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ID:CNS1952)
作者:王劍 袁汝晶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東偎鄱陽大湖,南靠豫章故郡,西鄰京九鐵路,北枕滔滔長江。
廬山雲海美不勝收。殷錫翔 攝
登高壯觀,天地悠悠。大江茫茫,大湖湯湯。大山大水,央央氣象。在廬山的峰巒之間綿延舒展。
廬山雲海。龍晨 攝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是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
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鳥瞰廬山牯嶺鎮,「雲」中山城。劉佔昆 攝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起,廬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餘國建造的別墅群,廬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廬山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教堂、銀行、商店、學校、醫院,以及市政議會等,廬山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腹地的獨特代表。
1937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當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談話。
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次會議。
毛澤東一生愛山,惟有廬山一而再、再而三地登臨,並在此演出了中國歷史上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廬山霧凇 。衛岌 攝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年輕豪放的詩人李白沿長江而下,第一次登上廬山。大江奔流、氣勢雄偉、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的山水,正好與李白豪邁、奔放而浪漫的詩風相呼應。廬山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廬山現壯觀「瀑布雲海」。李劍濤 攝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是在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
廬山花徑。廬山官網
廬山秋意濃。 李劍濤 攝
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電影《廬山戀》,這是一部由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
影片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高幹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 。
《廬山戀》電影片段
《廬山戀》是中國第一部吻戲,在導演黃祖模的設計下,張瑜飛快地在郭凱敏臉頰上親了一下,兩人的臉也變得通紅。這一吻,促成了那個時代無數青年男女在電影院裡的愛情故事。
《廬山戀》電影片段
廬山電影院,每天只放映《廬山戀》,到1999年,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金氏世界紀錄 。
《廬山戀》電影片段
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4000餘位登臨廬山。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
廬山東林寺大佛。胡國林 攝
千年古剎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為晉代名僧慧遠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淨土宗祖庭,矗立著中國乃至全球第一高的阿彌陀佛像,是完成佛教中國化進程的重地。
廬山「楓」景如畫。熊國濤 攝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廬山秋季楓葉如「火」。劉佔昆 攝
田園詩之祖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實際上是追求生態文明的發端,體現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偉大夢想,是建設碧水藍天美麗社會的典範。
廬山雪景。郭慶山 攝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藏天下
九江通四海
欲識廬山真面目,
請到獨好江西來!
這,就是江西
保安「驅趕」外賣小哥,網友炸了:我的命都是空調和外賣給的……
本文圖片、文字、視頻等素材綜合整理紀錄片《航拍中國》江西篇、《江西風景獨好》(朱虹著)、《廬山天下悠》宣傳片、廬山管理局網站等。
原標題:《這,就是廬山!》
編輯:範豐輝
責編:楊碩