的設計,語文學科把學生課程學習的路徑穿成了一個鏈條,而不同的學生根據其能力與興趣愛好,學習鏈是不同的,這樣就基本滿足了 不同基礎、興趣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曹動清說。
語文學科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只是大同新一輪課程重構的冰山一角。
面對未來社會發展以及高考新形勢對高中生綜合素質提出的要求,大同中學重新審視學校培養目標,提出了面向未來大同學子應該具備的全球意識、民族情懷、 責任擔當、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等五個方面的基本素養,以及社會生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有效學習能力、信息與技術應用能力、實踐行動能力、創意創造創業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等八個方面的基本能力。
基於學生學習基礎和發展需求的差異性,大同中學重新構建學校課程方案,形成由學科核心課程、素養拓展課程、專業(研究)導航課程和生涯發展課程組成的新的課程結構。
此外,素質拓展課程圍繞大同學子能力特徵,基於學校原有的校本課程,設置了語言與文學、社會與人文、藝術與文化、科技與自然、信息與技術、數學與邏輯、思維與方法等七大領域拓展型課程。
如果對語言文學領域感興趣,學生可以選擇「海派文學作品選讀」「張愛玲小說閱讀」「走進紅樓夢」「《史記》選讀」等課程;
對人文社科領域感興趣的話,可以選「兩千年前的哲學」「社會熱點追蹤」「中國古代建築史」「歷史重大事件人物探究」等;
在數學邏輯領域,可以選「微積分初步」「趣味數學」「數學建模」等;在科學與自然領域可以找到「應用化學」「生命科學實驗思維訓練和探究」「德國卡爾斯魯厄物理」等課......各式各樣上百門拓展課豐富了大同學生的課程選擇和學習經歷。
專業導航: 在研究性學習中聚焦志趣
隨著過分強調學科自身體系導致知識灌輸式教學弊端的凸顯,越來越多高中學校認識到,具有深度的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極有幫助。
大同中學早在 1997 年開始,以問題研究為中心,整合開發研究型課程,如今已形成分學段分目標由高一專題研修課、高二課題研究課 、C I E與學院課程 、研究性綜合學習實踐等內容組成的研究型課程設置。
每個大同高一新生進大同後必定要聽的一個長達幾小時的講座就是關於 CIE 課程的。
十幾個項目的負責老師或學長們輪番登臺介紹,招攬生源,一番信息大轟炸後,新生們要從中選報一門自己最感興趣的課程。
「DI 手腦與方圓」 是其中一門非常搶手的課程,開設三年來深受學生歡迎。
(CIE課程:DI 手腦與方圓)
這門課對接一個創立於美國的 DI 青少年創新思維競賽,DI (Destination Imagination)意為「為達到目標而充分發 揮想像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三個生活技能。
DI要求參賽團隊用創意解決「團隊挑戰」和 「即時挑戰」兩種不同類型的挑戰,每一種挑戰都有其獨特的目的和教育關注點。 「在平時的培訓中,學生們要自己設計活動方案、設計情節、製作工具,5~7 人一組齊心協力共同完成設計目標。
活動方案可以多種多樣,沒有統一標準答案,最後要呈現出一個個極富想像的奇幻世界。」大同中學科技總輔導員、 DI 課程指導教師周曉瑩告訴記者,參賽隊必須完成挑戰題的一套特定要求,可能包括技術、結構、科學、舞臺表演、 美術和即興演出等方面元素的組合,因此對學生的團隊合作、創意問題解決技巧、表演、創意實用材料及時間管理的綜合能力挑戰很大。
CIE 課程是大同開展的以創新素養培育為核心, 以「創意(Creativity)—創造(Innovation)—創業 (Entrepreneurship)」為主線開展的跨越不同學科、跨越不同學習領域、跨越學科課程與非學科課程的統整實驗, 目前 CIE 課程包括「生命科學實驗探究」「定格動畫」「數碼音樂製作」「創智生活」「文史哲選著研修」等十門課。
(CIE課程:數碼音樂製作)
選擇「生命科學實驗探究」這門課的往往是對生命科學很感興趣的學生,在高一上他們學做課本外的基礎型實驗,高一下開始創新性實驗研究,自己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學、得出結論,完整經歷整個課題研究過程。
學生吳憶帆察覺到大蒜衣有抑菌作用,於是和同學一起提取大蒜衣抑菌物質,研究其抑菌效果及其在食品包裝紙中的實用價值,並嘗試製備抑菌紙。
課題最終獲得第 32 屆上海市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現在讀高三的小吳同學,已參加生命科學的等級性考試,她立志報考醫學院校,將來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者。
「讀這門課的學生參加生命科學等級性考試全部得 A,還有不少是 A+,學科特長很明顯。」指導教師汪正華說,這門課上做的很多實驗往往來源於真實問題,鼓勵學生在平日裡細心觀察生活,通過科學研究過程的完整體驗激發學生從事生命科學探究的志趣,養成科學精神和態度。
CIE課程的每門課都是以15人左右的小班制形式組織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雙向選擇,一個年級差不多一半的學生有機會學到 CIE 課程。
沒有選上 CIE 課程的學生同樣可以選擇聚焦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專題研修課程,既有「主體文化與多元文化」「生活與藝術」「科技與人文」「傳統現代與未來」等文科綜合課程,也有「能源與環境」「資源與環境」「生命與環境」「人口與環境」等理科綜合課程。
學生在高一學年中在文科綜合、理科綜合中各選擇一個項目研修,了解不同領域的前沿性問題,學習發現選題、文獻檢索、論文撰寫等課題研究方法,旨在開闊視野拓展思路,為高二正式修習課題研究課程,撰寫研究性報告打基礎。
課題研究課程共開設 6 個班,每個班大概 35 人, 分別由 6 位教師擔任課程輔導員,負責課題研究方法的教授、課題研究進度的把握等通識教育,另外各學科教研組各選派5 位教師組建課題導師庫,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題情況選擇導師,每個導師一般對應 5~8 名學生,手把手輔導,抓課題質量。
為了加強普適性問題的指導,學校會發給每位學生一份《課題研究形成性手冊》,該手冊既是學生課題研究的管理手冊,也是學生課題研究的評價手冊。
課題研究小組每位成員均須翔實地記錄研究的全過程,隨雙周記每兩周交予各自課題指導教師檢查指導,並由課代表每月交研究型課程輔導員檢查備案。
該手冊完成後將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研究性學習專題報告板塊佐證材料的重要組成。
心理教師張偉峰告訴記者,他今年承擔了課題導師的任務,他輔導的學生下周就要提交選題了,這幾天他們正在斟酌糾結中,一有疑惑就會在課間跑到辦公室 找他交流。
有學生發現市面上有的飲料是有顏色的,想研究飲料顏色對消費心理的影響,跑來諮詢老師,張老師建議學生將研究聚焦在橙汁這一種飲料上,再理清思路,到底是研究飲料的液體顏色還是包裝紙顏色對消費心理的響......
「選題不能太大,宜小不宜大,離生活也不能太遠,宜近不宜遠,從周邊環境、日常生活中發現的選題才能做得更有深度。」張偉峰感到,對學生開展個性化課題研究指導是極其有必要的。
生涯指導: 陪伴學生走好成長路
長期以來,大同中學著力於培養素質全面、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不斷創新育人方式和途徑,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高考新政出臺後,新時期的大同,從學生終身發展出發,設置生涯發展課程,對學生的高中預備、課程選擇、學業規劃、專業選擇、職業體驗等進行有計劃的指導,規劃和實施好適合自己發展的高中學習生涯。
「現在高中生從高一開始就面臨選科,選科與將來的專業取向高度相關,所以我們需要指導貫穿高中三年人生走向的規劃,甚至延伸到學生將來進入高校後的職業規劃。」大同中學副校長王菲認為,生涯發展課程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識我、認識社會、思考未來,直接影響學生對未來的專業認同、職業決策、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大同中學以課程統整的概念構建生涯發展課程化管理機制,研究高中預備期導航、高中學業導航、高校生涯導航等系列化課程內容,設定分年級實施方案。
大同中學德育室主任傅桂花介紹說,生涯發展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在高一年級入學初開展預備期課程,包括開設初高中銜接的講座,幫助學生儘快適應高中生活;
運用生涯測評系統了解學生的性格氣質、興趣特長,作為高中學涯規劃的參考依據;
以「大同文化」校本課程為載體,開講座、參觀校史館,建立大同文化認同, 等等。
高二年級開展高中學業導航及「職業體驗周」「成長大使」「創 意創新工程實驗室系列」等體驗活動,既把校友、家長「請進來」做報告, 也讓學生「走出去」,到高校、到各行各業去了解不同專業、職業對能力 儲備的要求,在直觀經驗基礎上建立對生涯發展的認識。
高三年級結合開展「十八歲成人教育」主題系列活動,將職業體驗與填報高考志願相結合,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相統一,規劃今後十年的人生。
在學生高中三年生涯發展指導過程中,有一支隊伍始終扮演著護航使者的角色,那就是學生成長導師團。
2014 年大同中學啟動的 「學生成長導師制」讓一批批教師走上了踐行全員育人理念、做好學生引路人的崗位。
如今,每一個大同學子都配備了自己的成長導師。
高三學生陸虹羽還記得,她剛踏進大同校門時對高中三年學涯的規劃十分迷惘,是導師傅桂花每周定期的促膝談心和耐心輔導, 讓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在高二選科走班後,她又產生了當下的課程學習與未來的高校專業報考如何對接的困惑。
由於雙方密切聯繫近兩年,傅桂花對她的學業情況、個性特長以及其他非學力因素 有比較全方位的了解,能夠提供針對性的諮詢服務,最終小陸在高二升高三時將化學改為政治作為等級性考試科目,她說並非因為自己化學成績不好,而是經過一番系統思考和利弊分析後做出的慎重決定,「我覺得自己對政治學科更感興趣、更有潛力。」「開展針對性的生涯輔導,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傅桂花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